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古风二首》
作者:李绅 【唐代】
译句: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作者:杜甫 【唐代】
译句:贵族人家里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3、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张协状元》
作者:宋·无名氏
译句:有缘分的话千里迢迢都会赶来相约赴会,没有缘分即使面对面都无法牵手。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唐代】
译句: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5、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唐代】
译句: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6、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赠从弟》
作者:刘桢 【魏晋
译文: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7、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
作者:杜甫 【唐代】
译句: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李白才思敏捷,创作速度很快。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作者:杜甫 【唐代】
译句: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9、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
作者:高适 【唐代】
译句: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唐代】
译句: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 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登科后
唐 • 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①诗开头两句对比,将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与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对比,用“不足夸”“思无涯”直抒心情,表现了作者金榜题名后内心说不尽的畅快。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用夸张手法,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以荠菜花自况,目的是彰显自己独特的人格志趣。
诗词各一首,够意思吧?
古诗词积累 一年级(上)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3、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4、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5、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6、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一年级(下) 7、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8、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9、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10、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11、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12、咏华山 (寇准)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1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14、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15、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16、舟夜书所见 (査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二年级(上) 17、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8、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19、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0、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21、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年级(下) 24、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25、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6、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7、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8、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9、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30、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三年级(上) 32、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3、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4、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5、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3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7、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38、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39、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40、山行 (姚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 舂锄扑扑趁初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 一带山田放水声. 41、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42、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三年级(下) 43、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44、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5、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46、望庐山瀑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47、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8、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49、明日歌 (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 暮看日西坠。
古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一、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说不谈本体,只谈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体的目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没有正面描写琵琶声和琵琶女的演奏技艺,而是通过描写东船西舫的人以及江心秋月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琵琶声的美妙和引人入胜。
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也用了烘托手法,不管是首联的萧瑟凄凉景象,还是颔联的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都是为了烘托出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情。再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丽时,作者巧妙地用了诗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稍头”来从侧面烘托,让人们对罗敷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渲染。
中国画技法中的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的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渲染刚好和烘托相反,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则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杜甫的《登高》中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连用了“风急”,“猿啸”,“落木”等意象对秋景进行渲染,写出景物的萧条,凄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感伤之情。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借“微雨”“暮钟”“帆来重”“鸟去还”“浦树含滋”等景物对送别的情景作正面描写,把昏暗、迷蒙、压抑之景写出来,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三、对比、反衬。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歌通过陶者与富家贵族的强烈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类似的手法有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华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的一种手法。常见的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等。
前者如王维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月出”“鸟鸣”来反衬山中的宁静。后者如欧阳修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散发芳香的春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类似的手法如《诗经》中的名句“若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乐景反衬出征时内心的悲苦。
四、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实像,实事,实境;“虚”是指眼前未见的,或是回忆,或是想象之景。
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高适的《赛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二句写实:胡天北地,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
而三、四句虚写,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这梅花是家乡的梅,是想象之景,诗歌虚实结合,抒写了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从眼前之景写到别后情形,也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五、抑扬结合。
“抑扬结合”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褒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之分。
不管是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歌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
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出少妇因触景而生出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这一主题。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