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笔者有一些体会。
一、激情导入,激发诗趣 1. 朗读导入。朗读不仅能培养人的语感,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它是一种心灵与文本的沟通,也是情与诗意的完美交融。
如果在上课之初,以美的朗诵开场,首先给学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诗词的情感波动而心动,随着朗诵语调的抑扬而情涌。学生只有在欣赏和陶醉中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朗读内容可以是学过的古诗词,也可以是与要学内容相关的古诗词。描绘春景的,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表达爱国热情的,写花的,写草的,写月的……小学生能吟诵许多首,教者只要引导及时到位,就能收到效果。
如教学《江南春》时,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让学生背诵《春晓》,当一首首优美的诗句从学生口中流出,他们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2. 画面导入。
苏轼曾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古诗词时,可以用图画导入新课,增强直观感。
小学教材编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每首诗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都能抓住诗中情景,引发学生联想。教学前展示这些插图,让学生从插图中产生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如古诗《村居》的教学,插图是一幅美丽的春色图,画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天真烂漫情趣尤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引发学诗兴趣,顺利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3. 诗词导入。
即以熟悉的古诗词句导入新篇学习。每位小学生头脑中都储存有一定的古诗词,有些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能背诵许多古诗句,虽然他们对背诵的古诗词内容并不太理解,但潜意识中总有一种或模糊或粗浅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学习相关篇目时就会不自觉地涌现出来。
如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这首词时,请学生背诵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进行对比,都是讲钓鱼的,但张志和的钓鱼与小儿的钓鱼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同样写钓鱼,风格差异较大,由小儿的天真引出张志和的失意,强烈的落差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4. 故事导入。
古诗词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学生离古诗词作者的生活非常遥远,要想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导入应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方法,因为没有哪位小学生会抵触新奇有趣的故事。
其实只要教师用心,每首古诗词都蕴含一个生动的故事。如果用古诗词的故事导入,就能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去。
如《石灰吟》《春晓》《清平乐・村居》等古诗词,或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后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只要给学生充分的预习准备,让他们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说不定就会对新学的诗词有独到的见解,对诗词背景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二、吟出韵律,吟出深情 1. 吟出韵律。
押韵好的诗词,读起来铿锵有力,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这就是韵律美。不同的诗词作品,有不同的押韵,会形成不同的气氛,传达出不同的情感。
我们朗读诗词,也应将诗词独有的韵律美传达出来。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一般古诗词都有明显的韵味。
如《清平乐・村居》中的“草”“媪”“好”,都押“ǎo”韵,读起来顺畅自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今许多古诗词已被谱成优美的歌曲,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吟唱。学生在吟唱过程中会产生特别的美感,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
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用心组织,诗词的教学其实也能达到诗情画意般的音乐境界。2. 吟出深情。
诗词是一种最适宜朗读的文学形式。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优美的韵律。
因此,我们朗读时,就应该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诗人词人的感情。诗词是抒情艺术,无论是抒情诗词,还是叙事诗词,甚至哲理诗词,只要是成功的作品,里面必定奔涌着作者澎湃的激情,蕴含着作者的缕缕情思。
无论是思念家乡、亲人的《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是表达朋友情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脉搏,让自己的思想和诗人、词人的思想融为一体。
这样,朗读者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三、明白诗理,升华诗意 1. 找诗趣。
学习散文我们喜欢引导学生找出“文眼”,其实古诗词也有“眼睛”,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它,就能顺利把握情感基调,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诗词的中心,是诗人要表达的“诗理”。
“理”其实是和“趣”相连的。有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时,会让他们无形中享受到一种乐趣。
在诗人营造的趣味中习得其意,进得其境,显得顺畅自然。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向我们描绘了富有乡村田园气息的情景。
词中的一户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这首词只要细细玩味,我们就会发现“趣味”无穷。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亲切与温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可爱活泼,都融于一个“醉”字中,“醉”字就是“词眼”,字里行间也无。
开学伊始,教学完第五课古诗词,我想谈一谈,自己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浅薄看法.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 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万宁市礼纪镇中心学校 黄丽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本着教学的经验,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尊重个性化理解,创导自主诵读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
村居》时,上课伊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词人,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诗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先是划节奏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比赛谁能美美地背诵,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理解,并能背诵和说说词的意境,思维活跃,表达优美,虽说法不尽相同,但词的意境美已淋漓尽致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学生,情感得以共鸣。
学生在自主的诵读中,得到了个性化理解。二、反复吟诵想象,读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师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
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张继的《牧童》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四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洁的明月,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无悠无滤的牧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牧童吹着木笛放牧归来,他来不及脱下蓑衣就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放牧归来的牧童,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四是播放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吟诵加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画面。
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
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语言积累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要前后联系,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根据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读前面学的诗词,适当推荐同主题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
我在执教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又出示介绍白居易的《池上》对比略读,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让学生投醉快乐童年,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另外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这样的整合教学,既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实践,深化古诗词的学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文化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精练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去学习和运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
中国considerhongloumengas i.introductionmost杰出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中,一本书,从集中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cul-ture.it是阅读和重读的人读rereadshakespeare。无数研究者把他们交给这本书的研究出现了红色的研究学校。因为在1970年代这两个全译本出版(故事的stonetranslatedby戴维霍克斯in1973anda梦红man-s. ..
