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如何避免无效教学?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将该教的教好,不该教的“淘汰掉”,节约大量的教育资源,精心研究怎样提问,怎样布置作业,怎样表扬学生,使我们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的无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学生已经预习过,连学困生都能答出来,还重复讲解,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引导学生预习的环节中,设计一些幼稚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从而导致学生由课堂开始的精神饱满到兴趣索然、精力分散;在课堂上不能给学生提供安静的时间和空间,致使学生不能独立地阅读文本、思考、感悟;有的教师,整堂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参与度不高,这是典型的“学习无自主”;
有些问题,学生根本无需合作就能单独解决,却费时费力让学生合作思考,耽误时间;有的合作学习,内容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安排,致使合作学习接触不到问题的核心;在有些问题的合作学习上,设计的问题很好,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可是,就在大家意犹未尽时,老师的计划时间到了,于是合作学习告一段落,这时,许多学生还未发言,学生思维随之打断;有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实际上还是少数尖子学生独霸课堂,多数学生或闲聊、或陪坐、或是看客。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们绝不能为形式而形式,忽略课堂的真实本色。
对学生激励的无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对学生的激励性、肯定性评价。因为一个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但是,有的老师上课除了说“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回答的真好”外,好像再没有别的什么评价性语言,学生们不知好在哪里,如何继续发扬。还有的老师滥用激励,是非不分,学生回答的好固然应该表扬,如果学生回答的似是而非或没有什么意义时,也在表扬激励,那么,没有了争议、没有了批评,这还是正确的激励教育吗?
著名教育家玛丽琳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指出学生的过,才能让学生懂得孰是孰非。“吃一堑、长一智”,教师多一份必要的匡正,学生就可减少一份不必要的失误。这对人的成长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而,我们不管是激励还是惩罚,都应掌握“有度”与“有效”的原则。
2.数学课堂教学
在新课导入环节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一节课的关键的环节,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激发和保持儿童好奇心是引发学生数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学生对探索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小故事、小竞赛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
例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让学生读数青蛙的儿歌,并以开火车形式一直往下读,读不完时让学生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这样学生跃跃欲试,参与的意识强烈,为后面的学习教学开了个好头。总之,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交流中给予学生深入探究机会
探究交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认识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观察了现象,记录下数据,还获得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在探究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学会定向地观察和分析,养成探究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共识,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全班的记录,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使学生的交流真正发挥作用。例如,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我让学生分组做试验,试验后同学们观察试验结果发现了这种游戏规则不公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公平的结果呢? 怎样才能使游戏公平呢?这时,组与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开放性的、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相互分享着他人的思维成果,体验了交流的快乐,并且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出新的火花。一位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深有感慨地说:“活动中我学会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形成了默契,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交流、研讨,学生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时比老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和深刻,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3.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生活泼好动,其天性在于玩,一个小口诀或一个活动往往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参与宽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积累方法,同时体验着数学学习可以获得许多快乐。
我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容积”时,我编成小口诀:“求容积,要注意,长宽高,里面量, 计算方法同体积,液体单位升毫升。容积单位与体积,他们关系不一般,立方厘米对毫升,立方分米升相同。计算体积表面积,长度单位先统一。认真审题是前提,条件记好是关键。注意求法不一样,计量单位更相异。”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弄清了它们的本质区别。教师在课中创设新颖巧妙、引人入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体验新知,探究新知,定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表内除法(一)”时,创设了一个“专家门诊”的游戏情境。设计了一些与除法意义有关的判断题,请学生当“小专家”来诊断,还要说明“病因”。另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相应采用像开火车、摘苹果、击鼓传花、找朋友等多种游戏。这些游戏穿插在教学中,有的让学生集体参加,有的启发他们分组研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有用而且是快乐的事情。
努力构建和谐乐学的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他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平等合作的朋友关系。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9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
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2个仙桃,算式是11-9=2(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2-9=3(个)……“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4.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把第一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中产生自信。在课堂上,学生就能较好与教师设计的活动形成互动,利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探讨问题,自行找出差别。既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概括能力。
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不同的作业,使每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较好地完成作业,且通过练习有所收获,特别针对部分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通过习题慢慢弥补差距,学生既能体验到独立完成作业的快乐,也能增强学习的欲望。
开展竞赛,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保持学习兴趣
中学阶段正是喜欢展示自我、荣誉感强的阶段,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练习时可采用以:口答题和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如果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就可以强化其健康的学习动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就是学习效果的反馈作用。
因此,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是调动学习热情的有效办法,它可以使学习的兴趣连续不断,使学生保持主动精神和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应该在考试或测验后及时认真阅卷,作出较详细的阅卷记录,尽快地进行讲评,力争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课前提问、课堂作业等多种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比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解题思路和技巧。运用这些形式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不甘落后的上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