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诗歌风格

高考君
711 篇文章
2022-08-07

1. 王国维的诗词特点

诗和词是两个概念啊,欣赏与评价的标准都不一样滴,我对王国维的诗知之甚少,你这里如果主要指他的词学成就的话,还是可以一起探讨一下滴~王国维是晚近大师,史学哲学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2613137文学都颇有建树,其文论《人间词话》流传甚广,所发挥之“意境”一说近人多爱用之,而其词话中论之所及,在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亦多可实证,也就是《人间词》。

关于人间词,我研究不深,记得看过叶嘉莹先生的几篇论文,姑且拾人牙慧,冒昧说说。

第一个是他的作品非常讲究情真意切与真实不隔,他认为词作为抒发情感的工具应该直击人的内心,所以特别推崇那些唐五代北宋的小词,觉得不事雕琢,自然天成,而这样的境界才是“不隔”的,反观之,南宋以后的词讲究思虑安排,曲曲折折但情感薄弱,用的脑力多于心力,技巧多于顿悟,所以格调境界都在下风,因此王自己的词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写成的,他的作品多为小令中调,慢词极少,用语讲究自然稳妥,造境真实淳朴,很向五代北宋词靠拢,不过呢,由于他是个词论家,所以脑子里时时有个标准限制着他,因而比较那种真正诗成自然的作品,还是学者的理性安排的味道太重,他的境界是自己拔起来的,不是妙手偶得的,他自己也知道这点,所以常说自己比五代北宋的大词人还差一点,差的就是这一点理性因素。

说到理性因素,就是第二个特点了,就是他把慢词的思虑和安排嫁接到小令中调里去了,所以他的短词里有很多都是技巧性非常强的,算是把慢词写法和令词写法糅合为一了吧。再一个,王国维处在那个时代,年轻的时候想学西学救国,他挑中的是西方的哲学,不过点背的是他学的是叔本华的哲学,钟摆嘛,结果他的哲学就继承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而随着后来清朝灭亡,且他发现哲学到底不能救国,因为理想破灭,其哲学也变得更加悲观孤寂超脱了,这些思想渗透到词里,他的不少词都有很强的哲学性,带着灵肉分离的冷静的痛苦,貌似超脱实则孤寂地透视着整个人生,这形成了他词作的独特魅力。

总体来说,王国维词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气质的发展上还是有所进步的,置于晚近名家中绝不逊色,作品还是有一定可读性的~说了这么多,应该有点用哦~~。

2. 王国维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他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 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王国维的学术著作,以史学为最多,文学为最深,文字学为最基本,并涉及其他许多方面。换言之,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戏曲史、古文字学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而超过了同时代学者的。

他的诗词创作,也颇有独持风格,其《人间词》115首,长于抒情,风格多样,且含哲理,思深感锐,显现其睿智、敏感之灵光,清邃隽永,是他将其美学、文学理论付诸实践的结晶。

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也”。

王国维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极深,但又受中国传统哲学之熏陶,为他在美学思想方面既受叔本华之影响,又能自有创见,有所超越奠定了基础。就美学思想而言,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他们同陷唯意志论的泥坑,把美看作理念的表现,但王国维创“古雅说”,承认有自然美与艺术美之分,高于叔本华;在“美的知识是先天的”这一点上他们同持“天才说”;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推进了《红楼梦》的研究工作;“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精华,对我国审美理论研究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影响很大的一位学者。他学贯中西、多才博识,在史学、文学、哲学、美学等诸多方面造诣很高,著述极丰;王国维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悲剧式人物。他学习和介绍西方文化,向西方文化寻求研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科学方法,却又为西方文化的消极因素所困扰,被中国封建文化的毒素所吞噬,在年逢五十的鼎盛之年自沉昆明湖,过早地自我终结其尚可更有作为的一生。因此,我们在研究王国维的思想及其学术成果等问题时,必须注意他和西方文化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盘根错节的关系。说到王国维和西方文化思想,诸如西方哲学、西方美学、西方心理学等等的关系,人们往往较多地注重西方文化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而对他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的科学方法,促进中国文化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则常常估价不足;而在注重西方文化对王国维的影响时,又往往强调其消极的方面,对其所受西方文化的有益影响则往往认识不足,因而,对于王国维的评价也就难免失之偏颇。