翻译是一种决策过程。从文本的正确选择对翻译出版,由译者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受到规范。戴维霍克斯的选择是由ST红楼梦文化身份和文化规范,极大地影响了目标。文本类型不同版本不一致决定了他的选择。通过初步的规范研究超越了戴维霍克斯的翻译,本文指出译者是翻译行为的实时控制器。遵循翻译规范,译者可以自己从一些约束的自由。决定遵守或违反规范,揭示译者的主体性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许多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非常适合小学生赏析、背诵,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方面更具优势。
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品读的兴趣,融入诗词的意境,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古诗词教学呢?一、运用多媒体再现历史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
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李白受到了牵连,在浔阳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的悲惨状况,之后,教师补充描述道:“次年李白西行至巫山时遇赦,他即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
在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二、运用多媒体激活文字 如古诗《山行》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但是本地很少有孩子亲眼见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象,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体会。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画面上出现了一片深秋的枫林,如诗中所述的美景真实具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教师接着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蓬勃的生命力,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录像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也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激活”文字,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还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三、运用多媒体动画激趣 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增强参与意识。比如教学《渔歌子》(张志和)一课时,可以用flash制成动画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一边播放动画片一边让学生各自用最简洁,形象的语言概括画面,再打开课本,与诗人的语言作比较,体味古诗词语言的生动形象,简洁合韵的特点。
四、运用多媒体烘托诗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
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配合播放《禅院钟声》、《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广陵散》、《阳关三叠》等著名古曲,让优美动人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更加真切地体会出诗人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之,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精彩对接,构建出了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穿过它,学生们会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古诗词闪烁千年的异彩,在古诗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
同时,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
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可见,如果能切实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将使学生获益颇多。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1、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
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
如《论语》四则当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面的“知”读“zhī”,意思为“知道”,最后一个“知”读“zhì”,意思为“智慧,聪明”。
3、模仿练读,读出韵味。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只是诵读的第一步。
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教学中,老师正确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注意听,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其次,注意语调。
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
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
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4、图文赏读,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
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
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二、想象 想象是领会的载体,是创新的萌芽,是智慧的火花。
教育家吴祖兴在《语文教学应重视想象力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背诵是汲取前人思想语言精华的最基本手段,而想象能使语言文字与情景结合而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从而大大增强人们的记忆力。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名言佳句,无不唤起了我们如画的想象,所以,一经诵读就永志于心。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在诗歌诵读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入情入境地想象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进而使其熟练诵读的有效手段。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入情入境地想象呢?. (一)精心导入,扎实练习面对一首首不解其义的古诗文,如何让学生去读懂诗意,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在老师的精讲中受启发,在精讲的“导”语中去想象,以达到理解并背诵诗文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山居秋暝》时,为了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诗歌内容,我首先在本课的导语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同学们在解题后,我接着说:“这首诗当中的第一句还被引用到广告中呢!你们也想体味其中的妙处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
这样,老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同学们构建出想象的空间,让同学们在好奇与想象中去阅读本诗,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这时,老师在让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出示诗歌挂图,使学生把想象的画面与眼前的画面相对照,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
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讲述,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当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想象能力时还要引导学生在“练”字下工夫,那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诵读实践。
在诵读活动中,我首先让善于背诵的同学介绍记忆背诵的经验。在学生们方法各异的介绍中,我再向同学们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即:在诵读一首新诗时,首先要借助注释读懂题目;接着去试读诗文附注的诗歌大意,初步感知诗意后,再去观察本诗的插图,并联系诗歌大意进行入情入境地想象;最后,在诗意朦胧的想象中熟读诗文,并在逐渐清晰的再造意境中理解诗意,直至背诵诗文。
(二)轻松游戏,牢固掌握 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入情入境地想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加快背诵的速度,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编玩一些别开生面的娱乐游戏,其中的编“谜”猜“谜”游戏,就特别富有情趣。
这里所谓的“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用语言文字叙述事物的特征让人们去猜测的谜语,而是由诗文内容通过想象所构建的简笔画面。构建这个画面自然离不开学生入情入境的想象,他们把依据诗意想象的画面,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在扑克牌大小的卡片上。
古诗词是镶嵌在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七彩虹桥,她具有凝练、含蓄、传情、达意的特点,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
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有许多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认为现代化时代学不学古诗词无足轻重;再加上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也促使学生产生厌学古诗词的情绪。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带领学生走出厌学古诗词的困境呢?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训练学生语感,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如果哪位同学能把古诗词读得琅琅上口,说明他语感好、节奏强,领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入了诗人创设的意境,这种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但目前许多中学生不愿意开口读古诗词,老师站在他面前硬要他开口的话,他则懒洋洋的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加上音量小、口齿不清、毫无语感可言。我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求学生做到吐字清晰,对含混不清者指导正音、读准重音,直到老师觉得满意为止。
