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的诗歌作品

高考君
711 篇文章
2022-10-04

1. 有人读过废名的诗歌和小说吗

几年前写的作业,有些幼稚,仅供你参考 读废名的小说《桃园》 一向不大喜欢读废名的小说,甚至一拿起他的小说就感到有些头疼。

我永远也忘不了当初读他的一个中篇《桥》时,到了下篇简直无法再读下去,最后不得不硬性着头皮,强迫自己一天看上五页,像完成任务似的草草将它读完,毫无乐趣可言。从此对废名的小说望而生畏,不敢轻易展卷。

有时我觉得废名应该去做一个纯粹的诗人或散文家,而不要老是“逼”人家在他的小说中读出“诗味”、“散文味”。他受知堂先生的“毒害”太深了,以至于他的文字和知堂一样平淡朴质,甚至流于艰涩。

他的小说淡化情节,往往一点诗思,一段感悟,三两人物即得一篇。其中不乏一两段优美的风景描写,两三句饱含诗意的隽辞妙语,却也难掩其通篇的晦涩。

当然,或许是我辈俗人尚未进入废老先生的境界吧。不过读了小说《桃园》,感觉这篇作品到算是废名作品中好读的一篇。

文字清新朴质,却并不晦涩;意识的流动也让人能有迹可循,不会摸不着头脑;情节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展开虽然缓慢,却并不让人感到气闷。小说以主人公小姑娘阿毛的主观感受为线索展开景物和人事。

通过阿毛的眼睛,我们看到衙门旁边清冷的桃园,落日楼头的风景,一棵一棵由阿毛一手抱大的桃树,对着大地倾盆而注的月光……随着阿毛意识的流动,我们还见到了那阿毛已逝的母亲,在桃园中小憩的尼姑和虽然有些粗俗但深爱着她的父亲。在废名笔下,这个病蔫蔫的小姑娘带给我们一个充满了诗意的纯洁的世界,她愿意登上城楼观赏落日;她想种桔树却只是为了好看;她种了一些牵牛花只为许多女孩子来摘了走……这真是一派充满质朴古风的田园风光!恰恰和女孩那嗜酒、粗俗、打老婆、种树只为卖钱的父亲王老大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们可以说,女孩和她的桃园就是废名心中的美的化身。小说中各种富有诗意的意象组合也恰到好处的为这一理想美增色不少。

落日楼头的远眺,想必会让稍有些古典文学修养的读者会心一笑吧。“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了出去”这一看似简单的拟人手法,使文章顿时平添了几分轻灵,几分诗趣。

再来看这一段:“城垛子,一直排(pai);立刻可以伸起来(lai),故意缩着那么矮(ai),而又使劲的白(ba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真令人拍案叫绝。总体来说,这篇小说写的相当精致,但我只能说美则美矣,未能尽善。

小说中的人物套用王静安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有些“隔”,让人觉得有些模糊,朦胧,看不真切;而且病病歪歪的毫无活力,美丽却没有生命。废名太爱雕琢他的小说了,虽然这种雕琢戴上了质朴木讷的假面具,但我总觉得他的作品就像是出现在小说结尾处的那个秋天的,玻璃制成的,“鲜红夺目得厉害”的桃子,本来只应供少爷小姐们细心把玩,却交给了五大三粗的王老大,只能“乒乓”一声摔个粉碎。

2. 废名的作品特点

一是散文化倾向。

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同时废名又是运用经济的文字,废名说:“我过去写的新诗,比起随地吐痰来,是惜墨如金哩!”(废名:《谈谈新诗》)废名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活用典故,即是极大的尝试和探索。

如“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将吴梅村的诗句直接引入,嫁接得多么自然,毫不费力气。二是以禅写诗。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是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之时,于是 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随后1927年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北平文人纷纷南下,北方文坛显得格外冷清寂寞,废名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心理由苦闷趋于封闭,性格更内向,思维方式侧重于内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废名找不到可辩清方向的思想作指导,于是躲进西山参禅悟道。

汪曾祺、卞之琳都曾以此时的废名为原型刻画一个“深山隐者”形象。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上,以至他的朋友温源宁教授怀疑他受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小说大家的影响,然而不单是小说,这一变化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上。

至此废名诗风大变,内容颇费读者猜详。废名以禅写诗,读者应该以禅读诗。

苏轼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废名的许多诗句看似半通不通,无逻辑可言,其实他的诗像李诗温词一样,表面不能完全文从字顺,但骨子里的境界却是高华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像“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谁又能只通过字面而不借助想象和领悟去理解呢?废名大约是最早将禅引入新诗的诗人,1947年黄伯思在《关于废名》中指出:“我感兴趣的还是废名在中国新诗上的功绩,他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中国新诗近于禅的一路。”废名的这些诗大多成于一时,“来得非常之容易”,有的是吟成的游戏之作,不可与之较真,亦不可轻易放过,因为里面“实在有深厚的力量引得它来,其力量可以说是雷声而渊默”。

