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我也想先推李太白的<将就酒>,但被楼上的小小霸占了,真是人如其名。
(笑)推荐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以下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认,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如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的一首悼亡词,语方简练,通俗而又深刻。通篇一个情字,让人难忘。
那种相爱、相思、细腻而真挚,如此凄凉而悲伤。全词感情深挚,充满凄婉哀伤的情感。
上片诉尽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宛如郁结于心深处的悲叹,下片正是久思成梦,如梦似幻,“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最为高潮。全词道尽对亡妻的思念,出语悲苦,以情动人,不禁让人意深,痛楚,黯然神伤。
李白(唐)《蜀道难》赏析
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赏析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
“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诗人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诫友人之语写出诗人的政治远见及内心的深深忧虑。
"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剑阁是蜀中军事要塞。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间,诗人写剑阁之险意在引出蜀地的战祸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军阀割据局面的深深忧虑,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卓识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关注,为诗篇增添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在诗中,诗人还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难》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让我感动! 因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更喜欢读诗,因为它让我感动. 诗,让我喜爱! 有了它,让我对生活有了积极性,让我更喜爱四季. 因为诗,我爱上了秋天,从而明白“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含义,也同时为杜甫的茅庐“八月秋高怒号”而担惊受怕,但“塞下秋来风景异”更让我感到欣慰从容. 因为诗,我恋上了夏天,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因为诗,我迷上了春天,“一枝红杏出墙来”;还有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因为诗,我更喜欢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还有那新年时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正是因为有了诗,我的生活才有了色彩,我的泪水因此而流下,在诗中我看到了古人的心境,更读懂了历代王朝的兴衰! 这让我想到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是深深的表达了李清照的爱国精神,也歌颂了项羽悲壮死战.项羽的精神是因为当时中国封建时代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正如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到了南宋,可是当时南宋朝廷根本无意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虽然此时陆游已被罢免回故乡,但依然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由此而发,写了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终于解放了,人们过上了小资的生活,这是范成大不禁动起笔,写了一首人见人爱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多美得乡村生活!不仅乡村生活美,而且还有我们现在的西湖,西湖的美令人神往,在苏轼的点缀下,更是惟妙惟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读《君子于役》
《诗经》里有这样的一首诗,名曰《君子于役》。诗中抒发了一位作妻子的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各种不适当的差役之不满。这首诗就像一幅图画,“妻离夫散,天各一方”的情景犹历历在目…… 《君子于役》这首诗是国风中的王风。王风,是东周初年周王室都城洛邑郊区一带的民歌、民谣。话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为博美女褒姒一笑,听信奸臣虢石父之言,烽火戏诸侯,而招引了戎人和申国军队的进攻,都城镐京被攻破了。幽王本人也成了刀下之鬼。由于镐京已被战火烧得满目疮痍,其子周平王便将王都迁至洛邑,从此中国历史上便进入了东周列国时代。周朝王室早在西周时就已大分功臣、王亲国戚为各方诸侯;加上如今王室的力量日渐削弱,东周王室就成为傀儡,有名无实了。据史书记载:东周时,周桓王欲出兵伐郑,到处征兵,强迫人民服苦役,造成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想必《君子于役》此诗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被创作出来的。它忠实地刻画了一对普通的夫妻分离之苦,亦道出古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置人民饱受精神虐待而不顾的专制作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影子。人们在赏析一篇散文、一首诗时也必须看出其“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从《君子于役》一文中,我们不难再理解日后“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事迹。余秋雨曾说:悲剧英雄总未免孤独,在中国,他们尤其孤独。是啊,主人公也一样,都是孤独寂寞的。不适当的制度所造成的悲剧,其心酸之情是能从诗篇中略见一斑的。《君子于役》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首闺怨诗,它也是一首思夫之作,说的是妻子想念去服役的丈夫。