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歌行》——宋代梅尧臣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
白话译文:富贵不应该拘束法律,贫贱的人,也不需要畏惧法律。人生下来就是这样的痛哭,死去也应该一样的安静平和。
2、《自尤》——宋代 苏洵
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
白话译文:这就是法律的无奈了,我依然可以抬头问苍天为什么会这样。天这么高,鬼神没有办法相信,但是后世的人们一定还是会听闻我们现在听见的话。
3、《寄卢仝》——唐代韩愈
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
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穷终始。
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近来自说寻坦途。犹上虚空跨绿駬。
白话译文:先生事业不可量,只有用法律自己纠正自己。春秋三传束高阁,独自抱着经卷彻底终结。
去年弄笔嘲笑相同,怪辞惊吓众人诽谤不停。最近,我从喜欢寻坦途。还上空中跨越绿色駬。
4、《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宋代 陈襄
我爱仙居好,公馀日在房。
忧民极反覆,责已未周详。
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
老来须向学,多病喜平康。
白话译文:我爱仙居好,你多天在房。忧虑百姓极其反复无常,责备自己没有周详。
法律行为随手,《诗》、《书》坐满箱子。老来要去学,多病喜平康。
5、《秋怀》——宋代陆游
颔须白尽愈落寞,始读法律亲笞榜。
讼氓满庭闹如市,吏牍围坐高于城。
未嫌樵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倾稀饧。
平生养气颇自许,虽老尚可吞司并。
白话译文:下巴必须在全好落寞,开始读法律亲自打榜。诉讼民满院子闹到市场,官吏文书围坐高在城。
不嫌我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倾稀糖。平时供养自己很同意,虽然我还可以吞司都。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
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
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简析: 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 简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简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 简析: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简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
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
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简析: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简析:前三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简析: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2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简析: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22、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简析:在一处失去的,将会在别出找出来。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简析: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简析: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2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简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
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有关“法制”的古诗词有1.《石桥歌》年代: 宋 作者: 张伯端吾家本住石桥北,山镇水关森古木。
桥下涧水彻昆仑,山下有泉香馥郁。吾居山内实堪夸,遍地均栽不谢花。