如“我倚着白昼思索夜/我想画一幅画/此画久未着笔/于是蜜蜂儿嘤嘤地催人入睡了/芍药栏上不关人的梦/闲花自在叶/深红间浅红”。废名的诗像晚唐诗词一样有“担当(寂寞)的精神”和“超脱美丽”(废名:《关于自己的一章》)。

三是美与涩的交织。废名的诗美是天然的,诗情是古典的,往往令读者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找头脑的美丽,有仿佛得之的感觉。

这是废名的诗晦涩的表现。废名的诗融儒释道为一体,并有现代主义之风,使得废名的诗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废名就曾以《掐花》为例说它是“新诗容纳得下几样文化的例证”(废名:《〈小园集〉序》)。废名有的诗确实难懂,如“黄昏街头的杨柳/是空中的镜子/对面小铺子的电灯/是寂寞的尘封/晚风将要向我说一句话/是说远天的星么”。

真是诗人将要呓语,是说一首诗么?抗日战争胜利后,废名再一次经历思想大变,这一时期尽管只有四首小诗,却不可小觑。废名经历九年跑反、避难,开始同情于“人类的灾难”,痛恨于“人类的残忍”,呼吁和平,诅咒战争,追求真理。

3. 废名的诗,征集中,谢谢

只贴了一部分,下面链接里还很多

深夜读书,

释手一本老子道德经之后,

若抛却吉凶悔吝

相晤一室。

太疏远莫若拈花一笑了,

有鱼之与水,

猫不捕鱼,

又记起去年夕夜里地席上看见一只小耗子走路,

夜贩的叫卖声又做了宇宙的言语,

又想起一个年青人的诗句

鱼乃水花。

灯光好像写了一首诗,

他寂寞我不读他。

我笑曰,我敬重你的光明。

我的灯又叫我听街上敲梆人。

# # #

我立在池岸,

望那一朵好花,

亭亭玉立

出水妙善,——

“我将永不爱海了。”

荷花微笑道:

“善男子,

花将长在你的海里。”

# # #

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 # #

雪之原野

雪的原野,

你是未生的婴儿,

明月不相识,

明日的朝阳不相识,——

今夜的足迹是野兽么?

树影不相识。

雪的原野,

你是未生的婴儿,——

灵魂是那里人家的灯么?

灯火不相识。

雪的原野,

你是未生的婴儿,

未生的婴儿,

是宇宙的灵魂,

是雪夜一首诗。

# # #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 # #

十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支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 # #

人类

人类的残忍

正如人类的面孔

彼此都是相识的。

人类的残忍

正如人类的思想

痛苦是不相关的。

# # #

鸡鸣

人类的灾难

止不住鸡鸣,

村子里非常之静,

大家唯恐大祸来临。

不久是逃亡,

不久是死亡,

鸡鸣狗吠是理想的世界了。

# # #

宇宙的衣裳

灯光里我看见宇宙的衣裳,

于是我离开一幅面目不去认识它,

我认得是人类的寂寞,

犹之乎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宇宙的衣裳,

你就做一盏灯吧,

做诞生的玩具送给一个小孩子,

且莫说这许多影子。

# # #

理发店

理发店的胰子沫

同宇宙不相干,

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

匠人手下的剃刀

想起人类的理解,

画得许多痕迹。

墙下等的无线电开了,

是灵魂之吐沫。

# # #

妆台

因为梦里梦见我是个镜子,

沉在海里他将也是个镜子。

一位女郎拾去,

她将放上她的妆台。

因为此地是妆台,

不可有悲哀。

4. 有关、废名诗一首

废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名显赫的作家,与1929年从北大英文系毕业并留校教书,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后又发表长篇小说《桥》。他又是中国三十年代有影响的诗人。是智慧诗的代表作家,更是一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融入他的诗的灵魂的是佛道精义,是诗禅传统,是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的“驰骋想象”,“上天下地,东跳西跳”的诗境,是六朝文的风致。他的诗在“深玄的背景”下,透露出的孤洁感仍是现代人的。

