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基本概述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可以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诗眼题眼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1、通过赏析古诗词教学探究, 让老师“诗情画意”般地教学, 让学生“诗情画意”般地成长, 使城南中学最终实现校园文化核心“弘扬程旼文化, 打造诗意校园” 最佳理想状态的目的。
2、通过赏析古诗词赏析教学探究, 建立“古诗文赏析资源库”, 方便古诗词教学,又利于学生网上学习, 培养学生赏析古诗词的兴趣, 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 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初中学生所学的古诗词量不是很多、赏析能力也不是很高, 但已具有初步的分辨能力, 而且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很强, 思维活跃, 他们善于探索, 敢于质疑, 敢于创新, 教师在赏析活动过程中需给予指导。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研究的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词丰富内涵, 汲取古诗词的有益精髓,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奠基作用。
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名篇, 从而进入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之中。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探究项目: “知诗人, 解诗题; 抓字眼, 明诗意; 想诗境, 悟诗情; 吟诗句, 背诗文”的古诗赏析四步法。
二、主要探究项目: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的诵读技巧。三、主要探究项目: 通过“朗读、吟咏、配画、谱曲、改编、游戏” 等一些表现手段, 加深对古诗。
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必要的,也是艰难的任务。
初二下册,有首古诗,我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才讲完;学生学完了大呼过瘾,并且主动在课余时间去搜索和作者相关的那些古诗词来看,这让我似乎看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那节课讲的是李商隐的《无题》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欣赏古典诗词首先要有感悟之情。学习古典诗词,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反复读背的过程中,慢慢品味。
对于觉得陌生的诗词要先自己理解、体味,查文学史和有关注释,再回过头来对照自己的理解对不对。有的诗词,不同的版本注释也不一样,这就要认真加以分析比较,判断哪种注释更合乎作者原意,更合情理。
我的引导步骤如下:一、简单的回忆作者的简介。二、介绍更多关于作者的作品: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三、朗读1、学生齐读,纠正注音。2、学生个读,自主欣赏。
四、讨论:这首词意在写什么东西?(爱情) 由上可知,在鉴赏这块,我更多的是愿意引导学生由教材的内容,学习纵观全诗, 理解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情”,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而光学习一两首诗词,就说能理解诗人的情感,是不太可能的,那就需要学生从更多的作品去体会。课堂中,对那些诗词中的典故,比如“蓬莱”“青鸟”,把这些故事都告诉学生,再去引入更多关于爱情的诗词,甚至可以拿现代的爱情诗对比。
不拘泥通篇在抠某首词的字眼,反而让学生学的更快,更多,更好!通过上诗词鉴赏课,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启发学生应产生并保持学习的热情,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使学生感悟到上诗词鉴赏课更有品位。
如何提升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以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为例 作者:鞠伟 单位:第十师北屯中学 摘 要:近几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本文以在中学生中开展以古典诗歌为主的课前口语训练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古典诗歌,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陶冶情操。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 口语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古诗词赏析已经成为一项常规题、必考题因而,学习并赏析古诗词意义重大。
初为人师的我,自小醉心于传统文化,自求学以来,读书最多,研究最多的也是以传统文化为主。2012年,由黑龙江援疆教师李辉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按照课题组计划,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开展课前古诗文口语训练、古诗文默写、古典诗词赏析、编写校本教材等活动。
在八年级学生中开展以古诗词为主的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活动。一、学生口语表达及古诗文赏析的现状 从实际教学来看,进入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意识开始发生转变。
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学习能动性下降。由七年级的积极主动,转变为被动接受。
具体表现在一部分基础较好,性格外向的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不浓厚。没兴趣说,甚至不愿意说。
另一部分基础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二)、口语表达能力不强。
学生被老师提问,要求说。表达的内容往往出现声音细小、断断续续,颠三倒四,用语简单现象。
(三)赏析不得要领。学生赏析古诗词,内容单调,不能按照专业术语进行赏析,赏析内容与愿意出现偏差。
二、进行以古诗文赏析为内容口语表达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以古诗文赏析为内容口语表达意义有三:(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胆量和自信。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二)现代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将来学生就业,不仅要参加笔试,面试也非常重要。
面试就是看一个人的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从中学阶段开始有意识生的的口语表达非常必要。
(三)中考的现实需要。进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内容并不是让学生随意的找一些内容来进行训练,而是选择古中国古典诗歌为内容。
而古诗赏析是中考必考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此题上不丢分。而且学生在积累了积累大量的古典诗词,对提升作文层次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专业的赏析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三、具体做法 此次活动是在我校八年级400名学生中开展。
为保证效果,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活动。(一)认真准备、查阅资料。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始阶段,学生不知选择何种古诗词下手,所以我就给出了一个大概的范围供学生选择,主要是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为主,因为在学生们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唐诗。
接下来的诗人、词人搜寻和遴选,为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要求学生遴选自己熟知的历代名家,历代名家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二)逐渐渗透,提升能力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课前提前把找好的诗歌抄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示范朗读,并讲述自己对这首诗的所闻、所感、所想,提高每一位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弥补课内因时间仓促只能提问少数同学的不足。
而教师不仅就是活动的组织者。还应担任现场 嘉宾指导,对学生在表达过程中的得失和对诗歌的理解做出个性化的点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随着课前口语训练的进行,它逐渐成为学生枯燥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学生们开始喜欢这个活动,并成为一项常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始进行简单的古诗文赏析。
利用1-2个课时进行古诗文赏析专题教学。(三)规范指导、运用术语,锦上添花。
1、知人论世、了解背景知识。俗话说:言为心声,古人写诗,一般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创作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包括诗(词)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
如:李白的诗潇洒飘逸、气势博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充满了济世情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淡雅优美、意境清远,苏轼的词雄浑豪放、气势恢弘;李清照的词清新婉丽、细腻缠绵??对作者风格的初步了解,将给我们赏析时带来方便。
即时在未来的中考中出现没有学过的诗词也能够依样画葫芦,把考题赏析的很完美。2、锦上添花,恰当的运用专业术,品味古诗词的语言。
精炼、准确、优美的语言是诗词对社会生活高度概括的重要手段。诗词的节奏、韵律、音乐美也是依靠语言来体现的。
古诗词对炼字。
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必要的,也是艰难的任务。