其次是老师做示范或放录音示范等,有时还叫读得好的同学当堂诵读,使其他同学产生一种他能读好我也能读好的冲动。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断句,体会古诗词每个字读音的轻重快慢。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开头两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我先教会学生断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接着教会学生找出词句的重音: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这样,学生有了语感,扫清了诵读的障碍,读起古诗词来就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了,对于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也有一定的帮助。
2. 创设艺术氛围,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热情。诗歌历来是诗与歌的连体儿,诗词大都被谱成曲子来吟唱,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相见时难别时难》、《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其中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佳作。
教学中,我先放音乐,接着自己吟唱,然后让学生跟着音乐小声唱。这样,学生在吟唱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词的含义,还从美妙的音乐中理解古诗词的感情。
中秋节前夜,我带领全班同学到楼顶平台赏月、吃月饼,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优美的曲子,师生们顿时陶醉在音乐的海洋中,共赏艺术带来的精神愉悦。我还启发学生想象天宫的仙境,重新领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千古名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及所寄寓的美好愿望。
通过创设这样的艺术氛围,同学们背诵古诗词的热情与日俱增。3.通过老师的现场背诵,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激情。
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可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热情。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我都想办法当堂背给学生听,尤其是一些篇幅较长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有一次,当串讲完《木兰诗》要求学生背诵全诗时竟全场哗然,这时,我顺势说:“假如我能背诵全诗,你们能不能背?”学生齐声说“能”。于是,我把书扔在讲台上,满有把握地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背了一遍,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我听到有不少学生小声说:“老师真行。”按理说,老师没有必要每首古诗词都背给学生听,但我为了给学生起个表率作用,还是花了不少的时间来背诵,我觉得这种做法对于学生背诵古诗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样,学生背诵古诗词就由被动转向了主动,背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4. 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单一的诵读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形式多样的诵读才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有时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热情。
利用早读课、语文课、自习课进行赛前轮读、赛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或老师先进行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放名家录音,以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进行朗诵比赛,老师和学生共同做评委,对朗诵好的当场表扬,对朗诵不太好的当场指出存在的问题,是断句不准,还是快慢没把握好,或者是感情没领悟透彻,然后再进行相同内容的朗诵,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领悟朗诵的诀窍。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口才和胆量,可谓“一举多得”,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诗贵在运用。我有时利用节假日,分批组织学生去登山或旅游,当学生通过艰难的攀爬终于上到山顶时,启发学生此时有什么感受,会想到哪些诗句,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诗句,回来后布置学生写《登XX山》之类的文章。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能和意志,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古诗词和提高写作能力。又如写《我的好朋友》一文,当好朋友来信说转学了内心有点忧伤时,自然会用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安慰他,显得贴切自然。
春雨蒙蒙,可以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见到新同学,可以说“笑问客从何处来”;困难重重可以说“山重水复疑无路”;稍有转机可以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作为老师,对在作文中恰当运用古诗词的学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加分,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束缚。
二、在古诗词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
制定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设计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三、借助有效资源,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为初中生,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可以查到的。
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提倡。四.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常识,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
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了解这些古诗词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课堂上闹出古诗词朗读和现代诗朗读同一个腔调的笑话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
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六、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抱着奶瓶长大的孩子。他们聪明、时尚,他们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
例如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七、鼓励学生对古诗词多元解读,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
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许多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非常适合小学生赏析、背诵,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方面更具优势。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品读的兴趣,融入诗词的意境,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古诗词教学呢?
一、运用多媒体再现历史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李白受到了牵连,在浔阳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的悲惨状况,之后,教师补充描述道:“次年李白西行至巫山时遇赦,他即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在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二、运用多媒体激活文字
如古诗《山行》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但是本地很少有孩子亲眼见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象,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体会。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画面上出现了一片深秋的枫林,如诗中所述的美景真实具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教师接着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蓬勃的生命力,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录像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也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激活”文字,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还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运用多媒体动画激趣
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增强参与意识。比如教学《渔歌子》(张志和)一课时,可以用flash制成动画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一边播放动画片一边让学生各自用最简洁,形象的语言概括画面,再打开课本,与诗人的语言作比较,体味古诗词语言的生动形象,简洁合韵的特点。
四、运用多媒体烘托诗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配合播放《禅院钟声》、《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广陵散》、《阳关三叠》等著名古曲,让优美动人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更加真切地体会出诗人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精彩对接,构建出了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穿过它,学生们会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古诗词闪烁千年的异彩,在古诗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