《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三十年代的诗人写的诗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诗人多用一些比较生疏的古字,甚至是所谓‘文言文’中的虚字来表达一个意义,一种情绪,或甚至是完整一个音节。在亲切的日常生活调子里舒卷自如,敏锐,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由此发现30年代现代派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主流有深刻的联系。30年代现代派诗歌是“倾向于把侧重西方诗风的吸取倒过来为侧重中国旧诗风的继承,而废名正是代表了30年代诗人的写作特征,在《街头》这首诗中就有着这些体现。

细读这首诗,会发现这首诗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征:一个是它的思想上有另人震惊的思想震撼力,另一个是它的艺术上语言的高度凝练。诗人连用“寂寞”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而且内涵是不确定的,由邮筒寂寞,阿拉伯数字寂寞,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一直写到人类寂寞,街头本来是喧闹的,但用的是反常识的语言,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是大千世界万象内聚,包容与心,思接万仞千里,全凭瞬间顿悟,超越了逻辑,抽去了中介,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某些艺术表达方式暗合或相通。

在艺术上,俄国著名的文艺思想家巴赫金把它称为“陌生化”。街头是这首诗的情境,街头所看到的事物应该是很多很多的,然而在这首诗中只出现了汽车和邮筒这两个事物,这两个事物显然是被诗人精心挑选过的是现代化的标志,是工业化的标志,写的是现代世界,因此,诗人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否定。

诗人行到街头,看到汽车从眼前驶过,邮筒寂寞,二者是并列的。“汽车驶过”是作者所看到的眼前事物,而“邮筒寂寞”是作者的感觉,是作者感受到的。

他的诗在“深玄的背景”之下透露出的孤洁感仍是现代人的,在这首诗中能深深的体会作者在喧闹中所领悟到的无所不在的寂寞。

整首诗分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由开头到邮筒寂寞。第二个单元由邮筒po到诗歌结束。在整首诗中一个最关键的词是“乃”,它是由第一句汽车驶过而来,邮筒寂寞是由汽车驶过而来,这是静止的邮筒相对运动的汽车而言是寂寞的,这暗示诗人有静止和运动的比较,由运动的汽车看静止的邮筒。这是诗的第一个单元。

在第二个单元中,诗人由静止的邮筒看运动的汽车。邮筒是静止的,字母“po”看得很清楚,汽车是运动的,记不住号码,邮筒“po”看得清到看不清汽车号码用“x”代替,所以诗人说运动的汽车是寂寞的,诗的内在结构是一正一反再合并的。由此及彼,大街寂寞,人类寂寞,诗的内在逻辑就推理出来了,这首诗是典型的中国道家庄子的思想对策。

在这首诗中,汽车和邮筒都是否定形象,都是寂寞的,诗人由此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否定,汽车邮筒都是现代社会的代表,所象征的都是寂寞的,所以大街是寂寞的,人类是寂寞的,所以表达了诗人对现代社会的否定,所以说这首诗的思想是极有震憾力的。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搞现代化,可以说现代化是中国的梦想,但废名在三十年代就表达了思想相反和对现代化的批判。中国近现代思想的主流是进步的,汽车和邮筒都是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是行动的,邮筒是静止的,人类尽管有了汽车和邮筒,但是人类仍会有思念有分离,现代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处境,因此说明科学技术上的进步解决不了人类精神上的处境。

总之,在整首诗中诗人用了一连串反常识的语言,起到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由邮筒寂寞,数字寂寞,大街寂寞直到人类寂寞,体会到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是诗人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就是用现代化的代表事物来表达对现代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在当时的社会有极强的批判效果和敏锐的洞察力。

5. 废名的《星》诗文解析

╔废名╗ (1901~1967) 原名冯文炳,废名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

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

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编辑本段]文学风格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

在文学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

在《废名小说选·序》中,废名对于自己的风格有如此评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

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支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

到了《桃园》,就写得熟些了。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

” [编辑本段]废名的哲学研究 废名对于佛学有相当的研究,著有《阿赖耶识论》,专门探讨佛学中的唯识论。不过,他的哲学研究并没有受到注意。

周作人说“随后他又谈《论语》、《庄子》,以及佛经,特别是佩服《涅盘经》,不过讲到这里,我是不懂玄学的,所以就觉得不大能懂。”废名寄哲学论文给周作人,没能得到回应,令他很失望。

诗人卞之琳说“1949年我从国外回来,他把一部好像诠释什么佛经的稿子拿给我看,津津乐道,自以为正合马克思主义真谛。我是凡胎俗骨,一直不大相信他那些‘顿悟’,……无暇也无心借去读,只觉得他热情感人。”

