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阅读答案(优选15篇)

711 篇文章
2024-08-13

西江月阅读答案(1)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注:①写此词时临安失陷②刘辰翁:别号须溪,南宋庐陵人③狂:七夕狂欢

1.词人描绘了七夕节怎样的情景?这样写的用意何在?(5分)

2.下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写七夕的狂欢的情景。七夕的夜晚,孩子们都在试穿新装,他们不分男女,仍是狂欢如旧,好像这里是人间天上似的。

2.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虚是梦境:表面上写梦境,写天上的的银河,实际上是写人间的风浪梦寐中仿佛我跨在海底枯桑之上,它似乎又变成了桑 田。沧海桑田是说人世间的变化。江山易主,这不是桑田之变。实是天凉心凉,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已经使我愁苦的两鬓如霜。以虚写实,虚实相生,表达了 作者经历了亡国之恨的巨大创痛。

赏析

《西江月新秋写兴》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

这首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二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

上句说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等天象变化,依然像从前一样。似旧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间却与自然界的景象不同,发生了巨大变化。暗逗结尾两句。

下句说人间儿女也象从前一样,狂欢欢度七夕。成狂即包似旧之意,言外有无限感慨。在词人看来,经历过人间沧桑巨变的人们,新秋七夕,本应深怀黍离之悲,但今天人们竟依旧狂欢。这种景象不免使词人感慨万千。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处处试新妆原是当时七夕风习,也是上文所说儿女成狂的一种突出表现。人们几乎误认为这种处处新妆的欢庆景象为人间的天堂了。正如上文儿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样,这里的人间天上也含有讽刺意味。却是二字,言外有意,沦陷后的故国山河,已成为人间地狱,而眼前的景象却竭然相反,仿佛人们早已忘却家国之痛,叫人无限悲痛。

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时间飞逝,不经意间,感到新秋凉意,原来夜深了。由于相思怀念故国,自己的两鬓已经如白梅一样。上句写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无语,几乎忘却外界事物,下句将长期怀念结果与一夕相思的现境联接在一起给人以时间飞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现作者深深的思虑。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结拍写七夕之梦。上句暗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银河切新秋。诗人梦见在海底超越枯桑,又梦见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这里虽明为纪梦,实为借梦来表达对于世事沧桑与人事巨变的感受。这两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结末二句起到了画龙点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儿女成狂的情景讽慨自深,就连过片的新凉、相思也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

作者以自己作为独醒的爱国者与普通人相对照,抒发了自己眷怀故国的深沉悲壮的情感,是这首词构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点。

西江月阅读答案(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练习】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4分)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____景物,通过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________。

【阅读答案】

1.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3分)

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4分)

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下片写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

7.惊喜之情。

8.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9.夏夜 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

10.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蛙儿们

11.D

12.视觉 触觉

13.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14.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15. 这首词记诗人一次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了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16.“忽见”的是“旧时茅店”。“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17.夏夜 惊鹊 清风 鸣蝉

18.听觉 嗅觉

19.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西江月阅读答案(3)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身处逆境;②乐观自适;③随性洒脱;④热爱自然。(任意三点得3分)

2.①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2分)

②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1分,只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③“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1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4)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宋词人。这首词,是作者船行至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时所作。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预料,打算。

⑴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一句中,哪两个词用的最妙,请简要分析。(4分)

⑵ 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4分)

试题答案:

14 ⑴留和唤(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1分)。将这骤然而至的不速之客摹写得极富人情味,生动而形象。(1分)

⑵ 比喻手法。(1分)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想象生动,新颖(1分)。达观、豪迈的胸怀。(2分)(显示出作者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西江月阅读答案(5)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训练】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4分)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____景物,通过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________。

【阅读答案】

1.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3分)

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4分)

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下片写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

7.惊喜之情。

8.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9.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

10.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蛙儿们

11.D

12.视觉触觉

13.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14.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15.这首词记诗人一次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了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16.“忽见”的是“旧时茅店”。“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17.夏夜惊鹊清风鸣蝉

18.听觉嗅觉

19.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西江月阅读答案(6)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 )人

A.南宋

B.北宋

C.南唐

正确答案:A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A.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B.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

正确答案:A

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多选题)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正确答案:A C

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解析:

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借助注释,完成练习。

西江月

①夜行黄沙②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③,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⑤见:同“现”。

(1)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____天的夜晚,我是从“”一句看出季节特征的。词的上片主要写山村特有的响声,分别是:鹊惊、、 。

