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十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高考君
711 篇文章
2022-04-06

第四篇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10.1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本质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和深化。

10.1.1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

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指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出一国国界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深化。

资本主义第一次产业革命,建立了机器大工业,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并逐步建立了对落后国家的殖民统治,形成了生产工业制成品的宗主国与生产原材料和农业品的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

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交通运输工具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宗主国的工业发展,从而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格局进一步巩固。

二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同时,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分工有了新变化:①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发展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

②传统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发展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

③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趋势是:从生产分工向科研与生产的分工发展;从制造业与初级产品的分工向高新技术产品与传统工业的分工发展。

国际分工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开始发展起来,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发展更快,特别是二战之后国际化进程更迅速。

生产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的生产超出本国范围,形成国与国之间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生产过程等方面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国际化表现:

①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生产要素不仅从本国获取,更多的依赖国外市场获取;②产品不仅在本国销售,更多的依赖国外市场销售;③同时,跨国垄断企业在国外设立子公司,使生产过程向国际化发展。国际分工促进生产国际化不断发展。

资本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资本的活动越出了国界,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资本国际化是生产国际化的必然结果。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必然促使国内的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运动向国际范围扩展,最终形成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

商业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国际贸易,借贷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国际间接融资,产业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对外直接投资。

自由竞争阶段,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借贷资本的国际化。二战后,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10.1.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贸易、金融等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增强,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各国生产活动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产全球化是生产国际化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生产国际化是以国际垂直分工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产品并销往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交往主要形式是商品交换。还没有形成全球性生产体系。

经济全球化则是以国际水平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国际化阶段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垂直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和生产阶段为基础的专业化水平分工。各国建立了各具优势的国际生产流水线,各国生产活动成为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这种跨国界组织生产,使各国的生产不是孤立进行的,整个地球俨然成为一个大工厂。

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国际贸易在范围、规模、程度等方面迅速增长,形成全球性的贸易体系。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是推动贸易全球化的基础。

地区和国际贸易组织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使各国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有力推动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是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重要标志。

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数量剧增,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资本全球化是资本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本全球化的基础。国际直接投资即投资者将资本直接用于他国的生产经营。

国际金融市场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和生产国际化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国际黄金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等。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日趋活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品种不断创新,使各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各国的金融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要求各国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10.1.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进入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第一,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跨国公司作为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快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签署条约或协议,形成区域性的国际经济或贸易集团。根据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集团可以分为五种组织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一体化。二战后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集团,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影响较大的,如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

第三,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经济联系,同时也使竞争更为激烈,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经济领域的协调。各种国际经济协调主要是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集团和政府首脑会晤等形式开展的。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被认为是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三大支柱。政府首脑会晤主要有“七国首脑会议”、“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等。通过协调缓解了一些矛盾,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1.4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化。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表明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蕴含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下面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14~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欧洲萌芽,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欧洲殖民国家打破了殖民地国家的自然经济,将其卷入自己主导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形成了工业国与原料和粮食供应地的国际分工。

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这种包含着发达与不发达、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18世纪中期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社会化、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延续和发展。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格局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极大提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为主发展为水平分工为主。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

另一方面,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经济上至今没有摆脱国际分工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新殖民主义”更隐蔽的方式(援助、赠予、贷款)输出国家资本。通过跨国公司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的“富国”与“穷国”的分化更加剧烈。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得到发展。

10.2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10.2.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运动规律,其核心问题是回答国际贸易中为什么能够获利,获利的源泉何在。国际贸易理论随着国际贸易的实践不断发展,主要理论有: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下面分别介绍。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观点是:①货币(金银)等于财富;②一国国内贸易只是改变了财富在国民间的分配,不能增加财富,只有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大于进口时,才能增加本国货币量,即增加财富;③一国财富的增加是建立在另一国财富减少的基础上的;④在对外贸易中,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限制进口,扩大出口,增加本国财富。就是说,实现贸易顺差才能增加财富。

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提出的,其核心是阐明各国为什么要参加国际贸易。

主要观点是,各国都应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用它去换取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双方都能获得利益。按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化、专业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量,降低产品成本,本国产品的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的差额,就是国际贸易获利的源泉。斯密主张各国贸易自由。

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主要观点是,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具有绝对优势时,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的产品;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都处于劣势时,应当生产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两国都能获利;主张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该理论表明,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也要参与国际贸易。现代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