初二下册,有首古诗,我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才讲完;学生学完了大呼过瘾,并且主动在课余时间去搜索和作者相关的那些古诗词来看,这让我似乎看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那节课讲的是李商隐的《无题》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欣赏古典诗词首先要有感悟之情。学习古典诗词,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反复读背的过程中,慢慢品味。
对于觉得陌生的诗词要先自己理解、体味,查文学史和有关注释,再回过头来对照自己的理解对不对。有的诗词,不同的版本注释也不一样,这就要认真加以分析比较,判断哪种注释更合乎作者原意,更合情理。
我的引导步骤如下:一、简单的回忆作者的简介。二、介绍更多关于作者的作品: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三、朗读1、学生齐读,纠正注音。2、学生个读,自主欣赏。
四、讨论:这首词意在写什么东西?(爱情) 由上可知,在鉴赏这块,我更多的是愿意引导学生由教材的内容,学习纵观全诗, 理解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情”,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而光学习一两首诗词,就说能理解诗人的情感,是不太可能的,那就需要学生从更多的作品去体会。课堂中,对那些诗词中的典故,比如“蓬莱”“青鸟”,把这些故事都告诉学生,再去引入更多关于爱情的诗词,甚至可以拿现代的爱情诗对比。
不拘泥通篇在抠某首词的字眼,反而让学生学的更快,更多,更好!通过上诗词鉴赏课,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启发学生应产生并保持学习的热情,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使学生感悟到上诗词鉴赏课更有品位。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
“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
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
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旅夜书怀》 杜甫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
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诗的头四句写景。
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
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
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蜀相》 ,前四句由思人而谒祠,后四句由谒祠而及人。
第五句写先主,第六句写诸葛,第七句写出师未捷,第八句写泪满襟。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由蜀相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祠长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嘘?而此时泪满襟的杜甫,却有千言万语,永远无法对人说出。
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洒啊。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
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那个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
这正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琵琶行》 白居易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
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
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
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
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难度较大的一环。
古诗词博大精深,意蕴绵长,是中国文化的根。然而,现代人的生活中,却缺少古诗词的美化熏陶。
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探索出一条有时代感的适宜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被充实到教学中,学生诵读、咀嚼、品鉴这些诗篇,能增添文化积淀,获得美的享受。
但由于古诗与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一些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其中精妙之处。人教版七至九年级的教材明显加大了古诗词的量,这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老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在信息时代,又该怎样教学好古诗词呢?有鉴于此,谈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一点心得。一 ﹑古诗词教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素养,同时,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抓住古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鲁迅先生论美学时曾说:意美以感心,音美而感耳,形美以感目。一般讲,古诗词都具有意美﹑音美﹑形美这三个特点。
古诗词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美的教育。教学每一首古诗词,都要让学生得到一次艺术享受,受到一次美育的熏陶。
因此,抓住这三个特点进行古诗词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意美,就是意境美。
欣赏古诗,要特别注意欣赏古诗的意境。意境,是诗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凝聚和升华后的艺术表现,是诗人通过具体物象描写所传达出来的一种整体的艺术氛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这种统一,既是情与景的融合,又是虚与实的结合。”意境就是诗(词)人内在“情”(意)与外界的景物(境)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
诗(词)人往往依靠它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展开联翩的想象,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一次美育的熏陶。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诗词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词)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深刻的含义。
要做到这一点,再现诗词的意境是个关键。音美,就是音乐美。
古诗词和辙押韵,字数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因此,古诗词教学应以朗读为主,而且可以吟唱。
通过吟唱,通过配乐,以显示古诗词的音乐美,把学生引入诗词的意境,细细玩味其中的深刻含义。这就叫“音美以感耳”。
形美,就是形象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画相通,两者相发,相得益彰。因为诗情与画意是融为一体。
如杜甫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林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古诗,不仅对仗工整,显示了形式美;而且色彩艳丽,显示了形象美。若运用多媒体技术,就会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黄鹂在翠柳上歌唱,白鹭在青天中翱翔,远处有皑皑的雪山,近处停泊着东吴的船只。
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先找出那些寄寓着作者情思的意象,然后通过形象再造,体味意境。
如欣赏杜甫的《春望》,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诗中出现的一组组意象,一幅幅画面,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想象再造,学生借助画面,可以感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形美。国都沦丧,到处是衰败的景象,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故都长安,而眼前却杂草丛生,惨不忍睹。
在诗与画的交融中,有利于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艺术境界中。我们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同时,通过形象思维,把诗词变成一幅幅风景画或生活画,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这就叫做“形美以感目”二﹑古诗词教学,教师应顺应新形势,转变观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古诗词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丰富的情感。在提倡新课改新理念的今天,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古诗词教学是一个含英咀嚼的过程。
作为初中的语文老师,应在情感体验和创新上下功夫,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朗读﹑编辑﹑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特长,并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1、激趣——让学生爱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古诗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喜爱古诗,赏诗的欲望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学中首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
依据学生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课前“名家诗句接力”、“诗词名句抢答”等竞赛;依据诗画交融的特点,利用电脑让学生“据诗绘画”、“据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