山北穴中藏猛虎,出窟哮吼生风霞。山南潭底隐蛟龙,腾云降雨山蒙蒙。
二兽相逢闹一场,玄味隐伏皆真祥。景堪美,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
醉弹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可煞醉后没人知,昏昏默默恰如痴。
仰观造化工夫妙,日还西出月东归。天是地,地是天,反覆阴阳合自然。
识得五行颠倒处,指日升霞归洞天。黄金屋,白玉椽,玉女金童日侍前。
南辰北斗分明布,森罗万象现无边。无昼夜,要绵绵,聚散周天火候全。
若问金丹端的处,寻师指破水中铅。木生火,金生水,水火须分前后队。
要辨浮沉识主宾,铅银砂汞方交会。有刚柔,莫逸意,知足常足归本位。
万神齐贺太平年,恁时国富民欢喜。此个事,好推理,同道之人知此义。
后来一辈学修真,只说存养并行气。在眼前,甚容易,得服之人妙难比。
先且去病更延年,用火烹煎变阳体。学道人,去思已,休问旁门小法制。
只知目下哄得人,不觉自身暗憔悴。劝后学,须猛絷,莫徒抛家住他地。
妙道不离自家身,岂在千山并万水。莫因循,自贪鄙,火急寻师觅玄旨。
在生若不学修行,未必来生甚胎里。既有心,要终始,人生大事惟生死。
皇天若负道心人,令我三涂为下鬼。2.《古今豪逸自放之士鲜不嗜酒》年代: 宋 作者: 胡寅美禄无过酒,星泉奠两仪。
端由皆作圣,意趣少人知。肇命惟元祀,迎春祝寿祺。
功深资药石,力厚起疲赢。若羡千钟美,休嫌九酝迟。
忘情惟大禹,无量乃宣尼。抔饮觞初滥,留连祸始基。
先王防以礼,后世利其资。默识人情异,参稽俗羽移。
放怀无事矣,问口纵言之。惑溺终长夜,奢残竟作池。
包茅齐服楚,奏鼓胤征羲。大泽斩蛇后,当炉折券时。
彭城正高会,睢水已填尸。谪去忧占鵩,归来喜受厘。
瓶盆感田父,哺餟念湘累。壑谷中宵问,糟丘一篑亏。
怒排樊哙盾,吐卧允之颐。击帻笼钱凤,争权杀魏其。
脱靴惭力士,飞燕忤杨妃。司隶要殊切,虞人猎已驰。
魏文敦信义,王猛用钤锤。有客言虽吃,何人字识奇。
裸身荒已甚,涤器事还卑。软饱深形颂,醒狂屈受讥。
虽将齐物我,亦合悼功缌。渭朋歌初阕,高阳伴蚤稀。
湖船回太白,水殿燕西施。薤露停杯唱,鲸鱼入海骑。
缅怀七子会,怅望八仙期。潇洒斜川影,风流曲水湄。
日斜休百拜,罍耻便三辞。头上巾频漉,腰间锸自随。
谅难操北斗,且复坐东篱。西海桃垂实,南山豆落萁。
无违商士诰,宜葺杜康祠。李脱朱温阱,刘为石勒縻。
死生当有在,王伯岂由斯。五斗酲方解,三人影对嬉。
高谈倾坐听,痛饮亦吾师。责味曾围鲁,提筒更忆郫。
安能洗晏粉,聊复涨黄陂。章子以孝显,酆舒因俊危。
夫妻不成属,父母或贻罹。讵比华茵污,宁虞窟室隳。
壁悬疑角影,车载号鸱夷。口不挂臧否,醯犹和薄醨。
立苗讽锄恶,种秫待充饥。雨落香檀注,春融绿髓脂。
云轻浮蚁子,金嫩写鹅儿。滴滴葡萄颗,涵涵鹦鹉卮。
胸吞九云梦。笔走万蛟螭。
风月江山好,宾朋笑语宜。绣帘初静卷,银烛已高垂。
俨雅神仙坐,纷罗水陆奇。色深迷琥珀,光溢艳琉璃。
绿笛翻罗袖,红潮上玉肌。献酬俱缱绻,沾洽尽融怡。
不问檐花落,惟愁画角吹。初筵何抑抑,屡舞忽僛僛。
寒食梨花发,重阳菊蕊披。龙山犹可想,洛浦尚能追。
月满倚琼树,雨余攀柳枝。高飞鸿鹄远,左手蟹螯持。
贤圣分清浊,青齐辨等衰。市沽难共食,家酿恐成私。
算爵商壶矢,忘杯泥夹棋。资深酣道韵,端的露天倪。
翠竹沉云色,酴醾浸玉蕤。过咽输浩渺,赴吻重涟漪。
卷尽青荷叶,颠飘白接篱。野畦供鼓吹,幽鸟奏埙篪。
但看朱成碧,那知玉作瓷。长瓶卧荒草,山郭飐青旗。
目井欣投辖,窥门怅絷骊。提壶留客住,杜宇劝人归。
碧嶂下红日,飞霜点黑髭。邴原良自苦,毕卓未为痴。
处士林泉适,骚人景物悲。放臣离国恨,迁客去乡思。
须藉杯中物,聊舒镜里眉。暂时浇磊磈,到处吐虹霓。
但戒零霜露,无劳洒涕洟。从教禁纲密,莫遣醉乡迷。
为沃尘生肺,应防水尅脾。破除闲病恼,断送老头皮。
埋玉空烦酹,挥金莫计赀。三行何法制,五齐孰官司。
喜怒或交作,阴阳因并毗。达人眇天地,曲士谨毫厘。
夜汲文园井,朝餐大谷梨。渴心便渌醑,大户怕甘酏。
滋味将何比,经纶倘在兹。一尊常准拟,三顷要耘治。
吾道久榛莽,世途多虎貔。黄封忆内酝,絺绣念宗彝。
傅说膺新命,曹参守旧规。群生思覆护,寰海厌浇漓。
倘负膏肓疾,须凭国手医。欲传方汉者,把盏咏吾诗。
3.《题盐仓壁》年代: 宋 作者: 葛立方破贼须缗钱,箕敛困郡县。孰若严矩矱,溟海恣煎炼。
僚寀课惰勤,息入计亏羡。连艘走群商,金帛委神甸。
小人堪底用,吏鞅縻卑贱。怪来符似火,法制适中变。
省览几牛腰,十日了未遍。凫行摘纸尾,挥扫同掣电。
盈车笔摧颖,溢匣印销篆。壮士缚朱墨,食废枕弗奠。
忍饥危肠吼,失睡两眼眩。我本丘壑姿,素乏封侯面。
胡为浪自苦,刚作五斗恋。会当还此笏,归云送苍弁。
4.《送许希元尉德清》年代: 宋 作者: 陈深士生天壤内,所抱者奇气。当观人品高,岂尚名爵贵。
子真第一流,。
1、《送傅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旧学诗书儒术富,兼通法律吏能精。还家彩服频为寿,得邑河壖喜有兵。民事近来多迫促,弦歌聊试武城声。
2、《送师道弟守德庆》
年代: 宋 作者: 陈宓
乃父高皇侍从臣,汝今潜邸牧疲民。天低日近偏临照,士旷人稀费抚循。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舟来勿寄南方物,只寄平反惬老亲。
3、《咏史上·宣帝》
年代: 宋 作者: 陈普
不将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数国囚。
