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课题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的难点是知识太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甚少,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为此,我选择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导出“原子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动画,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子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明了化,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使微观抽象的原子变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我还精心准备了学生讨论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寻找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数量关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不足之处:本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样的纯理论课,如何协调“讲清”和“探究”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同一个内容,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阐述,习惯性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预没的教学情境中,却不敢在原子模型建立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质疑,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常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才能逐步提高质疑能力,才能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应正确发挥模型的作用,因为: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模块,利用科学史的素材,是建立模型认识的很好的方式。
2、可以进一步挖掘科学史中的科学方法的价值
3、可以让学生参与模型建构的活动。
因此,讲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史,可以把重要的假说模型思想与原子结构知识综合起来,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讲解上将知识技能,方法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目标共同体现。在这部分知识上既有讲解也应有质疑,比如用多电子原子的光谱来质疑玻尔模型可不可以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让学生自己思考玻尔模型是否正确。这样的过程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的历程,让学生体会我们所有的这些知识实际上是有实验的依据,不是科学家自己随便的创造出来的,由这样的依据构建出假说,在由假说构建适合的模型,但是当实验条件变化,模型就会被质疑,人们就会构建新的模型。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假说模型是科学发展过程必然的过程,如果今后他们做科研也必须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学。
首先复习提问: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引入,然后引出探讨原子内部结构的话题。由学生自学课本并讲解“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的核”。让学生想象原子结构像什么?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说像地球,有的说像苹果,有的说像太阳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效果较好!交给学生讲解是成功的,而且以后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做主人,效果会更好。
数据分析环节学生不是很活跃,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两个等式的结论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讨论和交流的并不热烈。这也是本节课一个难以突破的地方,因为问题挑战性不强,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课后,有老师提出本节课悬念不足,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结论引导着学生,使他们不能展开想象和打开思维;也有老师提出学生活动还不够。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类问题,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由于原子的构成是抽象和微观的,所以不能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生动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很多。不过我利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模拟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总的来说值得继续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收获更有遗憾。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时教学内容较多,虽然使用了课件以增加课堂容量,但教学过程仍觉仓促,尚有意犹未尽之感。主要在于学生的活动不够全面与充实,老师课堂讲授的时间较多,从表面上看学生活动与探究的时间与机会较少,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之特征。如果再有半个课时的时间或者课堂教学内容稍少一些,那么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方面就会充分些,课堂教学形式也会更为活跃,从表面上看,就可能更符合人们对新课程的直观印象。
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处理上,如果事先印发预习提纲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加以充分预习与探讨,老师在课堂上再以一定的形式和问题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这样学生活动表现的时间与机会就相对会多些,美其名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探究”。但这样的教学,增加了学生课余的学习压力,增加了课后负担,同时降低了课堂45分钟的'效率,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把本应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任务转移到课余而以,而且这种教学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学习基础和良好、自觉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同时要有较为充裕的课余时间保证。而这些,我们的学生目前尚无法具备。
另外,教材中尚有一些栏目不知该如何处理更为合适。比如:“调查与研究”“查阅资料”等栏目,我们该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去找谁调查与研究呢?我们又该在什么时间让学生去查阅资料昵?就算图书馆等外界条件已具备,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的学生有那么多的课余时间吗?虽说教学无定法,但如何才是最好,尚需我们探索、探索、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