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最后一号,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我让大家痛苦而充实的等到现在。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因式分解(板书课题4.1因式分解)。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补充说明等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节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人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知识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学习奠定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且本节课镶嵌着深刻的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新课标,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因式分解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因式分解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质疑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为因式分解的概念,通过多层次展示,多角度分析,多方面练习,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教法分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以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为目的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启发诱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疑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现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数学课重在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范的数学思维方式、方法。基于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顺势启发、恰当点拨,以达到优化学生学习结构的目的。
结合教材、教法和学情,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活页学案等辅助手段进行,以达到增加课堂直观效果,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结合《数学新课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①温故知新(3分钟)②探究新知(25分钟)③基础过关(7分钟)④课堂小结(3分钟)⑤课堂自测(5分钟)⑥课堂质疑(2分钟)
接着,我再细说一下这几个环节
(一)温故知新
给出以下两个抢答题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达到温习乘法分配律,又起到预热学生思维的目的,以保证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
(二)探究新知
1、因式分解的概念
(1)想一想
能被 整除吗?还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2)议一议
你能尝试把a3-a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
(3)拼一拼
分别写出箭头两边的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式分解数学说课稿
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数学第二册7.1《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不言而喻,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了解因式分解的必要性;
② 深刻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③ 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体验性目标:
①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②体验由和差到积的形成过程,初步获得因式分解的经验。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思想。理由是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4、关于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因此,我们应该重点阐述教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曾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教师充分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造就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不断发现、不断达到知识的内化。
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说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阶段。教师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练习。
计算:(1)(a + b)^2 ; (2)(5a + 2b)(5a – 2b); (3)m(a + b).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即
(1)a^2+2ab+b^2=(a + b)^2;(2)25a^2– 4b^2 =(5a + 2b)(5a – 2b);(3)ma+mb= m(a+ b).
成立吗?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垫铺。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新课阶段。
1、对比练习。让学生练习: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给计算带来的优越性,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2、类比练习。让学生练习:分解下列三个数的质因数 (1)42; (2)56;(3)11.
在此,教师帮助归纳:42与56两个数可以化为几个整数的积,叫做因数分解。本身是质数的数就不能再分解。同时设疑,对于一个多项式能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阅读课本因式分解定义。
3、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我们不能迷信课本,课本的因式分解定义有毛病,请大家逐字研读,找出问题。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事实上正确)提问学生讨论结果,课本定义是正确的。教师板书: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板书:
4、学生练习课本p152练习第1、2两题。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平;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通过故设偏差法,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咬文嚼字因式分解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让学生用正反习题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促使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第三环节。尝试练习,信息反馈。
让学生尝试练习:课本p152第3题,并引导中下学生看p152例题,教师及时点拨讲评。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
第四环节。小结阶段。
这是最后的一个环节,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得到下列结论:A.左边是乘法,而右边是差,不是积;
B.左右两边都不是整式;
C.从右边到左边是利用了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进行分解。
由此可知,上式不是因式分解。进而,教师呈现因式分解定义。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归纳,再一次点燃学生即将沉睡而去的心理兴奋点,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七年级数学《因式分解》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数学第二册7.1《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不言而喻,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因式分解的必要性;
②深刻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③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体验性目标:
①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②体验由和差到积的形成过程,初步获得因式分解的经验。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思想。理由是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4、关于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因此,我们应该重点阐述教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曾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教师充分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造就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不断发现、不断达到知识的`内化。
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二、说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阶段。教师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练习。
计算:(1)(a+b)^2;(2)(5a+2b)(5a–2b);(3)m(a+b).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即
(1)a^2+2ab+b^2=(a+b)^2;(2)25a^2–4b^2=(5a+2b)(5a–2b);(3)ma+mb=m(a+b).
成立吗?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垫铺。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新课阶段。
1、对比练习。让学生练习: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给计算带来的优越性,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2、类比练习。让学生练习:分解下列三个数的质因数(1)42;(2)56;(3)11.