要素禀赋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提出的,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

主要观点是,①生产中投入的要素不仅包括劳动,还有资本、土地、技术等,考察一国比较优势要把这些要素结合起来;②不同国家要素丰裕情况不同,即要素禀赋不同,而且,生产不同产品所投入要素比例也不同,所以,这两个因素决定该国的比较优势;③出口产品是本国要素丰裕的、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产品是要素相对稀缺、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产品。

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该国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

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贸易保护政策和贸易自由政策。贸易保护政策是一国政府通过各种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进口,以保护本国相关产品的发展,同时对本国出口产品给予各种优惠和补贴,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贸易自由政策是一国政府降低或取消各种贸易措施对外国产品进口的限制,并减少或取消对本国出口产品给予各种优惠和补贴,使商品能自由地进口出口,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自由地竞争。主要的贸易措施有:

①关税是当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海关时,由该国政府设置的海关对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按征收商品的流向,关税分为进口税、出口税。按征收方法,关税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选择税。

②非关税措施是指除关税之外,政府用来限制贸易的其他所有措施和手段。非关税措施主要有: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行政手段限制进口等。

进口配额制是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数量、金额加以直接限制。配额以内的商品可以进口,超配额不许进口。“自愿”出口限制是进口国采取措施,迫使出口国“自愿”减少出口数量,由出口国将配额分给本国企业,实际是特殊形式的配额。

10.2.2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95年1月1日被取代。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的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被认为是多边贸易体制的代表,其核心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定,这些协定是由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过谈判达成并签署的,经各成员立法机构的批准。协定适用于商品货物、服务以及知识产权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

①保障充分就业,大幅度、稳定地提高实际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扩大有效需求;

②积极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扩大生产;

③各成员要采取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手段和措施保护环境,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世界资源,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管理和执行共同构成世贸组织的多边及诸边贸易协定;作为多边贸易谈判的讲坛;寻求解决贸易争端;监督各成员贸易政策,并与其他制定全球经济政策有关的国际机构进行合作。

世贸组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有活力的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世贸组织继承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第一,非歧视性原则。主要体现为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等条款。

第二,透明度原则。一是缔约国可以保护本国某些产业,但保护的手段必须透明,即只能以关税作为手段,不能用非关税手段。取消其他贸易壁垒,扩大本国市场准入。二是缔约国的贸易法规、政策、措施要充分透明。

第三,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单方面优惠原则。原则表现在,允许在关税减让时,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不要求发展中国家对等减让;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履行义务时,有较长的过渡期和较大的灵活性;发达国家为其提供技术援助,使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履行义务。

第四,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各国经济水平不同,由于突发性因素的破坏,成员国可以采取例外和保障措施,即不承担或不履行已承诺的义务。

10.2.3 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

国际金融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及国际金融市场等内容。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所引起的收支行为。不包括居民与居民的经济交易。居民与非居民不是以国籍区分的。居民是指在本地居住1年以上的个人、企事业单位、政府等。非居民是指不在本国的个人、企业、外国政府、外国在本国的代表机构、国际经济组织等。

国际收支的支付手段是外汇。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结算和清偿债权债务的各种支付手段和资产。包括四种基本形式:外国货币、以外币表示的有价证券、以外币表示的支付凭证、以外币表示的其他债权。外汇买卖的价格即汇率,又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

汇率有两种标价法: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的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如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的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按照汇率浮动幅度的大小,汇率制度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20世纪70年代后,浮动汇率制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汇率制度。按政府是否进行干预汇率制度,可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目前,主要工业国都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各国在持有和使用外汇过程中,汇率的大幅变动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风险,各国都应加强外汇管理,减少汇率变动的风险。

外汇管理又称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律、法令以及行政措施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间结算、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和外汇资金来源与应用所进行的干预和控制。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或以现代化通信设施相联结的网络体系。国际金融市场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国际黄金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国际货币市场指资金融通期限在1年或1年以内的短期资金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指资金融通期限1年以上的国际性中长期资金市场。又可以分为:中长期信贷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国际外汇市场是进行国际性货币兑换、外汇买卖的场所和网络,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基础。

国际黄金市场是世界各国进行黄金买卖的交易场所。黄金在国际交易中还保留了世界货币的作用。是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组成部分。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也称派生工具市场,是相对于商品、资本、证券等基础市场而言的,主要指创设与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