4、《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年代: 宋 作者: 陈襄
我爱仙居好,公馀日在房。忧民极反覆,责已未周详。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老来须向学,多病喜平康。
5、《次韵黄簿》年代: 宋 作者: 陈造
先生不著惠文冠,须信论才当价难。法律剡章真未尽,盍言粹学辈豪韩。
6、《新作南门》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于公决狱多阴功,自知有子当三公,高作里门车马通。定国精明有父风,饮酒一石耳目聪。汉家宰相仍侯封,左右中兴始且终。我家读书自我翁,耻言法律羞丘戎。中年出入黄门中,智巧不足称愚忠,虽云寡过亦无功。不忮不求心粗空,举世知我惟天工。恃此知不累儿童,作门不庳亦不隆。陋巷正与颜生同,势家笑唾傥见容。
中国传统法制以“礼法结合”为特征。
这一特征不是一蹴而就的。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是这一传统特征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法家思想占了主导地位;秦朝法制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汉承秦制,法制是法家的,但汉初思想为“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此影响下,法律开始了儒家化的过程,“春秋决狱”就是儒家化在司法上的体现;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儒家化;隋唐时期,儒家化的法律成熟,并结出丰硕成果《唐律疏议》。
至此,儒家化的法制观念确立,并一直延续至清末。
应该是法治思维方式~~“法治”已被普遍地接受为社会的理想治理方式.对于法治理想的实现,有两种途径,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构建法治所需要具备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二是靠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地培养法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后者往往是法治的目标和归宿,只有在官员和民众法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常态时,我们才能说法治真正地实现了. 法治思维方式或称法律思维方式郑成良老师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以权利与义务为分析线索、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合法性优于客观性、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理由优于结论.。
法治思维在不同问题和领域的运用包含了不同的层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认知判断层次,即运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认识并得出初步判断的层次。人们可以根据法律对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或现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断,例如饮酒驾车是违法行为。这种层次的法治思维,是普通社会成员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备的。
二是逻辑推理层次,即运用法治原则、规范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并得出结论乃至解决办法的层次。法律职业者的思维多为这一层次。这一层次的思维是以通过法律解决个案为主要特征。
三是综合决策层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认知判断、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性衡量,并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法治思维更多地体现在这一层次上。
四是建构制度层次,即在前面三个层次的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抽象,从而能够通过建构或改革法律制度对更宏观的问题提出长远的解决方案。这是最高层次的法治思维,也是高层级的领导干部所应当具备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维能力的高低,应当按照对象和主体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