表现手法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ai〕、曹、豳〔bīn))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哀哀父母》诗歌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哀哀父母》诗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哀哀父母》诗歌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蓼蓼(lù):形容植物高大。
《诗经.哀哀父母》诗歌解释
莪(é):莪蒿,又称抱娘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水边,叶像针,开黄绿小花,嫩叶可食,鲜美芳香。元代王磐《野菜谱》为“抱娘蒿”作民谣一首:“抱娘蒿,结得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放。”
蒿:青蒿(黄花蒿),气香特异,味微苦。
蔚:牡蒿,气香味苦。“莪”“蒿”“蔚”三者虽然长得很相似,都有可贵的药用价值,但是从食用价值来说,只有“莪”才堪称野菜佳品。所以诗中“莪”象征贤才俊德,而“蒿”“蔚”反之。
劬(qú):劳累过度。《康熙字典》引《玉篇》:劬劳,病也。
瓶:又作“缾”,汲水器具。
罄(qìng):《说文》本义“器中空也”,后引申为尽,用尽。
罍(léi):古代的酒坛子,多由青铜或陶制成,亦可盛水蓄水。
鲜(xiǎn)民:孤寡的人。
《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答案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的《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分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上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
D.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探讨诗歌的起源,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阿维斯塔》、《阿维斯塔》、《艾努玛·艾利什》等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安德鲁·兰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D.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参考答案:
1.C (“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说法不准确,原文第二段“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可知俗诗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
2.D (“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错误,第三段中说圣诗向俗诗的转化是“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而发生的,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3.D (《诗经》中的内容只有“颂”可以算作圣诗)
诗经为题目的现代诗歌
诗经
是谁,在翩翩起舞
又是谁,在相诱相亲
在一唱三叹中,重章叠句出
朴素的口语。歌谣出四言为主的
爱慕与相思。伴随着优美
而原始的音乐,纯真得好色
而不淫,怨诽而不乱
谁以优雅的笔调
赞美同舟共济的君子
宴会上垂询治国兴邦的大道
谁把祖先开创的山河
颂扬得恢宏而又神圣
远古的诗人啊!我去哪里寻找
你们遥远而又亲切的音容
黄河两岸的经济与生产
汉水以北的`政治与教化
画卷般从波浪中浮现
社会与家庭的各种矛盾
在赋比兴之间含蓄地揭露
灾难与徭役,战乱与离别
又是谁,叩响了余音缭绕的警钟
风雅颂
从民间走向朝廷的灿烂文化
在采诗和献诗的倡导下
彰显出现实主义的思想
统治集团长治久安的愿望
从周初到春秋中叶,上万首诗歌
大浪淘沙,丢掉了乐谱和舞蹈
只留下三百零五篇金相玉质
也足以让祖先们自豪得无与伦比
让后代的子孙们
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
感动得热泪盈眶,含笑仰望
那些连名字都不曾留下的贤人志士
发愤写下的不朽诗篇
开创了黄河文明的滥觞
让我们今天仍能寻找到
二千六百年前,我们的祖先
在黄河流域,在中原大地上
朴实与壮美的精神风貌
他们是那样执著地热爱生活
那样俏皮地互相戏谑着
那么地勤劳与善良
那么地天真与无邪
《诗经》诗歌赏析及联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摘自《诗经》的一篇情诗,堪称文物、古董了吧!无非是非物质的而已。古人表达爱情真的很委婉、很含蓄,而且那种爱情让人感觉很纯洁、很纯净、很纯美,很纯粹,很少像现代人表白的那样鲁莽、直白,或是把物质演绎为铜臭,或把人性熬制成兽的欲望。这也充分展示了古代东方美学的特点!情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有些像林妹妹的样子,实足玩味!但现实中林妹妹毕竟太少,宝哥哥也毕竟太少,他们毕竟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不为衣食住行而费心,自然可以浪漫的了。
现实中还是以俗人居多,以凡人居多。一个人要想超凡而脱俗,修炼成不凡不俗不庸不碌的人,那么凡人、俗人、庸人、碌人都会感觉他不合群,有问题,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嗤之以鼻。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超凡脱俗的人总要在深山的沟里,洞里,庵里、庙里居住,鲜有在繁华市井中来来去去的`。他们虽然居住的偏远,但渴慕超凡脱俗的人是不会厌烦山水阻隔、关山万重的,所以无论道家的四大名山,还是佛家的四大名山总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或许又有人要说小隐于林、大隐于市的话了,但我觉得那简直匪夷所思,无异于寻圣女于娼门!
