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交通大学现在的校长是:王树国。
二、王树国,1958年10月出生于河北献县,汉族,教授。197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工艺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1998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1999年1月调任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2002年3月至2014年4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2014年4月起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主要从事机器人自主控制理论、机器人传感器技术、空间机器人技术;医疗辅助机器人系统、医疗设备与仪器;生物医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医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等项目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现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科技委机电与运载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是机器人研究领域资深专家,在智能机器人仿真、移动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21世纪初开创中国医工学研究新领域,主持研制了世界第一个创伤康复仿生手,中国第一个人脑解剖电子图谱,中国第一个腹腔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研究方向包括医疗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生物医学工程、空间机器人等。
2006年2月法国国家农科院为表彰王树国校长对推进中法农业合作的贡献,授予王校长法国国家农科院奖章,该奖章是法国国家农业科技的最高奖章。2006年,被授予法国荣誉勋位团骑士勋章。
西安交通大学历任校长
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十七任校长史维祥(1984年春-1990年秋)
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十八任校长蒋德明(1990年秋-1997年冬)
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十九任校长徐通模(1998年春-2003年秋)
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十任校长郑南宁(2003年秋 - 2014年春)
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十一任校长王树国(2014年春 -至今)
西安交通大学现任校长是王树国。
王树国,男,汉族,河北献县人,1958年10月生,1973年6月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入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机电控制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物医学仪器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197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87年至1989年,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工艺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
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
1998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1999年1月,任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
2002年3月至2014年4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2014年4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王树国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据了解,曹德旺曾多次来访南大,并对南大办学慷慨相助:2010年,曹德旺向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赠人民币2000万元,助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楼“河仁楼”,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国内高校首个慈善学院,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开我国高校慈善教育之先河。2013年,再次向南京大学捐赠人民币400万元,支持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交通大学愿与福耀玻璃集团、福耀科技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产、教、研深度融合,共同为推动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曹德旺阐述了创办福耀科技大学的初衷,分享了国外私立大学的经验,探讨了中国大学的现状和不足。他认为,“办大学的目的不是让中国拥有更多的大学,而是进行探索和改革”。希望福耀科技大学打破传统的体制机制障碍,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帮助解决“瓶颈”问题。我们愿意与交通大学探讨公立大学办学新模式,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更加务实的合作。
他希望在访问期间与南京大学探讨办学发展问题,推动未来两所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王树国是中科院院士,先后担任多所国家重点高校的校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颇有建树。同时王树国校长有满满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校长谁不喜欢呢?王树国校长在他的多次讲话中提到,中国教育要贴近中国科技的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我国高技术人才!董明珠,曹德旺都是具有高度国家情怀的企业家,所以英雄心心相惜是可以理解的!
曹德旺再次与西安交大和王树国见面,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向这位教育家征询曹德旺主办的“福耀技术大学”的战略发展方向,第二个可能就是邀请王树国院士担任福耀技术大学的校长。即使不能当校长当一个名誉校长或者学校董事也是曹德旺求之不得的事!曹先生和王校长热爱祖国,诚实、受人尊敬。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人。有毒教材事件反映了教育体系的混乱和令人发指。我希望福耀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能为中国培养有家庭和国家感情的人才。他们应该有一颗感激的心,经常问自己为祖国做了什么,而不是思考国家为自己做了什么。
曹德旺突然和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见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关键词:调研、座谈这是双方对曹德旺一行赴西安交大的统一的关键词。调研,顾名思义,是调查研究。座谈,当然是就各自关心的问题直抒胸臆。
二、结果:未签署相关文件双方前期一定有接触,但没有形成框架协议。而这次,就是对双方未来合作的深入接触,以形成具体合作意向。
三、规格:非常高,相当重视除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校长王树国见了曹德旺外,中国科学院院士卢秉恒、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庄德,副校长别朝红,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洪军也参加。
党、校办,研究生院、科研院、教务处、招生办、教育基金会、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钱学森学院等单位负责人也参会了。这规格,那是相当高,可见交大对这次会面那是相当重视,也非常希望双方关系进一步深化,合作尽快落实。
四、用意:战略合作1.曹德旺要学习、交流办学经验,探讨新型公办大学办学模式,在高层次师资队伍、科技成果转化。
2.曹德旺阐述了自己办学思想,分析国内高校经验与不足,希望打破传统体制机制障碍,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助力破解“卡脖子”难题。
3.交大表示:深化校企、校校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为推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那么,曹德旺到底想干啥?
