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卅
廿、卅不能用作公历日期中
正确书写二十、三十
“公文成文日期的书写规范”
成文日期应该标明公元年、月、日,一律用汉字小写数码书写,不使用阿拉伯数字。年、月、日要写全,不得将“一九九二年一月八日”写为“一九九二、一、八”或将“一九九二年”简写为“九二年”;也不得只写月、日不写年;“三十一日”和“二十五日”不得写为“卅一日”、“廿五日”。
参考资料: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12月27日批准发布,2000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1999 )
1、《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2、《竹里馆》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送别》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4、《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5、《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6、《送崔九》 作者: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7、《终南望余雪》 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8、《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9、《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0、《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1、《怨情》 作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12、《八阵图》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13、《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4、《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15、《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16、《送上人》 作者: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17、《秋夜寄邱员外》 作者: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18、《听筝》 作者: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19、《新嫁娘》 作者: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20、《玉台体》 作者: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21、《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2、《行宫》 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23、《问刘十九》 作者: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4、《何满子》 作者: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25、《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6、《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7、《渡汉江》 作者: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28、《春怨》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29、《哥舒歌》 作者: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30、《送别》 作者: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以"字在古文中,就词性而言,有六种,至於语法上的用法,也大致如是。详见下文。
(一)动词
1.用。如:“以礼待之”。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赖、凭藉。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 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 命代之臣。”
4.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 则以王,小则以霸。”
5.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二)介词
1.因为、由於。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2.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在、於。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
5.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三)连词
1.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
2.因此。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目的在於。如:“以免”、“以致於”。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四)助词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五)副词
1.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既、已经。通“已”。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
3.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六)名词
1.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姓。如汉代有以彤。
一、“之”作代词用
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例: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1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2.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