当我们翻开唐诗时,我们会发现唐朝中叶著名诗人王昌龄曾写过一首叫《闺怨》的七言绝句。这诗写的也是妻思夫,所思的丈夫是外出求取功名,是为了“光宗耀祖”的!且让我们看看此诗的内容吧:“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为妻子的自然同意丈夫这样做,可到后来她又有点后悔了。悔的原因是春到人间,妇人却独守空屋;一年复一年,少妇年老色衰了,后悔妙龄时让丈夫外出。比起《君子于役》,《闺怨》是含蓄多了,其处境也不如《君》凄凉。《君》的丈夫到外服役去了,生死未卜;而《闺》中的夫君是去封侯拜相,妻子也有了心理的保障。《君》是悲哀与思虑的,《闺》只是带有想念之情而已。《闺怨》的韵律对照也远比《君》工整多了,其语句上的转折有力自然,非常细腻工巧。《君子于役》可以说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其诗确实足以和《关睢》中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媲美。它大胆地歌唱出一个女人对其丈夫的思念,冲破了封建社会里“女为卑”、“女子无发言权”的束缚,同时也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哀歌…… 赋,是《君子于役》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这是一种白描的写作方式,直抒胸臆,用通俗话说就是“赤裸裸,不经加工修饰,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正因为《君》写得很白、很简单,老妪能解,所以它很容易使市井小民、普通大众中引起共鸣而广泛流传之。作者在写《君子于役》这首诗时确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作者就把心里的话全都“掏”出来,唱成歌、编成曲子。古人皆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男耕女织;作妻子的白天除了做家务、烧饭之外,一无娱乐,二无消遣,这又如何能熬过没有丈夫的这段日子呢?适合穷困、单调、枯燥,将每一件小事都看得十分透彻,除了思念,还是思念…… 黄昏,给大地蒙上一层薄薄的雾纱,也给人们一种凄惨与神秘的感觉。家家的男人都已从田里归来了,唯有女主人公的丈夫音讯全无,此景可真谓“故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为了表示思念,作者只好望着那无边无际的苍茫大地,轻轻地哼着这首歌,流露出真挚的爱情、温情…… 《君子于役》作为《诗经》中的一篇闺怨诗,可谓开创先河。后世也有过不少类似的文章:有思夫、念妇、追忆老友等的,让人们能直接表达心中的感情,记下生命中难忘的一刻。就拿现代名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来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就已经不只是浪漫、直接罢了,其中更含有了想象的风格。——这或许是诗词发展的演变吧。“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这首小诗既不是什么黄钟大吕之乐,也非江南柔靡小调。可它所唱出的是几千年前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名妻子的心声;它诉出了一个时代的不平;表现了早期的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平等世界的向往
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赏析 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令我潸然泪下。
是的,有一种比生与死更遥远的距离,不是时间上的跨古今,也非空间上的囊括宇宙,而是一种最难逾越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生与死本是一种永远无法溶合的距离,而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是单相思者的心与所爱的人更遥远的距离。
相爱却不能相处,有情人不能成眷属,是千古遗憾的情人间的距离,而明明爱着却装着不放在心上,是矛盾而痛苦,逆离真心的距离。可,比这更遥远的距离,你可知?是心的冷漠,是对爱的藐视,是面对爱自己的人断然掘上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把爱远远拒绝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外。
距离原本可以产生美,但这样一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却是痛苦的。全诗以爱为主线,诗人敏感的字里行间,流露着痛苦而无奈的情感,不能不令人从容。
诗歌简短而整齐,全诗由四组“不是……而是……”构成,采取对比的手法,层层深入,把读者带到了那种痛苦的最遥远的距离,并把诗人情怀感染给每位读者。读至最后令人恍然大悟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实际上是心与心的距离,早已泪眼模糊。
人,为何不放下心的冷漠,把心与心的距离拉近,好好去感受别人赋予你的爱呢? 别让心与心成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吧!这是一种悲哀。泰戈尔诗之赏析 在这首诗中,榕树成了那孩子的朋友。
诗人运用第二人称,生动描写那孩子对一棵高大的榕树的沉思和幻想。“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池边”是写榕树生长的位置,为下文进一步对话伏笔。
“蓬头”是状榕树的形态。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
它生长在热带地方,在印度是一种常见乔木。在文学作品中,榕树往往是故乡的象征。
所以,诗人把榕树想像成孩子的朋友,便于抒发思乡怀母的感情。“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的鸟儿似的孩子”,诗人在这里把那孩子比作小鸟,以引起“榕树”的回忆。
“地下的纠缠的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它是看得见的。“树根”在这里语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本”的意思。
接着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画面:妇人汲水,日光跳舞,鸭子游涞游去。这些生活画面都能勾起“榕树”对孩子的回忆。
最后,诗人把孩子想象成“风”“影子”“鸭”与榕树须臾不离。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
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诗中对榕树的描写,则使我们联想到妈妈的性格和形象。
《飞鸟集》读后感 “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兽类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 是喧闹着的。但是人类却兼有海洋的沉默,陆地的喧闹与天空的音 乐。”