语气略带讽刺,这是对佛学缺乏兴趣的人的话。学者张中行也研究佛学,他说废名“同熊十力先生争论,说自己无误,举证是自己代表佛,所以反驳他就是谤佛。

这由我这少信的人看来是颇为可笑的,可是看到他那种认真至于虔诚的样子,也就只好以沉默和微笑了之。”态度也和卞之琳类似。

只有熊十力,虽然和废名观点全然不同,但愿意和他激烈辩论,甚至打架。[编辑本段]关于笔名的来历 废名在1926年6月10日的日记写道: “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个名字,就叫做废名。

我在这四年以内,真是蜕了不少的壳,最近一年尤其蜕得古怪,就把昨天当个纪念日子罢。” 废名作品目录 冯文炳:《竹林的故事》,北京北新书局1925年版 废名:《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版 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 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 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 废名、开元:《水边》,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 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 《跟青年谈鲁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 《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废名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废名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废名:《阿赖耶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止庵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6. 简评,废名或者卞之林的一首诗歌

檐外闻鸟唤 虚空含深心———读废名《飞尘》不是想说着空山灵雨/也不是想着虚空足音/又是一番意中糟粕/依然是宇宙的尘土/———檐外一声麻雀叫唤/是的,诗稿请纸灰飞扬了/虚空是一点爱惜的深心/宇宙是一颗不损坏的飞尘。

废名,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诗创作多推崇老庄禅宗的思想,又尝试着将中国古典意象诗和西方意象主义相融合,并加入禅宗式的顿悟思维,故诗颇有深玄难解的地方。《飞尘》一诗是借写诗一事来言说虚空与宇宙的关系,也是表达人生的尴尬与矛盾以及人生追寻的内心痛苦。

诗的一、二句以否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探寻。诗人面对着充实而丰富的现实世界,是有诗的创作冲动的,他想去关注现实人生并作了努力,创作时并非都去“说着空山灵雨”、“想着虚空足音”的。

然而,等到诗创作出来时,却每每达不到自己追寻的境界。三、四句则借庄、佛的思想表达了他对言与意、诗的行为与尘土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看法。

“意中糟粕”用的是《庄子·天道》篇桓公读书于堂上与轮扁对话的故事,轮扁直指桓公所读古书不过是古人之“糟粕”而已,庄子借此故事表达以文字形式存在的“书”只是古人的糟粕,而先哲的真正本意早已随着他形体的毁灭而带走了。废名此处将这一故事随手引来,也是说自己费了好大一番功夫,做成若干诗作,但却往往言不逮意,在无限的宇宙之中,它还不过是一粒飞扬的尘土。

前四句连起来看,诗人运用的是否定之否定的表达法,从而将现实与虚空等同,将诗的创作行为与渺小的尘土等同。第四句之后,诗人用了一个破折号,又将他的思维荡开去,“檐外一声麻雀叫唤”有如天外一声洪钟,惊醒陶醉于诗作中的诗人。

鸟叫之声在佛教那里亦是虚空的象征,正如《五灯会元》中记载僧人在锄地时碰击瓦缶发出响声而顿然开悟一样,鸟叫的声音也唤起了诗人的顿悟;诗稿不仅是糟粕,而且还是虚空,理应让它随纸灰飞扬而去。诗的最后两句是言理,但仍然是以具体的意象去言说深奥的玄理,使理变成可感知的形象。

诗人虽然陷入虚空之中,但对虚空并不做消极的呼应,而从人在现实与虚空的转换中间悟出了一个真理:无论是积极入世也好还是遁入空门也好,实际上都深藏着一颗深爱之心。这正如乔达摩·悉答多作为王子在阅尽人间苦难(佛教中所说的“四苦”或“八苦”)之后才离家出走,在菩提树下苦修终于悟出大慈悲的佛理成为释迦牟尼一样,也如李叔同在残酷现实面前苦无出路愤然削发为僧一样,故虚空并不是无爱,而是深爱与大爱。

而从宇宙的宏阔视野上看,不仅诗稿是飞尘,人也是渺小的飞尘,而且连宇宙亦不过一粒飞尘———一粒相对于人将逝去成为尘土而它又不会损坏的飞尘。此时的诗人已然超越了虚空而进入了永恒,获得了一体之心的顿悟。

7. 废名的作品应怎样欣赏

想欣赏废名的作品就要先了解废名其人以及其风格.废名,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

废名是个名气很大的作家,但读他作品的人却不多,因为他的文章曾被人们认为是第一的难懂,只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他写的都是大部分人摸不着头脑的丈二散文,这又使一小部分人越发地想站到板凳上去摸它。

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宇慧撰写)以桥为例:《桥》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部无法用类型学或主题学归类的特异的小说,也是远离于现代小说主题先行的主导创作模式以及有关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格局的边缘化文本。