10.2.4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也称国际货币制度,是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增强、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日益复杂和重要而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指由习惯、历史沿革和一系列国际磋商而形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包括有关国际货币金融问题所确定的原则、协议、采取的措施,以及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

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三个阶段。

国际金本位制是从1870年前后至一战爆发,以黄金作为衡量货币价值的标准,金币可以自由兑换。是极其严格的固定汇率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准备世界大战,加紧了对黄的掠夺,使金币自由铸造、价值符号与金币自由兑换受到严重削弱,黄金的输出、输人受到严格限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军费开支猛烈增加,纷纷停止金币铸造和价值符号的兑换,禁止黄金输出、输人,从根本上破坏了金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彻底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至1973年)由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内容是建立黄金美元本位制;建立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促进国际货币合作;机构提供贷款缓解成员间的收支平衡;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

牙买加货币体系是指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逐渐形成的国际货币关系新格局,其标志是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成员达成的《牙买加协定,主要内容是: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取消黄金官价;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逐步以特别提款权取代黄金和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设立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贷款。

国际金融机构又称国际金融组织,是从事国际货币关系的协调、管理或国际金融业务的经营,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组织。国际金融机构是国际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国际金融机构分为三种类型:①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最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组织)。②洲际性国际金融组织,如亚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③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如欧洲投资银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

10.3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10.3.1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能力和经济利益不受威胁和侵害的状况。

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军事安全一样,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外部给各国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和侵害,主要表现以下五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国家产业安全表现为一国政府能够掌控本国支柱产业,并按照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来规划和发展本国产业,使之不受外来因素干扰和破坏的状态。

引进外资不当,可能使本国某些重要产业受到侵蚀或控制。跨国公司会兼并或收购某些支柱产业,形成对资本输入国相关产业的垄断,获取垄断利润。跨国公司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将低附加值的产业,以及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失去了调整产业结构的主动权。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国家贸易安全表现为在国际贸易中,本国出口产品不受歧视,在世界市场占有份额不断增加,比较优势能充分体现,对外贸易体系运转正常,贸易利益不受侵犯和威胁的状态。国家贸易安全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际贸易增长,贸易摩擦增加,对国家贸易安全带来威胁。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滥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故意制造贸易摩擦。一方面,通过对进口商品发起恶意反倾销调查,并征收高额关税,影响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从而削弱对方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对本国出口商品过度补贴,造成国与国不公平交易,使本国商品在进口国低价倾销,进而垄断进口国市场,损害了进口国利益,也扰乱了国际市场秩序。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国家金融安全表现为一国金融利益不受侵犯,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资本市场更加统一、开放,促进资本的国际间的流动,推动了经济飞速发展,可是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迅速传播和扩大,进而影响各国经济正常运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有: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影响。国家经济运行安全表现为一国能够有效地保障本国的经济体制、经济机制正常运行,不受干扰和威胁的状态。国家经济运行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保障。经济全球化扩散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使各国经济运行的困难增加。经济全球化加大了经济波动的可能性,经济运行的风险增加。经济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使一国经济可能出现空心化现象。

第五,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调控经济能力的影响。国家调控经济能力是一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化解国内外经济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领域的风险越来越大,客观上要求各国合作和协调,而这种合作与协调是以各主权国家让渡部分经济权力为前提的。这会使本国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弱化。

10.3.2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增强经济实力要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决定经济安全的总态势。在经济安全问题上,政府具有更大的责任。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是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二,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由于各国相互依赖度不断增加,各国经济安全问题的关联性越来越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经济安全问题,要加强合作,处理好国家经济主权独立性和让渡性的关系。

第三,建立预警机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既然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不可避免,就要建立体系化的预警和处置机制。

温馨提示:本文【经济学第十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由作者高考君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
上一篇 2013年10月全国自考数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1. 1 2024年天津外国语大学艺术类招生简章
  2. 2 2024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名单大全(249所)
  3. 3 教育部:每年更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招生
  4. 4 湖南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
  5. 5 2024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大全(2868所)
  6. 6 山东建筑大学2024年招生简章
  7. 7 中山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8. 8 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 全国设7926个
  9. 9 成都职业学校的是怎么保障就业的
  10. 10 成都铁路职业学校周围交通便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