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衔接性作用

高考君
711 篇文章
2022-11-12

1. 诗歌首尾呼应的好处是什么

首尾呼应的作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引起共鸣.

所谓呼应是指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的.呼应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具有突出的作用.注意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两个句子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二是两个句子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譬如,如果前面的句子是歌颂赞扬性的,那么,呼应的句子也必须是歌颂赞扬性的,前后呼应,是指前边的句子与后边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首尾照应是文章照应方法的一种,又叫首尾呼应.所谓照应,则是指对伏笔以及文章前边的内容以至标题作必要的回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2. 诗歌修辞及其作用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作品中的抒情话语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抒情话语方式有比喻与象征、夸张与对比、悖论与反讽、反复与对偶等方式,这里的比喻、象征和反讽等概念,在第三章第四节曾从整个文学创作的语言技巧上描述过,下面有关这三个概念的说明只是从抒情文学的话语方式的角度展开的.(一)比喻与象征比喻是借它物来表现此物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它可以把抽象化为形象,从而将诗人理念化的哲理感悟或抽象化情感感悟形象化地传达出来.这样,比喻就成了化虚为实的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段.曹植的《释愁文》写道:“愁之为物,惟惚惟恍.不招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这里,他把“愁”比成了某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可“推”,可“握”,能来能去,能多能少,从而将某种“愁”的无形心理物质化、形象化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愁”可以量;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可以载;李后主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可以剪.以上均是将对物的感觉用来比喻心中对愁的感觉,从而将“愁”物化、具体化、形象化.也有以自然之物直接喻“愁”而将其形象化的,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代诗中,余光中的《乡愁》亦为精品.“乡愁”,本为一种摸不着、看不到的抽象情绪,诗人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忽而把它化作“小小的邮票”,忽而把它化作“窄窄的船票”,忽而又将其大胆化作“矮矮的坟墓”,最后“乡愁”竟成了“一湾浅浅的海峡”,以此形象地表达出那复杂的眷眷思念之情、恋恋不舍之意、拳拳孝子之心,最后将强烈的思乡情绪推到极点,使作品产生出了迷人的艺术魅力.象征,是以具体事物或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这一术语较为确当的含义应该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以充分注意.”[1]即作品中的象征是用具体的形象或形象体系,来暗示性地意指这一形象或形象体系之外的事物或对象,它不仅表现自身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质、意义,同时又能表现一种深远的思想感情或抽象意义.而在这一类抒情性作品的解读中,我们首先必须关注文本表层的形象解读,然后再由表层进入深层象征意蕴的体味与寻索.象征这种抒情话语方式使抒情性作品语言更加凝练而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含蓄,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加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在审美体验中收到绵长而深远的艺术效果.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都以其强烈的暗示性,成为典型的象征性话语.我国古代抒情性作品中这种象征性的抒情话语非常之多,而尤以山水田园诗为甚.在西方,进入20世纪,特别是【象征主义】诗歌流派兴起之后,作为一种表情形态的象征更是备受推崇.在【波德莱尔】、【艾略特】等象征派大师们那里,象征成为一种用有声有色的鲜明物象来暗示心灵世界的诗学原则.这“有声有色的鲜明物象”即为象征本体,正是通过它暗示着心灵世界、传达着某种普遍性的情感意义.如【周敦颐】笔下的“莲”,茅盾笔下的“白杨”,柯罗连科的“火光”,【贾平凹】的“丑石”,以至于【波德莱尔】加在我们每个人背上的“怪兽”……比喻和象征的表达效果——形象而又含蓄,并以此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诱发读者进行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二)夸张与对比夸张,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以为表达情感服务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夸张,往往是“精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壮言可以喻其真”的艺术手段,表达的是一种本质的、心理层面的真实.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等.以上诗句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夸张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清代文学家叶燮就此评论说:“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2]可见,夸张是服务于情感的需要的.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面对奔腾呼啸的黄河时的某种强烈的心理感受,而并非在考察黄河之源;“霜皮溜雨四十围”强调的是于高大伟岸的古柏前诗人的某种特定心理感觉,而并非确指古柏的高度及其粗细;而“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强调了关外的荒凉及驻守在关外的士兵的愁苦,因为玉门关外怎会真的没有春天呢?抒情性作品中往往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写出事实上看似不大合逻辑的事,而抒情者却恰恰可以通过这些准确地表达出某种真切的情感.由于感情是真切的,抒情话语中那些不大合逻辑的事实也变成合理的和真实的了,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真实.对比,是把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以强化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作为一种美学法则,对比建立在人类思维中的对比联想的基础上.作为抒情话语,对比主要并不体现在形式上,而重在内容,只要在事物情理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便能引起对比联想,突出所。

3. 诗歌对于我们的积极作用

诗歌往往具有某种神圣的光环,往往能见出一个民族或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往往能给人以生活的信心,前进的勇气,唤醒一种崇高或清洁的精神。

最根本的,就是让人的生活有诗性。荷尔德林曾说:人是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之上。

可见,主要是具有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如果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诗性,那么,便是幸福感的一种重要体现。

在当代,人们正缺少的是一种有诗性的生活,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一种洋溢着幸福感的生活。而诗歌,却具有救赎灵魂、反观现实、正视自身,慰藉苦难的心灵,成就自我的功能。

也许,拥有诗性的生活,我们在寻找家园感的路上才不会走的太远。

4. 文章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是什么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

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

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

引用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

扩展资料:

在文章引用古诗和人物事迹的手法是“引用”。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已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5. 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主要特点诗什么性

谈到写诗就不能不谈韵、音律和韵律.因为它们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韵和音律合称韵律.可以说,没有韵律,就没有诗歌的神,没有韵律,诗歌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恐怕早就被文取代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诗下一个定义:诗是能唱易记的、讲究韵律的文学体裁.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诗是应该讲究韵律的.不过,由于我国的音乐已由宫商角羽的五音发展到引进的西洋音乐的多来米发七音,音律的作用在现代诗中已不太重要了,但韵的作用依然存在,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试想,没有美感的声音能给人留下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印象吗?有人说西洋诗歌不压韵.错了,你那是误解,那是翻译惹的祸,至少在80年代以前,外国诗歌都是压韵的.即使你不懂外语,但只要懂韵,都能听出外语歌和诗歌的韵来.。

温馨提示:本文【诗歌的衔接性作用】由作者高考君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 田忌赛马文言文原文及
上一篇 有关必回清明节气的诗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1. 1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37例(全国疫情最新报
  2. 2 向上级请求批准的请示范文(关于请求同意的
  3. 3 2022国考今起报名(明年国考今起报名时间公
  4. 4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13例(全国疫情新增最
  5. 5 带福字的吉祥语六个字(关于福禄寿喜财的成
  6. 6 有关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7. 7 入则孝全文带拼音加翻译(弟子规入则孝篇原
  8. 8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硬笔书法
  9. 9 关于愁的诗句有哪些(表达愁的诗句大全)
  10. 10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阴符经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