本文试图在对《桥》进行微观诗学分析的前提下,侧重从主导动机的角度入手,捕捉废名在《桥》的写作中蕴涵的某些深层心理和动因,并进而寻求催化《桥》的诞生的文化动力依据,在文化语境之中为《桥》的诗意品质进行更有效的阐释,从而在中国现代文化的总体背景中具体探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文化诗学视野。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废名确乎走的是一条使文坛感到陌生的偏僻路径,刘西渭就称废名“在现存的中国文艺作家里面”“很少一位象他更是他自己的。

……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往返的桃源”,鹤西则称赞《桥》说:“一本小说而这样写,在我看来是一种创格。”

朱光潜把《桥》称为“破天荒”的作品:“它表面似有旧文章的气息,而中国以前实未曾有过这种文章。它丢开一切浮面的事态与粗浅的逻辑而直没入心灵深处,颇类似普鲁斯特与伍而夫夫人,而实在这些近代小说家对于废名先生到现在都还是陌生的。

《桥》有所脱化而却无所依傍,它的体裁和风格都不愧为废名先生的特创。”《桥》之所以是中国以前实未曾有过的文章,朱光潜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屏弃了传统小说中的故事逻辑,“实在并不是一部故事书”。

当时的评论大都认为“读者从本书所得的印象,有时象读一首诗,有时象看一幅画,很少的时候觉得是在‘听故事’。”这使《桥》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无法用类型学或主题学归类的特异的文本。

在形式诗学的层面上这种特异性具体表现为心象的营造、散淡的叙事、诗化的语言、断片的结构等形式化的特征……这一切都使《桥》远离于现代小说主题先行的主导创作模式以及有关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格局。这也是称《桥》是现代小说中的边缘化文本的一个原因。

然而,说《桥》没有明显的主题模式意图,是不是说这部小说也没有废名自己的创作动机呢?其实任何小说都免不了作者的总体性主导动机的渗透和介入。而且恰恰是这种主导动机一端牵挂着作者的创作心理,另一端则维系着历史与文化语境。

本文即试图在对《桥》进行微观诗学分析的前提下,侧重从主导动机的角度入手,捕捉废名十载造《桥》的某些深层心理和动因,并进而寻求催化《桥》的诞生的文化动力依据,从而在中国现代文化的总体背景中具体探讨现代文学的“东方理想国”主题的生成。文学史家大都倾向于把《桥》定位为田园小说,这大体上是准确的。

三十年代的评论者就说:“这本书没有现代味,没有写实成分,所写的是理想的人物,理想的境界。作者对现实闭起眼睛,而在幻想里构造一个乌托邦……这里的田畴,山,水,树木,村庄,阴晴,朝,夕,都有一层缥缈朦胧的色彩,似梦境又似仙境。

这本书引读者走入的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从风格意义上说,《桥》具有一种田园诗的情调,汇入的是经典的“桃花源”的母题。

“桃花源”的母题与田园牧歌的韵味显示出了《桥》的古典文学的资源和背景。不过,倘若分辨的再具体一点,《桥》的资源中还有《红楼梦》以及《镜花缘》这类的女儿国小说传统。

“读者和这里面的细竹、琴子、小林相对,正如《红楼梦》里的人物相对,不觉其为眼前得见的人(小林和细竹各有五分象宝玉和湘云)。”《桥》的人物格局显然有《红楼梦》的影子。

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红楼梦》中的女儿国(大观园)是笼罩在父权阴影之下的,而《桥》是纯粹的女儿国,其中只有小儿女,它是个父权缺失的世界,里面的父亲的形象是缺席的。男主人公小林一方面延续了宝玉的观念,看待男子也有浊物之感,另一方面把父亲的形象逐出了他的“美”的王国:“我每逢看见了一个女人的父和母,则我对于这位姑娘不愿多所瞻仰,仿佛把她的美都失掉了,尤其是知道了她的父亲。

温馨提示:本文【废名的诗歌作品】由作者高考君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 人琴俱亡原文及翻译(
上一篇 八上的所有古诗词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1. 1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37例(全国疫情最新报
  2. 2 向上级请求批准的请示范文(关于请求同意的
  3. 3 2022国考今起报名(明年国考今起报名时间公
  4. 4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13例(全国疫情新增最
  5. 5 带福字的吉祥语六个字(关于福禄寿喜财的成
  6. 6 有关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7. 7 入则孝全文带拼音加翻译(弟子规入则孝篇原
  8. 8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硬笔书法
  9. 9 关于愁的诗句有哪些(表达愁的诗句大全)
  10. 10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阴符经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