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目标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时,是以“古诗文”这一概念来统括的,由此可见,诗歌和散文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重点。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录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了古代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四种体裁。再从内容来看,其中的“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和以叙事抒情为主的文学性散文。
顾之川博士认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代作品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即使是古代的书信等应用文,其实也可以看作文学作品”(《语文教材既要守正又要出新》《现代语文》2004.7)。
古诗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而言,《语文》(七年级上)课本中选录了古诗1课,选录古诗5首;散文5课,17篇(段);另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
由此推知,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约占六分之一。再看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选录文言文两个单元,历史散文4篇(段),诸子散文4篇(段)。
第二册文言文两个单元,选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散文12篇(段);第三册选录文言文两个单元,散文8篇(段),古诗两个单元,25首。第四册文言文一个单元,古典小说一个单元,选录散文2篇,文言小说2篇,白话小说2篇;此外,还选录了古代戏剧2部(节选)。
第五册选录古诗一个单元,选录诗歌8首,诸子散文一个单元(《孟子》专题),文言文5篇(段)。第六册古典小说《红楼梦》专题一个单元,选录文言小说4回(段);文言文一个单元(《史记》专题),文言文4篇(段)。
高中阶段,古诗3个单元,古代散文8.5单元,古典小说2个单元,古典戏剧0.5单元,合计14个单元,64课,高中语文34单元,136课。可见,高中阶段古诗文占五分之二左右。
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在古诗文教学方面,要特别注意研究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二是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一、古诗文教学目标:语言、文学与文化的整合 (一)从整体上说,古诗文教学目标以从语言、文学、文化这三个维度来分解 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古诗文?古诗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就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语文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高考语文大纲》)等重要文献,并根据这些文件来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梳理和归纳,我们发现,从整体上说,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语言(准确地讲就是“文言”或“古代汉语”)、文学和文化三者的有机的统一。
具体说来,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下面四个方面:1.背诵与积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积累”,这不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传统,也非常符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
“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背诵”是为了“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同时,背诵也是为了运用,为了创造性地运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7~9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明确要求。
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诵读的习惯”。在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从先秦散文、唐宋散文、《诗经》、楚辞、唐诗、唐宋词以及白话诗文等方面分类列举了一些篇目供学生背诵。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的练习中也要求学生背诵《兵车行》《蜀道难》《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古代诗词以及《过秦论》《师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劝学》《逍遥游》《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等散文名篇(段)。《高考语文大纲》也明确要求“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联系也有区别。
现代文是现代汉语的典范,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典范。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文学的意蕴,就必须结合古诗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第四阶段的“阶段目标”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明确地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识记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要“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必修课程”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
万宁市礼纪镇中心学校 黄丽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本着教学的经验,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个性化理解,创导自主诵读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
村居》时,上课伊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词人,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诗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先是划节奏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比赛谁能美美地背诵,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理解,并能背诵和说说词的意境,思维活跃,表达优美,虽说法不尽相同,但词的意境美已淋漓尽致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学生,情感得以共鸣。
学生在自主的诵读中,得到了个性化理解。二、反复吟诵想象,读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师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
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张继的《牧童》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四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洁的明月,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无悠无滤的牧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牧童吹着木笛放牧归来,他来不及脱下蓑衣就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放牧归来的牧童,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四是播放 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吟诵加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画面。
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
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语言积累 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要前后联系,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根据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读前面学的诗词,适当推荐同主题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
我在执教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又出示介绍白居易的《池上》对比略读,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让学生投醉快乐童年,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另外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这样的整合教学,既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实践,深化古诗词的学习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文化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精练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去学习和运用的。新一轮基础。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小学生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
1、增强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2、提高语言文字能力。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诵读能积累语言,培养写作水平,提高人格修养.
3、扩大知识面。在诵读古诗文过程中,诗文的风采格调艺术手法、思想情感无形中影响学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利于学生明白事理,丰富情感。
4、培养学习兴趣。背诵古诗文经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展“古文诵读”活动,全班同学通过对诗、竞赛等各种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5、提高审美能力。诗文中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爱国的热情,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6、增强自信心。这个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人人都能成为诵读高手。越是那些在正规教学课程中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诵读活动中走到前面,因为这使他第一次感到是与其它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7、培养耐性。孩子背诵的古诗文,难易结合,长短相交。一篇篇诗文的成功背诵,孩子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8、提高孩子的人格修养。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9、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背诵古典诗文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古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让孩子们自小就扎根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这是爱国主义最具体的表现。不管他们将来学文学理,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提高国民素质大有好处。
总之,诵读诗文,受益终身。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经典之作。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多多诵读吧!诵读能让你读出做人的境界,读出生命的辉煌,读出人生旅途中灿烂的自我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些观点都指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一点对古诗词教学尤为重要。学生学会提问不仅是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走进课堂的表现,也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思考的结果,更是学生探究能力的体现。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应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我们只有给学生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才会敢于、愿意提出问题。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课堂上不允许有旁观者,每一个人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课堂是“民主的、安全的”,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提出问题,心理上无须设防,绝不会遭到指责和讥讽。这样学生才会培养出有疑必提的习惯,也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这些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重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与作用。基于此,主要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词眼;朗读;留白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也是培育精神的沃土。人教版小学语文共编入60首古诗词,篇篇璀璨精华,让学生受用无穷。但实际上,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还存在理解困难、体会难以深入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学习与教学效率。加之,为了应试所需,很多老师干脆选择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用现代白话直接翻译诗词的意思,没能让学生真正品味诗词的内涵意境。如何让古诗教学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牢笼,使学生轻松快乐学习?我有下面四点教学建议:
一、巧抓词眼,重点突破
“画要点睛,诗歌重眼。”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另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情。对古诗文中的诗眼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认识,要理解准确,才能由此及彼,理解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
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课程的内容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
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
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五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一)“三、百、千、千”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1、《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
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压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书集姓氏4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3、《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4、《千家诗》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是在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广泛的有王回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和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后来把这两种《千家诗》合二为一,共选出200余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二)“五经”、“四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五经”为课程,宋代以“四书”为课程。
1、“五经”“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五经”的内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2、“四书”“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
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五经”、“四书”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
它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我们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选读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