(2)用自己的话写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

参考答案:

(1)夏 稻花香里说丰年 蝉鸣 蛙噪

(2)月亮升上枝头惊动喜鹊飞离树枝,入夜,清风习习,不时有蝉在耳边呜叫。空气中弥漫着稻花的香味,耳边传来一阵阵的蛙叫声,好似在谈论着丰收的年景。(意思对即可)

西江月阅读答案(8)

西江月(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西江月(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1.这两首词内容表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对贾宝玉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2.这两首词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1、其一侧重表现贾宝玉行为、性格(脾气)的“偏僻”“乖张”(1分)。其二侧重表现贾宝玉不学无术的“无能”和“不肖”(2分)。这两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赞美和褒扬(2分)。

12、这两首词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反语,明贬实褒,似嘲实赞(2分)。表面上是用世俗的眼光批判贾宝玉,句句是对他的嘲笑和否定(2分),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2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9)

西江月苏轼的阅读答案

导语: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西江月苏轼的`阅读答案,欢迎借鉴!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身处逆境;②乐观自适;③随性洒脱;④热爱自然。(任意三点得3分)

2.①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2分)

②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1分,只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③“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1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10)

关于《西江月》诗词阅读答案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壮志难酬。(3分)(2)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四句诗中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3分)

9.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将眼前的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与感慨身世时世的悲慨之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而虑及人生时局,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3分)(2)直接抒情。如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句,直接写出了中秋寂寞独处、无人与共的内心的凄然。(2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11)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阅读练习及答案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2)(4分)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各2分)

(3)(4分)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1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12)

西江月·梅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 ④涴(wò):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

[2]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

[3]涴(wò):沾污,弄脏。语出唐张祜《集灵台二首》“却嫌脂粉污颜色”。

1.请分析作者笔下梅的形象。(4分)

2.此词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请简要分析。(7分)

参考答案

1.【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性高洁);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意思对即可。不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

15.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6.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3分)

参考答案

14.(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 (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

15.A(3分)

16.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3分)

三:

1.请结合文本,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惠州梅花的神韵的。(5分)

2.有人说这首词“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请结合全词谈谈“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美。(2分)起首两句说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是正面描写;后两句写梅花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是从美的影响着笔来写美本身,是侧面描写。(3分)

2.表达了作者对超尘脱俗的岭南梅花的挚爱;抒发了作者对有着岭南梅花一般风姿神韵的侍妾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蕴含着作者内心郁结不散的怅惘之情。

简析:

《西江月·梅花》也题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艳丽多姿、不施粉黛而自然光彩照人来写朝云天生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咏梅中能注意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来增强作品浪漫色彩。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西江月阅读答案(13)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阅读答案及赏析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三塔湖,在溧阳县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

1.结合全词,说说“又”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5分)

2.这首词描写“春色”手法多样,试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对时光流逝的叹惜;②对个人历经坎坷的感慨;③对湖边春色的怀恋;④再次来此的欣喜。(以上四点,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2.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春风杨柳: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抚摩我的面庞。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寓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②动静结合: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每点答对手法1分,举例赏析2分)

赏析:

这首词是张孝祥题在江苏溧阳县三塔湖三塔寺寒光亭柱上的。

上片写重访三塔湖,观赏优美的自然景象,怡然自乐。“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问讯”,寻访,这里可引申为“欣赏”。“东风”二句写荡舟湖上的感受,“吹”字和“拂”字极有情致写出词人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东风”似解人意,“杨柳”饱含深情,一切尽如人意。

下片由景及情,触景伤情,流露出对世事尘俗的厌恶,进一步抒写返归大自然的舒适和愉快。

湖光春色,确实美丽,只是作者少年的锐气,在历尽沧桑、饱经风霜之后,已经消磨殆尽。“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这两句,在经历了世俗的生活道路之后,对一切世事早已看惯,或者说对世事俗务、功名富贵都看得很淡薄了。张孝祥本来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政治才能的人,绝不同于南宋政权中那些庸庸碌碌的官员从他登上政治舞台起,就坚决站在主战派一边,积极支持收复中原的主张,反对“议和”。由于南宋政权腐败,朝廷昏庸,象张孝祥这样的.忠勇爱国志士,很自然地受到排挤和倾轧,所以他两次受到投降派的弹劾,无端地被贬谪。他历经奔波,屡受挫折,深谙世态的炎凉,就难免产生超脱尘世、返归自然的思想。“悠然”的意思蕴藉含蓄,这是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几经颠簸的人发出的低沉的慨叹,他对世事已经淡漠,只好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解脱,去追求舒畅闲适。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结尾二句,描写三塔湖寒光亭的景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天水相连辽阔深远,这是静的画面,飞翔的沙鸥又为这画面增添了活力,有动有静,更使“寒光亭下”的风景美不胜收,本词的意境也随之扩大,更具诗情画意。