3. 王国维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陈寅恪对王国维史学研究的治学领域和治学方法有明确、清晰的说明。

第一,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甲骨文晚清始发现,最早是王懿荣,后来刘鹗刊印《铁云藏龟》,继之,孙治让和罗振玉对甲骨文字进行研究。

而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则推王国维。他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古史新证》等,他将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纸上的材料中国历史古籍对比来研究,用卜辞补正了书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他的考证方法极为缜密,因而,论断堪称精审。

他自己称这种考证方法为“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的材料与纸上的材料相比较以考证古史的真象。这种考证方法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运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郭沫若曾赞颂说:“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

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

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至酣处,心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气使,最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干了!酒个嘛,水个嘛,喝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干!”,“人生难得几回醉”,“人生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唾飞沫溅,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

灌水到这个阶段,“雏鸟”羽翼渐丰,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三峡决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架势。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4. 为什么王国维的诗词怎样

王国维是著名的词学家,在较词与诗词理论研究方面堪称一代大家,但其于写词方面并没有太突出之成就。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5. 以王国维的诗歌为例说名禅宗的美学意义

如果要我来概括禅宗的大意的话,我认为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循,随其自然。

所谓无迹可循不是说禅宗高不可攀,玄深奥妙,而是它根本就没有什么轨迹,没有留下任何要你去寻找的踪迹,彼亦无所为何见其动静,而你自作聪明偏偏要去寻找世上的大法却是背道而行,其实没有什么大法,而你身边的琐碎就是大法,你只是枉费心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禅宗也只是“云在青天,水在瓶。”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射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

可见感观对于人的迷惑作用,是人在尝试,主动面对每样事物,但是事实上人是被物所控制的,这样的人是活在经验的世界当中的,身体置于其中,心亦置于其中。面对或者处于三千大世界,彦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境界颇有些高,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单论其境界并不算是高的,我想这也是儒家的忧虑,孔子曾经厄于陈蔡,见过南子,但孔子又有“吾与点乐”,乘浮浮于海的志趣,他始终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烦恼之中,儒学终究是入世的学问而不是宗教,在境界上无法和禅宗相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词分为有我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他认为“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人生到底看到的只是滚滚长江东逝而不见当年英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想此何以无我之境要高出有我之境,人终究不是世界的主题。

烦杂事物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但人不可逃脱的是注定要身处其中,“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

你又能看到什么呢?司马迁写《史记》作《酷吏列传》,将酷吏的恶名加在了张汤身上,张汤可以说也是清廉,奉公了,他被迫害自杀的罪名是利用职务之便,窃取泄漏国家机密,利用政策,勾结不法商人,非法取利。但是,他自杀后,清算家产总价值不过五百金。

张汤的遗产皆所得奉赐,并没有贪污受贿。司马迁将同时代的张汤的生前好友赵禹记述到了一起,两人个性不同,风格不同,结局也不同。

“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

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而张汤“通宾客饮食,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调护之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史记》说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张汤的作为多存矫饰的成分。他上下都悉心应酬,有时是违心的。

《酷吏列传》的最后司马迁写到“禹酷急,至晚节事益多吏务为严峻,而禹治加缓,而名为平。”“后汤十余年,以寿卒于家。”

太史公的笔法,其间有深意存在,值得我们深思。应付繁杂的人事不如求其本心,坐观风云之变而不改心中之志,何必因事导人,自求委屈。

俄狄浦斯瞎了,是因为他觉得眼睛欺骗了他,他痛恨双眼因而自废双眼,其实他痛恨的是他看到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给予他的痛苦。“你们再也看不见我所遭受的灾难,我所制造的罪恶了!你们看够了你们不应当看的人,认识了我想认识的人,我让你们从此黑暗无光!”他这样悲叹的时候,不断地举起金别针朝着眼睛狠狠刺去;每刺一下那血红地眼珠里流出地血便染湿了他的胡子,那血不是一滴滴地滴,而是许多黑地血点,雹子般一齐落下。