我觉得这里面似乎又蕴含着一对哲学的矛盾,那便是静和动,俗和圣,相互对立而统一,互相依存而共生!其实这样的道理老祖宗早就说过了——曲高而和寡,水至情而无鱼!
为什么说《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
相传,我国古代有“采诗”的制度。远在尧、舜、禹、夏、商、周的时代,朝廷就设有专门采诗的官员,每年的正月或者八月,在民间征集群众口头流行的歌谣,然后把采集来的歌谣献给乐官太师,乐官再配上乐谱,演唱给天子听。天子则依靠这些诗歌体察风土人情,了解民间疾苦以及老百姓对朝廷政治设施的'反映和意见。《诗经》就是周代乐官们收集并经过加工整理的歌谣,它前后酝酿了五百多年,并且被不断地润色和删减,精心编选,分门别类,按“风”(民间诗歌)、“雅”(贵族官吏诗歌)、“颂”(宗庙祭祀诗歌)三大类,进行加工整理,最后选出三百零五首,编成一部诗歌总集。当时,这部诗歌总集就叫《诗》,或按其诗篇之整数,称《诗三百》。
春秋时代,群雄并起,各诸侯之间,交往频繁。许多王侯贵族、公卿大夫,为加强自己的外交辞令,使语言含蓄婉转且优美动人,常常借用诗句来表达意见和态度。这种风气越演越烈,以至一时形成风气,上层人物说话办事,多引诗传情达意,证其得失,否则就觉得大失面子。
《左传》襄公十六年还记载,晋平公即位不久,一次大宴诸侯,让赴宴的诸位大夫,赋诗并配乐舞,还提出“诗歌必类”,即要求所赋诗歌,应符合宴会内容。谁知齐国大夫高厚,赋诗“不类”,晋大夫荀偃立即拍案而起,怒声喝道:“诸侯有异志矣!”认为齐国有叛逆之心,于是和赴宴的其他大夫盟誓:“同讨不庭!”只因赋诗不当,几乎引发一场大祸,可见稔熟《诗》在春秋时期,是何等重要!据后人统计,一部《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政治、外交活动时,引诗之句,竟达二百五十条,其中百分之九十五,都出自《诗三百》。
正是在如此时代氛围中,孔子对《诗》推崇备至,不只授徒讲学,把它作为主要课本,还多次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到了汉代,朝廷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创者孔子的地位,一下子被抬得很高,直至奉为“圣人”。爱屋及乌,孔子推祟的《诗》,也被看作重要经典,因而出现了《诗经》这一名称,并广为流传,沿用至今。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光辉起点。它是中国上古时代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两千多年来,《诗经》如巨眼喷泉,一直流泽和滋润着中国诗歌这条源远流长的长江大河,哺育着众多才华卓绝的文人墨客。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而且早在古代就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十八世纪时,还传播到了欧洲,时至今日,世界上各种主要文字,都有了《诗经》的翻译本。《诗经》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富。
诗歌范文:诗经
巍然秦风
大秦帝国之纵横
诗经
关关啾啾,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字经,百家姓
三国、水浒
论语、庄子、
易大教授的品三国
书读了一些
道理懂一点
第一次写诗快乐
是因为心里驻进了阳光
曾经爱的女孩儿
如今你过得怎么样
巍然秦风
大秦帝国之纵横
诗经
关关啾啾,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字经,百家姓
三国、水浒
论语、庄子、
易大教授的`品三国
书读了一些
道理懂一点
第一次写诗快乐
是因为心里驻进了阳光
曾经爱的女孩儿
如今你过得怎么样
诗歌总集诗经扬之水赏析
《扬之水》抒写在外戍卫的士兵思念家中的亲人,盼望回家的感情。诗歌总集诗经扬之水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
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释
①扬:水流缓慢的样子。②束:捆扎。楚:荆条。③鲜;少,缺少。④女:同汝,你。⑤迂(kuang):同誑,意思是欺骗。 ③薪:柴。
译文
河中之水缓缓流。
成捆荆条冲不走。
没兄没弟没亲人。
世间只有我和你。
别信他人的谗言。
他们其实在骗你。
河中之水缓缓流。
成捆柴禾冲不走。
没见没弟没亲人。
世间只有我二人。
别信他人的谗言。
他人的话不可信。
赏析
常言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这话道出了人间至爱亲朋间的`余情。人间最难得的,恐怕难以再有比这亲情更让人感到动心和珍贵的了。
可是,在生活的现实中,我们有时觉得最好的并不是自己的亲人,而是投合自己的人,奉承巴结自己的人。煮豆燃豆箕,用其骨热油的丑剧时有发生,这表明人间亲情有时会脆弱到一触即潰、亲朋反目为仇的地步。
这是一个千古怪圈:我们一方面企盼和珍视亲情,一方面又会在外部因素的引诱下亲手毁灭亲情;我们一方面相信他人是地狱,他人居心叵测,一方面又会把大灰狼当亲人而与自己真正的亲人疏离。
道理明明白白,但几千年前古人的感叹,在时光的流逝中似乎从未使人们清醒起来。肉食者们的倾轧且不必说,平民百姓也常有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想法。
恐怕我们永远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简介
《诗经》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及典章制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诗经》简介,欢迎阅读。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