当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心里是满满的感动,暖洋洋的感觉萦 绕新间。我不想弄清泰戈尔想表达的是什么,是人类拥有的比其他 动物多的也好,或者什么其他更深入的思想也好,在那一瞬间都是 没有意义的。
读诗需要的就是那一瞬。在那一瞬,我看见泰戈尔站在窗前, 看着外面的景色,夜风轻轻拂面,窗外灯火辉煌。
所有的人都是那 样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善感的泰戈尔停留在了那一个动人的画面 里,于是有了这句诗。
许多的动人画面就凑成了这本诗集。我用自己最感性的一面去面对这些令人情不自禁地陷入其中的 诗句。
享受着与心站得最近的分分秒秒,人类真的拥有太多了,多 得不得不新存感激,感谢生活。曾经见过他(泰戈尔)的一帧照片,是一九二四年四月访问中国时,和当时一些知名作家的合影。
长长的胡须,忧郁的眼睛,和善的面孔,如同我们熟悉并尊敬的一位长辈。而他的作品,无论你什麽时候打开,也不论翻到那一页,你都能瞬间进入那种感觉,”泰戈尔的感觉”。
他为读者所构筑的,是一个洋溢着欢乐、倾心於爱的光明世界。《园丁集》、《飞鸟集》、《渡口》、《爱者之贻》似乎是一盏盏明亮的灯,不知让多少失意者感到一丝温暖和感动。”
散文和诗,於我来说,是亲姊妹,而不是婆婆和媳妇。”于是乎,他把小说、评论、书信揉合到散文诗中,更使作品带有丰富多采的外貌形式。
《甘露》好似一篇小小说,《剧本》则是一篇戏剧评论,《洗衣女》犹如一篇人物素描。这种多体式散文令人耳目一新。
就像给平淡无味的散文加点盐,泰戈尔的文章愈读愈有情致。爱情、欢乐和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如同一部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倏高倏低,且急且缓,让你原本平静的心情不自禁地随拍跳跃。
不仅仅是散文时,他的随笔同样让人爱不择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仅是要认识它,还要承受它。
依赖知识,我们可能会变得强有力,然而,只有依赖同情,我们方能获得完善”怀着一颗同情的心,他在《一个艺术家的宗教》一文中提出“艺术家应该提醒世界”的观点。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敢于宣布自己的信仰是永生不灭的“是”,相信有笼罩并渗透大地的理想,它是万物寓於其中并在运动的终相真实。
在回答“艺术是什麽”时,他认为“艺术即人的人格”。在他看来,艺术的功能在於建造人类“真正的世界”—生气勃勃的真与美的世界。
把艺术升华到人格的高度,这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非凡的意义。一个艺术家若没有高尚的人格,充其。
今天,我在课堂上学了唐代孟郊的一首诗,名叫『游子吟』。
学了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者母亲辛劳地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常出现在我的眼前。这首诗描述了:一位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在为准备出门的儿子缝衣服。
她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读完这首诗以后,我开始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母亲以前怎样对我好,怎样爱护我的事情渐渐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到:母亲平常经常为一点小事就骂我。
在以前,我简直就是恨透我母亲了,觉得她一点都不爱我。但是现在我终于体会到母亲平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着想。
其实平时母亲不是在骂我,而是在教育我,让我辨清是非黑白。但是我却不领情,有时还会顶嘴。
而母亲从两年前就开始自己孤单一人去深圳找工作。她赚了一点钱以后,就回来广州为我报学习班,让我学习更多的知识。
然后又回深圳赚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中那慈祥的母亲是那样爱她的儿子,我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呢?我的母亲不仅把整个地球送给了,让我生活在这五彩的地球上,还为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我应该为我拥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自豪,感到幸福和快乐。这首诗让我难忘。
因为这首诗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
郑文宝的《柳枝词》是写离恨,用了反衬手法,“画舸”“春潭”等美景寄寓离别时的不舍。同时,人还描绘了一个生活画面:“酒半酣”酒只半酣,船却起锚,多么的不舍和无奈啊!
首诗抒写离情别恨。“亭亭”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
此诗用清新柔婉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生动的送别场面,极富诗情画意,诗风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为后来许多词曲作者所仿效。
这是首诗味隽永,意境优美,情致深婉的佳作。送别诗的风流早已被唐人占尽,但这一首确实是可以和唐人比美。
首句很有诗情画意,“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让人联想起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自然使人想起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春潭的美丽景象一下子就浮上了读者的脑海,确实是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这样一幅春潭送别图就非常完美地展现了出来。第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自然使人想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而不是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因为主、客都只有“半酣”,且临别时“帐饮无绪”,怕“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第三句一下子就让人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里,暮霭沉沉楚天阔”和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及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别情充溢宇宙。
最值得赞赏的是末句。恨也好,愁也好,怨也好,都是无形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点创造性思维,是难以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