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献璞》语出《韩非子》
宋之鄙人得璞玉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之玉为宝。”
译文:宋国的乡下人得到璞玉将它献给子罕(宋国大夫),子罕不要。那乡下人说:“这是宝啊,适合君子用,不宜给小人使用的。”子罕说:“你把玉当宝,我把不接受你的玉当作宝。”
18.宋之鄙人献给子罕的璞玉
A.没有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商品 B.有使用价值,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C.没有价值,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D.有价值,因为它凝结了人类劳动
19.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两人对玉的看法的不同说明了 (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立场、观点影响
20.“子罕不受玉”启示我们广大政府官员应该 ( )
A.保持清正廉洁,树立良好道德形象 B.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C.加强党的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D.自觉接受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答案
C D A
解老本身就只是韩非子中的一篇文章,不存在第一章第一篇的问题,我列的是第一段。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是内部所具有的。得是从外部获取的。《老子》“上德不德”这句话,是说具有上德的人的精神不游离自身。精神不外露,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够保全,也就叫做“德”。“德”即得到自身。凡是德,都是以无为来积聚,以无欲来成就,以不思虑来得到安定,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如果有为、有欲,德就无所归宿;德无所归宿,就不完整了。如果使用了,思虑了,德就不能牢固;不牢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于自以为有德。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不自以为有德,就保全了德。所以《老子》说:“上德不自以为有德,因此才有德。”
韩非子喻老赵襄王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②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③。凡御之所贵,马体安④
于车,人心调⑤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⑥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注:①王子期,战国时期驾车能手,即王良。②三易马,三次改换马匹。③过,过失、不妥当。④
安,安稳。⑤调,协调。⑥诱道,引导。此处之道,同导,不作道路解。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蹊?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译文:楚庄王想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於能否看清别人,而在於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全寿富贵之谓福”出自于《韩非子·解老》。这里的“全寿富贵”的意思是:
全:保全生命;寿:获得长寿;富:财产富裕;贵:权位高贵。
原文的内容: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
原文的大意:
如果人有灾祸,那么内心就会产生恐惧;如果内心产生恐惧,那么行为就能正直;如果行为能够正直,那么思虑就能成熟;如果思虑能够成熟,那么就能认识到事物的内在规律。行为正直不邪,就没有什么祸患灾害;没有祸患灾害,就能够寿终正寝。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内在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成功。能够寿终正寝,那就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获得了长寿。办事一定能成功,那么就会富裕而且显贵。保全生命、获得长寿、财产富裕、权位高贵,就叫做幸福。
其一,《解老》、《喻老》的德论首次完成了道家的德论体系。韩非从德的性质、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给德的定义赋予了全新的内容;以“无为”、“无欲”、“不思”、“不用”作为修德的条件;把“民蕃息而蓄积盛”作为君主德的程度的检验标准;用“思虑静,孔窍虚”考核君主在实践层面上是否有德。这一系列的论述,使韩非的德论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色彩。韩非德论的这一理论体系,更因其“民蕃息而蓄积盛之谓有德”的表述,使其在实践层面上饱含了深厚的民本主义思想,因而在老学史上更加弥足珍贵。
其二,“虚则德圣”推进了庄子的“心斋法”和“顿悟法”。如前文所述,“虚则德圣”和庄子的“虚而待物”、“唯道集虚”有共同点,但也有本质的不同。韩非“虚”而“德圣”,庄子“虚”而“得道”,从道家哲学发展的历史看,“虚则德圣”的理论与“虚而待物”、“唯道集虚”的理论具有同等的理论价值。从韩非对德的本质的论述我们看到,他提出的修德的条件,同时也是修德的途经,而这个修德途径比之庄子的“心斋法”、“顿悟法”,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上都是一种推进,因而是老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然而又是没有引起重视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