《诗经》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及典章制度。
现在,《诗经》的注释版本很多,《十三经注疏》中有《诗经注疏》,清以后关于《诗经》的著作主要有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
《诗经》里的很多诗歌属于史诗,所以可作为史料使用,内容大致有五类:
一、周人早期的历史及传说。如关于周的祖先后稷的神话、周族从豳迁到岐的故事;
二、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
三、社会制度情况。土地分配、赋税、耕作、殉葬的内容都有反映;
四、政治黑暗、民间疾苦、人民反抗。著名的《硕鼠》和《伐檀》就愤怒地斥责了贵族的剥削;
五、自然灾异的记载。《诗经》记载了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九月六日发生的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地震。
诗经里描述爱情的诗歌
《诗经》是产生在2500余年以前,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作者佚名,成书约在春秋时期。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称为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经里描述爱情的诗歌,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后世的很多爱情诗,浮艳而做作,在文学价值上远远不及《诗经》。
《诗经》中描述的事情跨越时间很大,达五百多年,因此我们分析时也要看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其爱情诗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整体来说,周代婚姻恋爱的习俗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
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卫风木瓜》,“投我予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达了远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物回赠给心中的姑娘。这首诗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召南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
《卫风淇奥》这首诗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
《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虽然都是通过男子表现对于爱情的甜蜜与酸涩,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女子对于爱情同样是有着美好期盼的。
自由恋爱渐渐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许多人不能与心上人结为爱侣,其中失落与心酸,谁能道尽说完!
《郑风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
又很多诗细腻地描写出思念情人的忧郁苦闷心理。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诗中女子怀念远方的爱人,在采卷耳时心里想的都是他,以致采了许久那个箩筐都没填满。又如《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面就含有对情人的埋怨与不满。还有《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人不理会她,使她寝食难安。《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写的则是见到情人时的欣喜心情,可见思念之深之切!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写的是单相思,对于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
思念妻子或丈夫的诗也是情深意切,于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那种深厚缠绵的感情。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卫风伯兮》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诗经》中也有不少是祝贺新婚女子的,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轻快活泼,诗人热情地赞美新娘,并祝她婚后生活幸福。
《诗经》中对美好爱情是歌颂向往的,而对始乱终弃持批判态度,并对受害者予深深的同情。《卫风氓》这首诗是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叙述了年华的逝褪以及丈夫的变心和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还有《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在危难时期,相依相靠,但在安乐时候,却将她抛弃。
诗经里的爱情诗歌
《诗经》里面描写爱情的'诗歌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里的爱情诗歌,欢迎参考阅读!