简单说,就是阐述自己的理想,希望学习到办学经验,希望在人才培养上得到支持,希望能深化合作,以推进产学研融合。对双方来说,这种战略合作,对双方都具备重要意义。
西安交大校长:西安交大65%的博士生选择留在西部
近年来,关于“人机对战人类完败”的新闻频出。围绕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两大主题,政知见对话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机器人专家王树国。
人工智能研究,中国不落后于任何一个国家
政知见:您如何看待“人机大战”中人类频频落败?
王树国:人机大战中人类的失败,只是表明机器人某些方面的能力超越了人类。人类发明机器人,正是希望机器人能代替人类做一些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是人类某些能力的延伸或拓展。就像机器人大力士,任何人类的力量都比不过它,因此说,在某些单项能力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是很正常的。
政知见: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层出不穷,未来是否会有大量人员失业?
王树国:人类发明机器人的目的不是取代人,而是帮助人类,做人类不能及或者不擅长做的事,然后人类可以腾出精力和时间做更高层次的事。就像分拣快递的机器人出现后,人就做管理、维护机器人等工作,这是人和智能机器人之间的一种和谐。机器人无论多先进,都不可能取代人类,机器人的应用会减少某一领域的就业人数,但也必然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需求。
政知见:您曾提到在生物机器人出现之前,人类暂时不必去担心机器人的威胁。目前对生物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如何?
王树国:人类对生物机器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很多机构和学者对此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然而目前还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至少到现在还没有付诸于应用。
政知见:生物机器人出现后,就需要提防其对人类的威胁吗?
王树国:生物机器人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可能会出现脱离人类控制的自觉行动,那时必须要考虑一些伦理道德和法律层面的问题。就像研究核武器一样,科技的进步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要有一定的约束而不能无限制地发展。
政知见: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在世界处于何种水平?
王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的研究不落后于任何一个国家。这里分两个层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二者间紧密关联。我认为中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走得更快,而基础研究还需加强。总体来说,中国的智能机器人研究处于世界第一梯队,全世界关于人工智能研究才刚刚起步,未来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才培养,如果唯“帽子”论就不太合理了
政知见:近期有学者呼吁国家应加大对博士生的培养,您认为中国博士生数量是否需要进一步增加?
王树国: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我国的博士人才数量还远远不够,缺口还很大,我国的博士人口比例与发达国家差距也不小。国家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博士、硕士的培养,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办学质量,适度放开培养指标。博士生指标应该向西部地区高校倾斜,缓解西部地区高端人才短缺的矛盾。
政知见:有学者建议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您对此怎么看?
王树国:给学生提高奖助学金标准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从事研究工作。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仅靠中央或地方财政很难支撑,这方面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比如很多硕士和博士都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经费中,就应该允许支付学生的助学金。现在,部分国家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已允许用研究经费来支付学生的奖助学金。如果,今后能扩大允许支付学生奖助学金的课题范围,硕士和博士的奖助学金问题就能得到很大改善,也可以适当降低对国家财政的压力。
政知见:克隆羊诞生22年后的2018年,世界首例克隆诞生的灵长类动物——食蟹猴克隆体诞生于中国。其研究团队未曾走出国门,而自称“土鳖”。曾有一段时间,全社会似乎普遍仰视“海归”,而近年来“土鳖”也成果频出。您是否能感觉到中国本土学者正越来越自信?
王树国: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质量本来就很高,就应该自信。长期以来,很多突破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都是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创造的,例如我国的航天领域,99%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在高铁研发制造领域,主力也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
我们国家的引人用人政策也日渐完善,在从海外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自己培养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能力的高低与本土培养还是海外归来没有必然联系,应该一视同仁,不论出身、不唯学历,只看水平、能力和贡献。
政知见:近来也有声音呼吁应给学者减“帽子”,说山川大河命名的学术头衔几乎都被用光了。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树国:这反映了我们求才若渴的心态,以及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但这种乱象应该治理一下,目前各种人才头衔可能上百种了。起初对有作为有潜能的人,给个“帽子”未尝不可,但如果唯“帽子”论就不太合理了,我们应该按照其实际才能和贡献评价其真正价值所在,如果光看帽子的话,就太过简单了。
西安交大,65%的博士生自愿留在西部工作
政知见:1956年,交通大学师生放弃了舒适优越的条件,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迁往西安。总书记在2018新年贺词中,也讲到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身上是否还有“西迁精神”?
王树国:西迁精神当然存在,至少全体交大人都是“西迁精神”的新传人。举个简单的例子,2017年,西安交大近50%的毕业生,65%的博士生自愿选择留在西部工作,将继续为西部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人们纷纷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时,西安交大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他们看到了西部未来发展的大好机遇,甘心植根于西部创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