张孝祥的某些词,以风格豪放著称,如他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水调歌头》(“雪洗虏尘静”),这首小令却以写景真切,景物描写与感情抒发结合巧妙见长,特别是此词信笔写来,不见着力雕饰的痕迹,初读只觉浅易平淡,细读又觉韵味无穷,可谓天然妙成。

西江月阅读答案(14)

张孝祥《西江月 黄陵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译词]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着一船秋天的景色航行,开阔的水面平铺开明澈湖光。

是洞庭水神挽留我观赏斜阳,平湖上有意召唤起粼粼细浪。

明天风向改换将更利于航行,今夜何妨就露宿在湖面之上?

且听水晶宫里演奏霓裳乐曲,明天我准定能登到岳阳楼上。

【试题】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

① D

②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题目解析]

题目中的“胸怀”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两处具体描写”指的就是具体形象,“略作分析”则要求分析出是哪处具体描写(形象)怎样展示出的某种胸怀(感情)。

[评分答案]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

[备考答案]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从容面对世事人生的旷达宽广的仁人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在诗人旷达的胸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风波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

又例如词的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着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这真是达人快语,广阔胸襟。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已经具备了宽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

【作者介绍】

张孝祥 (约1132一1169)南宋著名词人。唐张籍后裔,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今和县乌江镇人,后移居芜湖。绍兴进士,因廷试第一(即状元),居秦桧孙秦埙之上,桧指其父张祁谋反,被投入狱。桧死,为秘书省正宇,历官中书舍人、广南西路安抚使、荆湖北路安抚使,进显谟阁致仕。他诗、词、书法俱佳,尤以词著称。词风接近苏轼,为豪放派词人;内容多要求国家统一,反对苟且偷安,长调《六州歌头》尤为感人。有《于湖集》、《于湖词》。

【赏析】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任职。很短时间就另有所任,准备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它的来历是一段美丽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死于苍梧,葬在江南的九疑山。《水经注湘水》等又先后将故事发展成为娥皇、女英,因为追星舜帝,溺于湘水之中,这样就给原来的传说加深了爱情与悲剧的色彩。后世人们更将湘竹上面的斑斑点点,想象成为二妃远望苍梧,临江恸哭的泪痕。古代当地人民由于同情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不幸遭遇,给她们修了这座祠庙。但这首词与凄美的爱情无关,只是表达一种随与而安的人生哲学。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停船在江上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浪未起时的景色。“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作者环顾四周,山色浓郁苍劲,万物生机勃勃,红黄艳丽,硕果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美丽的秋景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平铺十里之外,真令人心旷神怡,人如在画中。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时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按照当时作者已经耽搁了几日的情形来看,当时的风浪应该很大。这时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风波骤起,真可谓“五岭逶迤腾细浪”,真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虽然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但对今天的“露宿”表现出依然的乐观。“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是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实在是奇妙。龙宫既然奏起了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船可以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让人想起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豪迈胸怀和苏轼《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心态。

西江月阅读答案(15)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古诗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古诗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各2分)

(2)(4分)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1分)

记叙文阅读内容概括的方法

1、找中心句法(适合文章/段落内容概括)

2、抓关键词法(适合段落内容概括)

3、按六要素法(适合文章/段落内容概括)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格式: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何事,有何结果。

4、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5、并段意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6、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7、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8、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说明文阅读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微语】像一条柔韧的绳子,情这个字,不知勒痛多少人的心肉。

温馨提示:本文【西江月阅读答案(优选15篇)】由作者学习方法汇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 人教版自然之道说课稿
上一篇 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1. 1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37例(全国疫情最新报
  2. 2 向上级请求批准的请示范文(关于请求同意的
  3. 3 2022国考今起报名(明年国考今起报名时间公
  4. 4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13例(全国疫情新增最
  5. 5 带福字的吉祥语六个字(关于福禄寿喜财的成
  6. 6 有关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7. 7 入则孝全文带拼音加翻译(弟子规入则孝篇原
  8. 8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硬笔书法
  9. 9 关于愁的诗句有哪些(表达愁的诗句大全)
  10. 10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阴符经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