这场祸事是两个人做出来的,不只一人受难,而是夫妻共同受难,他们旧时代的幸福在从前倒是真正的幸福;但如今,悲哀,毁灭,死亡,耻辱和一切有名称的灾难都降落到他们身上了。这就是俄狄浦斯的遭遇,他拭父娶母,他又能看见什么,双眼所见的蒙蔽了他的心,你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你如何去认识你自己。

境界就是人的心灵,人的内在价值的所在,人需要去抚平内心,寻找信仰的基础,无论你是否入佛教的信徒,禅宗都可以安慰你的心灵,这就是我理解的禅宗的价值,在境界上它是超越的,因为它洞见了现象的虚无,寻求真正的价值。禅家讲,“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山水本无情,只是人的感情寄托,人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无我之境,到王阳明更是融合了禅宗的境界,而禅师门认为禅宗的最高境界是“真我”,更进一步说就是“空”的境界,这些都取决于它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但它最终是宗教的,而我觉得境界最高则为人和世界万物相溶,物不被人所迁移,人也不被物所牵引,我想“空”的境界最终还是丢掉了人,而人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它参与了其中所以你就不可能置之不理。

我们需要擦去心灵的灰尘,需要超脱的境界,你可以不必去超越,“君子素其位而行之”,随其自然。禅宗“空”的境界不免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是消极的处事,但人生于当世就应该坦然处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看到的是什么。

6. 为什么王国维的诗词怎样

王国维是著名的词学家,在较词与诗词理论研究方面堪称一代大家,但其于写词方面并没有太突出之成就。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7. 纳兰性德的诗词有什么风格,他对人生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是朱邸红楼中的贵公子,才华艳发,多愁善感,气质上受汉文士影响很深。虽曾有积极用世的抱负,却更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侍卫职司单调拘束、劳顿奔波,远不合他的情志,使他雄心销尽,失去了“立功”、“立德”的兴趣。上层政治党争倾轧的污浊内幕,也使他厌畏思退。诗人禀性和生活处境相矛盾,是他憔悴忧伤、哀苦无端的悲剧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长期随驾出巡还破坏了他的家庭生活。职业苦闷和离愁别恨交织,再加上爱妻亡故的打击,使他深陷苦海。

他怨天不成,尤人不成,便把无尽凄苦倾诉于笔端,凝聚为哀感顽艳的词章。投殳久戍之苦,伤离感逝之痛,以及难以指名的怅闷是纳兰词的基本内容。纳兰性德以特出的艺术功力弥补了题材狭窄的不足。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胜,情真景真,“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况周颐《蕙风词话》)。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并以高超的白描手段出之,看去不加粉饰,却如天生丽质,无不鲜明真切,摇曳动人。王国维曾说:“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遗愿,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人间词话》)所谓“未染汉人风气”,就是指他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意境天成,没有因袭模拟、堆垛典故的毛病。

温馨提示:本文【王国维的诗歌风格】由作者高考君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 形容嫉妒别人的句子(
上一篇 1至6年级的古诗及诗意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1. 1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37例(全国疫情最新报
  2. 2 向上级请求批准的请示范文(关于请求同意的
  3. 3 2022国考今起报名(明年国考今起报名时间公
  4. 4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13例(全国疫情新增最
  5. 5 带福字的吉祥语六个字(关于福禄寿喜财的成
  6. 6 有关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7. 7 入则孝全文带拼音加翻译(弟子规入则孝篇原
  8. 8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硬笔书法
  9. 9 关于愁的诗句有哪些(表达愁的诗句大全)
  10. 10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阴符经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