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 认识一个民族,首先要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而搞好民族团结,更需要彰显各民族文化,促进传播,交流与融合。
解放以来,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指引下,我区各民族互相理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创造了空前团结,空前稳定,空前繁荣的社会政治局面。这其中,一大批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交流事业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功不可没。
提起阿凡提,立即会让人想到那个骑着小毛驴,留着两撇弯弯翘起的胡须,走到哪里就把欢乐带到哪里的形象。是的,这个在新疆土生土长的幽默大师如今已经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可你是否知道,1955年,首次将阿凡提故事翻译推介到全国的却是一个汉族青年。他就是原新疆人民出版社编审,今年已经70岁的赵世杰。
赵世杰退休10年了,他住在乌鲁木齐二道桥附近一个民汉合住的小院里,在这里,他享有很高的声望。一见记者,赵世杰自豪地说:“我们院子里的维族人不叫我赵世杰,好多人不知道我叫赵世杰,叫我阿凡提,阿凡提家在哪里,在这。”
赵世杰是1952年8月第一次听到阿凡提的故事的,当时他刚从部队维语翻译培训班毕业,并作为土改工作队队员参加了阿克苏县浑巴什区的土改:“一天斗争完了一个地主,走在路上,有个贫下中农,就讲,阿凡提和地主老财斗争了几百年没有斗倒他们,今天我们才把这些剥削人民的吸血虫斗倒了。我一听,这个阿凡提是个什么人啥?” 那个农民连续给赵世杰讲了七、八个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故事无论揭露黑暗,鞭挞丑恶,还是讽刺落后,嘲笑愚昧,听了都令人捧腹,让人在沉思中悟出精辟的哲理。
在阿凡提的身上,体现着维吾尔民族的聪明,机智,幽默和勇敢。从此,阿凡提这个神奇的人物就深深地吸引了从小就喜欢民间文学的赵世杰。
1952年到1956年,赵世杰先后在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和田、克州等地工作,一有机会,赵世杰就有意识地收集阿凡提的故事,他要把维吾尔族人民的文化尤其是阿凡提的智慧介绍给全国各族人民。1955年,赵世杰第一次在中国《民间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篇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很快就赢得了全国各族读者的赞赏,并从此经久不衰。据初步了解,阿凡提故事目前在国内已出版了六种文字18个版本,总印数达到100多万册,而赵世杰1998年收集出版的《阿凡提故事大全》有800多个故事,是国内收集阿凡提故事最多的版本。
如今,以阿凡提为蓝本的影视、戏曲作品频频上演,还出现了以阿凡提命名的产品和企业。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学者贾芝说:阿凡提故事发现后,引发了一个新现象,各民族、各地区都相继发现和发表了机智人物这一类型的故事,这可以说是建国以来采录民间故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成果。
也许是因为搞了近50年的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缘故,赵世杰也感染了维吾尔民族特有的幽默和风趣。而且他的少数民族朋友也特别多:“他们也经常这里来,来了什么玩笑也开。
少数民族,特别是维族他们这样看,你为我们做了好事情,你看我们阿凡提的故事流传几千年,谁知道?就我们知道,现在各民族都知道,好像他们的财富我做了介绍人,他们感到很光荣,对做这个事情的人也比较尊重。” 赵世杰今年已经70岁了,但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他要把时间和精力全部花在推介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上,他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有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大团结的义务和使命:“维吾尔民间文学非常丰富,介绍出去的很少,自己能做这么一点工作,对增强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交流应当做一些贡献。
民族团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这种团结非常牢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很自然就离不开了。”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
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
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
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
1.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5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2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6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9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10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3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4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5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8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9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10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阿凡提(伊斯兰世界传说人物) 阿凡提并非虚构,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他的本名叫霍加·纳斯尔丁;也有人叫他纳斯尔丁·阿凡提或毛拉·纳斯尔丁。“阿凡提”不是人名,正同“霍加”和“毛拉”一样,都是对人的尊称。
“阿凡提”意为“先生”、“老师”,“霍加”、“毛拉”则是伊斯兰教宗教人士的尊号。阿凡提的家乡不在新疆,而是13世纪的土耳其。
他于回历六0五年,也就是公元1028或1029年,出生在土耳其西南部的霍尔托村。他同父亲一样,都当过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的领拜人,而且还是一位精通伊斯兰教的神学家。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他的一张画像。他长着很长的胡须,头上戴着很大的缠头,身子骑在一头瘦小的毛驴上。
据说,他骑毛驴的方法很特别,是背朝前,脸朝后。他对他的学生解释说,假如我面朝前骑在毛驴上,你们就会落在我的背后;假如你们走在我的前面,那我又只能看见你们的背脊,因此我选择了一种最好的骑毛驴的办法,就是背朝前,脸朝后,这样就解决了一切难题,而且能更方便地看着交谈的人,这样也就显得更有礼貌。
阿凡提活到77岁高龄,最后在土耳其南方的阿克谢希尔城逝世,他的坟墓至今尚存。据说,他的坟墓是根据他的最后一个笑话,也就是他的遗言建成的。
他的坟墓不是埋在泥土里,而是建在四根柱子上。柱子四周空空,没有砌墙,但是在墓地前面的大门上,却装上了两把大木锁,谁到这里一看,都会由不得发笑。
阿凡提一生讲了无数个故事,他用聪明、机智、幽默的语言,嘲笑了人们的愚昧、无知,讽刺了统治者的荒唐、残暴,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因此,几百年来,阿凡提的笑话和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深得各族人民的喜爱。
如同所有的智者一样,他受到了人民的热爱。中国于1979年拍摄的《阿凡提》至今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
他还和《圣经》故事中的法神摩西聪明,伸张正义。在此也可见到大家向往光明,惩治黑恶势力的决心。
如同古希腊史诗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一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妇孺皆知的故事中,就有“阿凡提”象征正义的形象出现。他是我们民族的智慧的结晶。