木 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击 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於嗟阔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汉 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於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於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摡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宛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游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诗经秦风蒹葭诗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诗经秦风蒹葭诗歌,希望对你有帮助。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
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伤感。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诗经国风之邶风双语诗歌
擊鼓其鏜、踊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hear the roll of our drums !
see how we leap about ,using our weapons !
those do the fieldwork in the state ,or fortify cao ,
while we alone march to the south .
we followed sun zizhong ,
peace having been made with chen and song;
[but] he did not lead us back ,
and our sorrowful hearts are very sad .
here we stay ,here we stop ;
here we lose our horses ;
and we seek for them ,
among the trees of the forest .
for life or for death ,however separated ,
to our wives we pledged our word .
we held their hands ; --
we were to grow old together with them .
alas for our separation !
we have no prospect of life .
alas for our stipulation !
we cannot make it good .
诗经·唐风《蟋蟀》诗歌鉴赏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注释: 《唐风》是唐国地区的诗歌,共十二篇。唐是周成王封给姬叔虞的国家,地域在今山西省太原一带。其土地平易,出产盐铁,君子深思,小人险陋(《汉书·地理志》)。后来迁居曲沃(今山西闻喜县),改国号为晋。因此有人说《唐风》应该叫晋风,只是为了保留开始封国的旧号而已。
蟋蟀:虫名,平日在野外,进入堂屋避寒,表示接近岁暮。
聿:音“玉”,将。
莫:通“暮”。
除:去。
已:过,太。
大:音“太”。
职:当,必须。
居:指人所处的地位。
无荒:不要荒淫过度。
瞿瞿:瞻前顾后的样子。
慆:音“涛”,过
休休:安闲。快乐而有节奏。
赏析:
《蟋蟀》因岁暮将至,蟋蟀在堂触发了人生时光的`感受,表达了珍惜时光,不应虚度的感情。但是,在及时行乐和勤于职事两个方面,诗人主张“好乐无荒”,表现的是一种士人的立身行事的态度,内心的警惕时时有所告诫,倒显示了比较典型的士大夫品格。
诗经·魏风《葛屦》诗歌鉴赏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注释:
《魏风》是魏国地区的'诗歌,共七篇,魏国具体分封的时间不详,相传是周初分封的同姓。公元前661年为晋献公所灭,故城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魏国其地狭隘,生活贫困,风俗节俭。诗风“大而婉,险(俭)而易。” 屦:音具,鞋 纠纠:形容破烂不堪 掺掺:音三,同纤纤 要:音妖,钮襻 襋:音机,衣领 提提:安祥文雅。左辟:左避 揥:音替,发篦 褊心:偏心。刺:讽刺
赏析:
《葛屦》讽刺心胸狭隘,缺少宽容待人之度。诗写缝制新衣,请人试穿而遭拒绝这一细节场面,画龙点睛似地划了“好人”傲慢无礼,而以“可以缝裳”,所以帽“葛屦”可以履霜的缝裳女对比,判然反映二人不同的一位。
诗经.小雅.伐木诗歌鉴赏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小雅。伐木诗歌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埽,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译文: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诗经汉广诗歌鉴赏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篓。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广》开头四句就已经将故事尘埃落定。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一位痴情男子对他所中意的女子寤寐思服又求之不得的痛苦与哀伤。
然而《汉广》不比《关雎》和《蒹葭》的空灵虚幻。《汉广》之中的每一句都有具体实在的场景和景物作为依托。同样是情痴,《汉广》之情则格外有种真实的力量。
痴情的樵夫日日执斧伐薪,日日望江而叹。汉江之水广阔而又深沉,永日无言地横亘在樵夫的面前。他明知求之不得,却又忍不住深深地眺望。他知道,他只是这世上千千万万个伐薪者之中最普通的一个。而那汹涌广阔的汉江之水他泅不得、渡不得,终究是过不去的。奈何情之所钟,无可解脱。自从那日无意间的惊鸿一瞥之后,那汉江对岸美丽女子的身影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灵魂深处。