在此,教师帮助归纳:42与56两个数可以化为几个整数的积,叫做因数分解。本身是质数的数就不能再分解。同时设疑,对于一个多项式能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阅读课本因式分解定义。
3、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我们不能迷信课本,课本的因式分解定义有毛病,请大家逐字研读,找出问题。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事实上正确)提问学生讨论结果,课本定义是正确的。教师板书: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板书:
4、学生练习课本p152练习第1、2两题。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平;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通过故设偏差法,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咬文嚼字因式分解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让学生用正反习题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促使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第三环节。尝试练习,信息反馈。
让学生尝试练习:课本p152第3题,并引导中下学生看p152例题,教师及时点拨讲评。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
第四环节。小结阶段。
这是最后的一个环节,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得到下列结论:A.左边是乘法,而右边是差,不是积;
B.左右两边都不是整式;
C.从右边到左边是利用了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进行分解。
由此可知,上式不是因式分解。进而,教师呈现因式分解定义。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归纳,再一次点燃学生即将沉睡而去的心理兴奋点,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四节课的内容。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三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在简单的多项式除法的应用;二是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三是因式分解在数学应用问题中的综合运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巩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代数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因式分解的应用在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会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②会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及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目标:
①初步会综合运用因式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
②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③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验快乐。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利用因式分解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的关键,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
学习的重点:
①会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②会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及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的难点:
①因式分解过程中出现的符号问题,整体思想和换元思想的应用。
②综合运用因式分解知识解决数学应用问题。
4、关于教法与学法。
学情分析:
①七年级学生对于代数式的运算较之有理数运算有较大的困难,由于因式分解是乘法运算的逆运算,有部分学生对于此概念容易混淆
②对于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有部分学生容易在应用时混淆。
③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问题,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方程的根的情况较难理解。
④因式分解的综合应用上学生困难较大。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就本节课而言,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亲身体验为主线,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到点拨和组织作用。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
注: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教学思想:整体思想和换元思想的体现。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复习回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地、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这是学习成功地一个保障。
小小考场: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
(1)a2+a (2)a2–4; (3)a2+2a+1
说明:① 巩固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解法;
②复习巩固两个基本公式。
第二环节, 尝试练一练:(预设题)
① a2÷(-a ) ② (a2+a)÷a
③ (xy2—2xy)÷(y—2) ④ (9a2—4)÷(2—3a)
说明:1、本题前两小题可请学生口答,后两题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自己先做,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错误。
2、通过预设题,层层递进,为例题的.理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可以让学生自己理解书本例1。
3、请同学及时归纳用因式分解解决代数式的除法的方法和步骤:
①对每一个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②约去相同的部分;
③注意符号问题,整体思想的应用 。
4、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第三环节,开动小火车(填空)
1、(a2—4)÷(a+2)= 2、(x2+2xy+y2)÷(x+y)=
3、 (ab2+a2b)÷(a+b)= 4、(x2—49)÷(7—x)=
说明:本题先给学生3~5钟思考,采用开动小火车形式既训练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又是对例1的及时巩固。
第四环节,合作探索,共同发现:
以四人一组分小组讨论书本的合作学习内容,并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对于学生的发言应尽量鼓励。
分析:由AB=0可知A=0或B=0,利用此结论解方程(2x+3)(2x—3)=0可得2x+3=0或2x—3=0。
第五环节,例题精析:
例、(2x-1)2=(x+2)2
分析:本例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思对于本题的求解教师可板书过程,并强调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注意点:
①求解原理是:由AB=0可知A=0或B=0。
②先移项,注意移项后要变号,等号右边为0。
③利用整体思想和换元思想因式分解。
④注意方程根的表示方法。
第六环节,比一比,赛一赛 ,看谁最棒:
1、(4mn3-6m3n)÷(2n2+3m2) 2、[(2a-1)2-(3a-1)2]÷(5a-2)
3、49x2-25=0 4、(3x-2)2=(1-5x)2
突破重点,巩固提高.
第七环节,探索提高,提升自我:
1、 已知:| x + y + 1| +| xy - 3 | = 0 求代数式xy3 + x3y 的值。
2、把偶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相邻的两个偶数的平方差(较大的减去较小的)一定是4的倍数吗?是否可能有比4大的偶数因数?
说明: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第八环节, 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这一部分可由学生自行小结,尽可能说明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可适当补充。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由学生自行小结,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第九环节,作业布置:
1、书本作业题,作业本。
2、兴趣题:手工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发了3张正方形纸片,3张长方形纸片,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将多项式2a2+3ab+b2 因式分解
教师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作业进行分层次要求。兴趣题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
三、板书设计:板书主要分课题、投影区和注意要点区。
四、关于教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要性,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强调“双基”,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所提高,整堂课应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体现自我,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快乐。
浙教版数学说课-因式分解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浙教版数学说课-因式分解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数学第二册7.1《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不言而喻,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了解因式分解的必要性;
② 深刻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③ 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体验性目标:
①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②体验由和差到积的形成过程,初步获得因式分解的经验。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思想。理由是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4、关于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因此,我们应该重点阐述教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曾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教师充分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造就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不断发现、不断达到知识的内化。
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二、说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阶段。教师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练习。
计算:(1)(a + b)^2 ; (2)(5a + 2b)(5a – 2b); (3)m(a + b).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即
(1)a^2+2ab+b^2=(a + b)^2;(2)25a^2– 4b^2 =(5a + 2b)(5a – 2b);(3)ma+mb= m(a+ b).
成立吗?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垫铺。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新课阶段。
1、对比练习。让学生练习: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给计算带来的优越性,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2、类比练习。让学生练习:分解下列三个数的质因数 (1)42; (2)56;(3)11.
在此,教师帮助归纳:42与56两个数可以化为几个整数的积,叫做因数分解。本身是质数的数就不能再分解。同时设疑,对于一个多项式能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阅读课本因式分解定义。
3、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我们不能迷信课本,课本的`因式分解定义有毛病,请大家逐字研读,找出问题。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事实上正确)提问学生讨论结果,课本定义是正确的。教师板书: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板书:
4、学生练习课本p152练习第1、2两题。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平;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通过故设偏差法,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咬文嚼字因式分解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让学生用正反习题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促使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第三环节。尝试练习,信息反馈。
让学生尝试练习:课本p152第3题,并引导中下学生看p152例题,教师及时点拨讲评。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
第四环节。小结阶段。
这是最后的一个环节,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得到下列结论:A.左边是乘法,而右边是差,不是积;
B.左右两边都不是整式;
C.从右边到左边是利用了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进行分解。
由此可知,上式不是因式分解。进而,教师呈现因式分解定义。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归纳,再一次点燃学生即将沉睡而去的心理兴奋点,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微语】内衣外穿,睡衣醒穿,水衣陆穿。——穿衣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