更是我们的宝藏,无限的文化宝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魏〕曹操《短歌行》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唐〕李白《将进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 《醉翁亭记》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宋〕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王翰《凉州词》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唐〕李白《行路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参考资料
阿凡题诗词库:/poem/poem-classify/class_id/%E9%A3%9F%E7%89%A9/reclassify_id/%E5%86%99%E9%85%92/
(1)、一至六年级考级内容: 【阅读要求】【考级方式】【参考书目】 【级别】小学一级 【阅读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能初步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进行阅读. 5.诵读课外阅读书,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和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背诵优秀诗文12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万字. 6.阅读浅近的童话、故事,对感兴趣的任务和时间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能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8.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考级方式】 1.平日语文课堂学习观察积累评价. 2.平日学习; 3、教师指定课文朗读; 4、抽签背诵课文. 5.平日语文课堂学习观察积累评价. 6.抽选教师准备的带图片的读物阅读. 7、询问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检查学生摘抄的词句. 6. 学生抽签背诵. 7.爱护图书. 【参考书目】 1. 第一、二册语文书上的文章. 2.必背古诗篇目(20首) (1)敕勒歌(2)江南(3)古朗月行(4)村居(5)咏鹅(6)悯农(一)(7)悯农(二)(8)江上渔者(9)静夜思(10)登鹳雀楼(11)春夜喜雨(12)咏柳(13)赋得古原草送别(14)鹿柴(15)早发白帝城(16)春晓(17)忆江南(18)清明(19)绝句(两个黄鹂杜甫)(20)游子吟 3.必读书目 拼音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蓝猫淘气三千问》 4、选读书目 《三毛流浪记》、《洋葱头历险记》《郑渊洁童话-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5.中华经典:《三字经》、《百家姓》 6. 学生书包中的书. 【级别】小学二级 【阅读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进行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的意思.诵读课外阅读书,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和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背诵优秀诗文25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5万字. 6.阅读浅近的童话、故事,对感兴趣的任务和时间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 7.能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考级方式】 1.平日语文课堂学习观察积累评价. 2、平日学习; 3、教师指定课文朗读; 4、抽签背诵课文. 4.抽选教师准备的带图片的读物阅读. 5.询问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检查学生摘抄的词句. 6.学生抽签背诵. 7.抽查学生保护书的程度. 【参考书目】 1. 第三、四册语文书上的文章. 2、必背古诗篇目(20首) (1)山行(2)枫桥夜泊(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竹石(5)四时田园杂兴(6)乐游原(7)蜂(8)塞下曲(9)浪淘沙(九曲黄海万里沙刘禹锡)(10)别董大(11)江畔独步寻花(12)望天门山(13)赠汪伦(14)望庐山瀑布(15)送元二使安西(1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17)出塞(18)芙蓉楼送辛渐(19)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20)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 3.必读书目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365夜知识故事》、《三毛流浪记》、《格林童话》、《中华歌谣300首》 4.选读书目 《小布头奇遇记》《寓言故事三百首》、《民间故事三百首》《阿凡提的故事》、《狐狸列那的故事》、《伊索寓言》《三个小宠物》《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精选连环画》、《小老虎历险记》、《我不是坏小孩》、《新人文读本》 5、中华经典:《笠翁对韵》 6、学生书包中的书. 【级别】 小学三级 【阅读要求】 1.在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基础上会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并逐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3.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认识课文中出现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5.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4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万字. 【考级方式】 1、平日学习; 2、教师指定课文朗读. 3.平日语文课堂学习观察积累评价; 4、询问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5、抽查课外阅读中的文章谈感受、质疑; 6.抽查背诵古诗. 【参考书目】 1、第五、六册语文书上的文章. 2.必背古诗篇目(15首) (1)望洞庭(2)风(3)元日(4)江雪(5)江南春(6)池上(7)小儿垂钓(8)小池(9)寻隐者不遇(10)所见(牧童骑黄牛袁枚)(11)游园不值(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3)示儿(1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必读书目 《海底两万里》、《山海经》 《成语故事》、谚语、歇后语各20条 4.选读书目 《寄小读者》、《叶圣陶童话》、《高士其科普童话》《大林和小林》、《长袜子皮皮的故事》、《爱的教育》《木偶奇遇记》 5、中华经典:《弟子规》、《聊斋志异》(白话本) 【级别】小学四级 【阅读要求】 1.喜欢阅读,会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课文,。
1、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编辑本段]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编辑本段]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 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
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2、玉颗珊珊下月轮,-桂花从天而降,好象是月上掉下来似的, 殿前拾得露华新。
-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至今不会天中事,-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 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