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热门6篇)

711 篇文章
2024-08-13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七、结束语。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平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1)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2)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地点] 高一4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4)

教学设计思路

文本分析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诗歌,是陶渊明归隐后写下的组诗中的第一首。诗歌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误落尘世生活的悔恨,重返自然的欣喜愉悦。而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质朴平淡,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对诗歌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似懂非懂,甚至有的同学会产生轻视的心理。所以要想真正将学生带入诗境,真正理解诗人的诗意情怀,就要设计精准的问题。

教学设计重点

基于对文本和高一学情的分析,我决定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三个等级:知识目标---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能力目标---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感受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田园隐士情怀,真正读懂其人其诗。

3、教学整体设计

“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歌的恒久魅力应该是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出来的,所以,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以读代教,分为初读——品读——悟读——美读四个环节。初读正音,在于扫清诗歌文字理解上的障碍;品读,由题目入手理解,将学生带入优美的田园风光中,此步骤要求学生仔细研读描写相关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这一幅风光图。悟读,引导学生体悟“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图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那么美”,此步骤在于让学生真正读懂陶渊明,理解他的人生志趣和归隐情怀。美读,陶渊明的语言清新质朴,诗味醇厚绵长,能让人感受到诗意地躬耕,嗅到泥土的芬芳。此步骤在于学生将这种平淡中的诗意美化成自己的文字。

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2、揣摩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陶然于耕种,即使“草盛豆苗稀”,仍然初衷不改;

一生种菊、爱菊,“采菊东篱下”,恬然自适;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二、教学展开

(一)初读

1、 一生读全诗

正音,识记重要的字词:荫、桑树颠、暧暧远人村、羁鸟。

2、 齐读一遍。

(二)品读

1、解读文题。文章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往往能提供或暗示许多解读文本的信息。题目“归园田居”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读题目的时候应该怎样停顿呢?

讨论明确:读题目时应该这样停顿,归/园田/居;意思也就是回到农村田园居住。

2、 既然“园田”是归处,那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

(研读诗句,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好加上合理的想象)

讨论明确: 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同学们的描绘的确领悟到了诗歌的意趣。既然诗人想要回到园田,过一种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生活,那么他笔下的田园风光自然就于质朴之外另见一种深蕴了,清新宁静、和谐自然。在这里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用诗人的眼去看、去听、去感受,更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这是鉴赏诗歌的基本路径。

3、诗人是怎样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是近景,“远人村”“墟里烟”是远景;“狗吠”“鸡鸣”是动态的,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呈现出来的这幅田园风光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祥和安宁,有活泼生机,又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赏析美景的基础上,追问面对如此的美景,诗人的感情是怎样的?(愉快、欣喜)

4、 学生读背。

(三)悟读

1、提醒同学们注意,诗人选取的方宅草屋、鸡鸣狗吠都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而那么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这么美?

小组讨论,交流。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思路

文本分析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诗歌,是陶渊明归隐后写下的组诗中的第一首。诗歌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误落尘世生活的悔恨,重返自然的欣喜愉悦。而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质朴平淡,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对诗歌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似懂非懂,甚至有的同学会产生轻视的心理。所以要想真正将学生带入诗境,真正理解诗人的诗意情怀,就要设计精准的问题。

教学设计重点

基于对文本和高一学情的分析,我决定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三个等级:知识目标---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能力目标---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感受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田园隐士情怀,真正读懂其人其诗。

3、教学整体设计

“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歌的恒久魅力应该是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出来的,所以,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以读代教,分为初读——品读——悟读——美读四个环节。初读正音,在于扫清诗歌文字理解上的障碍;品读,由题目入手理解,将学生带入优美的田园风光中,此步骤要求学生仔细研读描写相关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这一幅风光图。悟读,引导学生体悟“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图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那么美”,此步骤在于让学生真正读懂陶渊明,理解他的人生志趣和归隐情怀。美读,陶渊明的语言清新质朴,诗味醇厚绵长,能让人感受到诗意地躬耕,嗅到泥土的芬芳。此步骤在于学生将这种平淡中的诗意美化成自己的文字。

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2、揣摩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陶然于耕种,即使“草盛豆苗稀”,仍然初衷不改;

一生种菊、爱菊,“采菊东篱下”,恬然自适;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二、教学展开

(一)初读

1、 一生读全诗

正音,识记重要的字词:荫、桑树颠、暧暧远人村、羁鸟。

2、 齐读一遍。

(二)品读

1、解读文题。文章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往往能提供或暗示许多解读文本的信息。题目“归园田居”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读题目的时候应该怎样停顿呢?

讨论明确:读题目时应该这样停顿,归/园田/居;意思也就是回到农村田园居住。

2、 既然“园田”是归处,那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

(研读诗句,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好加上合理的想象)

讨论明确: 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同学们的描绘的确领悟到了诗歌的意趣。既然诗人想要回到园田,过一种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生活,那么他笔下的田园风光自然就于质朴之外另见一种深蕴了,清新宁静、和谐自然。在这里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用诗人的眼去看、去听、去感受,更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这是鉴赏诗歌的基本路径。

3、诗人是怎样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是近景,“远人村”“墟里烟”是远景;“狗吠”“鸡鸣”是动态的,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呈现出来的这幅田园风光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祥和安宁,有活泼生机,又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赏析美景的基础上,追问面对如此的美景,诗人的感情是怎样的?(愉快、欣喜)

4、 学生读背。

(三)悟读

1、提醒同学们注意,诗人选取的方宅草屋、鸡鸣狗吠都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而那么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这么美?

小组讨论,交流。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地点] 高一4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微语】只有先温暖自己,才能照亮他人的人生路途。

温馨提示:本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热门6篇)】由作者学习方法汇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 汉语拼音bpmf教学设计
上一篇 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1. 1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37例(全国疫情最新报
  2. 2 向上级请求批准的请示范文(关于请求同意的
  3. 3 2022国考今起报名(明年国考今起报名时间公
  4. 4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13例(全国疫情新增最
  5. 5 带福字的吉祥语六个字(关于福禄寿喜财的成
  6. 6 有关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7. 7 入则孝全文带拼音加翻译(弟子规入则孝篇原
  8. 8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硬笔书法
  9. 9 关于愁的诗句有哪些(表达愁的诗句大全)
  10. 10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阴符经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