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唐诗赏析:
/shici/tangshi/index2.htm
宋词赏析:
/shici/songci/index2.htm
推荐你下载《中华诗词》、《中华古诗文》
/poemslite.htm
/list.php?id=37749
《中华古诗文》豪华版主要面向大众用户,软件内收录了一个庞大的中文书库供您使用,目前作品主要分四大部分:“中华诗词”、“中华散文”、“中小学古诗文”与“附录”。
“中华诗词”遴选上自先秦《诗经》、下至现当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五千余首,并为多数重要作品提供了较为详尽的注释资料(若有必要,您可从《中华古诗文》特别版当中导入《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曲》、《全宋诗》等大型作品库);
“中华散文”分《经》、《史》、《子》、《集》四部,收录古往今来重要的散文作品,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见诗词部分)、《尚书》、《礼记》、《仪礼》、《周易》、《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老子》、《庄子》、《列子》、《荀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孙子》、《尹文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金刚经》、《四十二章经》、《心经》、《六祖坛经》、《世说新语》、《茶经》、《聊斋志异》、《文心雕龙》、《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若有必要,您可从《中华古诗文》特别版当中导入《全唐文·唐前古文(稿)》、《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及《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型作品库);
“中小学古诗文”紧扣中、小学现行语文教材,分为“小学部”、“初中部”与“高中部”三个部分,系统全面地整理了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本当中出现的所有文言文、古诗词篇目,并搜集了大量相关教学辅导资料,以方便在校师生们使用;此外,还精选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文言文名篇,供学生课外阅读学习之用;
“附录”部分提供了许多补充资料,如“诗词常识”:《诗品》、《二十四诗品》、《白香词谱》、《人间词话》、《平水韵部》、《诗词格律(王力)》、《诗律浅说》、《诗韵新编》、《词学名词释义(施蛰存)》、《格律术语简释》、《六一诗话》等;“外国文学选读”:《莎士比亚诗集》、《泰戈尔诗集》、《各国名诗选》千余首;“儿童文学选读”:《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爱的教育(亚米契斯著)》;“古代蒙学”:《幼学琼林》、《声韵启蒙》、《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千家诗》等;针对中小学教与学的需要,我们选录了一批实用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如“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例释、《成语小辞典》等;此外还有《名胜对联集锦》、“沈从文作品选”……等等。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子思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庸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中庸·中国画
[名词]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引子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1)指平常的。犹言中材,中人。
(2)指儒家的道德说教。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3)泛指谨慎、妥善协调的处事方法(用一个字形容为:政)。
鲁迅《华盖集·通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 【注释】 (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 ,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 (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 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 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第2章)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论语·先进》)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
1、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第一章《纲要》)2、子程子曰: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第一章《纲要》)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一章《纲要》)4、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第一章《纲要》)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第一章《纲要》)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第一章《纲要》)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第一章《纲要》)8、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一章《纲要》)9、朱熹: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第一章《纲要》)10、朱熹: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第一章《纲要》)1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二章《知人》)12、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三章《正心》)13、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四章《正心》)。
http://www.gushiwen.org/?=qYupjchZHcWQIWNxJmrQ包括论语 史记 周易 易传 孟子 左传 大学 中庸 尚书 礼记 周礼 仪礼 庄子 老子 孟子 墨子 荀子 列子 管子 吴子 素书 孝经 将苑 六韬 反经 冰鉴 论衡 智囊 汉书 后汉书 韩非子 淮南子 尉缭子 山海经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鬼谷子 伤寒论 商君书 战国策 三国志 司马法 逸周书 搜神记 金刚经 地藏经 弟子规 菜根谭 水经注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黄帝内经 本草纲目 了凡四训 梦溪笔谈 世说新语 天工开物 文心雕龙 吕氏春秋 孔子家语 颜氏家训 孙膑兵法 笑林广记 百战奇略 公孙龙子 黄帝四经 贞观政要 文昌孝经 六祖坛经 增广贤文 幼学琼林 搜神后记 容斋随笔 围炉夜话 农桑辑要 徐霞客游记 四十二章经 等等~。
《中庸》全篇 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第十章 『1』子路问强。『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
」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尔。」 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 第十六章 『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 第十七章 『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
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 『5』「故大德者必受命。」 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