他的情思单纯、热烈而又深沉。这总让他忍不住幻想:“如果她来嫁给我,我就赶快将马儿喂饱去迎接它。”“如果她来嫁给我,我就赶快将马驹儿喂饱了去送给她。”然而幻想之后,现实依然横亘在眼前。“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沉默良久之后,他终究还是收回了神游幻境的情思。眼神也不再怔怔。再望一眼广阔而飘渺的汉江,他摇摇头笑一笑,扛起斧头又走进了尘世的晨烟暮霭之中。
诗中的樵夫虽然爱得深沉而辛苦,却也明白不加克制的感情只会毁灭自我。他是世上痴情人,亦是世上伐薪人。那飘渺无尽的汉江,那求之不得的窈窕淑女,每日怔怔地痴望一番,足矣!他始终是要扛起他那历经千锤百炼造就的斧头去伐薪裹腹的。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叶,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
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url]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毛诗序
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但是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诗。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评价与影响
《诗经》对中国的文学史、政治、语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
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
现在对诗经的研究更多用来考察古今音韵的不同,或者用来研究上古时期的历史。而古今研究《诗经》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栋。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拓展内容:潮州民歌与《诗经》的关系介绍
潮州地处岭东,毗邻南海,韩愈曾在这里兴学施教,历史上又是“十相居留”的地方,向来人文鼎盛,素有“岭海名邦”之美称。潮州人民在劳动生产的同时,也用真切饱满的感情歌唱出自己的喜怒爱恨,经年累月的积淀,终于形成了我国民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潮州民歌是潮州人民用潮州方言创作的艺术结晶。过去流传的畲歌、秧歌、歌仔均属之。畲歌是劳动人民在开畲劳作时所唱的歌曲。
大多数潮州民歌,都贯穿着两条思想主线——赞美祖国和家乡;追求真理和幸福;讴歌勤劳、俭朴、勇敢、热情的人民。讽刺人们的一些弊端,比如贪婪、胆怯、懒惰、嫉妒、或鞭挞卑污、奸诈、残暴的敌人。一褒一贬,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鲜明爱憎。
潮州民歌作为一个地区民风的最真实的反映,欣赏之余,不禁让人联想起《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同样是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现状,同样是描绘劳动人民市井百姓的生活图景、抒发他们心中最强烈最真切的爱恨喜怒,除了这些地方民歌最基本的共通点,在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在潮州民歌与《诗经·十五国风》中也能找到许多相似之处。
先就艺术手法而言,潮州民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恰恰是《诗经》开创了“赋,比,兴”写作手法的先河。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赋的手法若运用得当,则行文虽平直朴素,形象却饱满真实。《国风》用“赋”写的篇章多是长篇,如《卫风·氓》,《魏风·伐檀》,《秦风·小戎》等。以《卫风·氓》为例,全诗以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口吻,泣诉了她勤劳持家却仍被遗弃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当时“女也不爽,士二其行”的社会现状。而潮州民歌中也不乏赋事名篇。比如烧炭汉直抒苦情的《烧炭曲》,妻子对丈夫倾诉衷曲的《共君坐床头》。又如《摇鼓叮咚声》,写的是一个少女与货郎夜半私会的情景,有细节描写,有对话,有心理活动,比如她天明时答复母亲的盘诘:“昨夜房门狗仔来撞开,花纱罗帐风吹垂;鬓边头毛鬓边散,胸前钮仔热解开。”何等生动、诙谐与风趣,娓娓道来,比《国风·召南·野有死麇》更有感染力。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潮歌中的《蜜柑跌落古井心》,用半浮半沉的井中柑,比拟若即若离的情人心,用“无好园地孬种姜”,比拟“无好郎君耽误娘”,是多么形象,生动。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如在一首潮州民歌中,由“五月石榴满丛花”,唱到“阿兄结婚免用媒”,过渡流畅自然,用渲染了各自的特定氛围。极其相似的是,早在《国风·周南·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从满枝桠的桃花如红霞一般地绚烂绽放,讲到姑娘欢欢喜喜地成家,真是从内容到手法都显示出跨越千年的暗合。
从篇章结构上看,潮州民歌中的“国风体”正式对诗经继承和发扬。所谓“国风体”,即诗歌的段落回环复沓,重章叠唱,段落之间只是换了几个字或者一句话,易于记诵,这也是民间口头相授的民歌的一大特色。潮州民歌中的《东畔落雨白纷纷》、《臼头春米伤着腰》、《手持纸字》、《东风呼呼入海门》等都属于这种体例。
总的来说,潮州民歌的主要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委婉,富于幽默感,却不以雄浑豪放见长。这正与诗经的雄浑敦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毕竟一个是南方的民乐,一个是北方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