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是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写的。
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序在哪里写的?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写的。
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书圣神品
《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号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是在哪里写的?
答案就在《兰亭集序》的第一段里,文章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西南郊外的兰渚山。这篇文章写于东晋永和九年,当时王羲之在那一带任职会稽内史,他约请了四十多个朋友在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雅集,饮酒赋诗。会后,他把所有诗作汇总成一集,自己给这部诗集写了序言,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一、“书圣”的代表神作东晋年间,社会环境追求清谈玄学,争着做名士而不太追求功名,因此在艺术领域出现了不少名家。王羲之出身于“王马共天下”的名门王氏,自小对书法极有天赋。他师从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卫夫人的书法端庄流丽,被后人称赞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后来,王羲之又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草书脱胎于张芝,正书则来自钟繇,正书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楷书。
到了后世,他的书法风格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人称“书圣”,而《兰亭集序》正是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二、雅集胜事兰亭这个地名,来自春秋和汉代的典故。会稽郡包含了春秋吴越两国的故地,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地种植兰花。到了汉朝,又在这里设置驿亭。因此地名叫兰亭,在东晋时林木茂密、风景清幽,是著名的名胜。
王羲之任职会稽内史时期,兰亭是很方便游玩的地方。因此他约请了好友,在郊外水边举行“修禊”的仪式,接着用“曲水流觞”的方式饮酒作诗。正因为这个原因,《兰亭集序》也有别名称为《禊帖》。
三、后世地位极高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超然,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欣赏揄扬有很大的关系。
李世民自身偏好行书,对王羲之的书法造诣评价极高。当时唐朝官方修史,李世民亲自下场为他写《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崇他的书法为“尽善尽美”。后世《兰亭集序》只见摹本而没有真迹流传,很多人都推测真迹被带入了昭陵殉葬。
现存最受好评的《兰亭集序》摹本在北京故宫,是故宫的镇馆之宝,据说出自唐代书法家冯承素之手。此外,故宫还藏有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在哪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在乾陵。唐太宗李世民遗诏中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要永远拥有这件挚爱的宝贝。昭陵(唐太宗陵墓,位于今咸阳市)被合上的那一天,《兰亭序》就作别人间,沉入地底,陪伴李世民度过千年长夜。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