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汇编16篇)

711 篇文章
2024-08-13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在座的数学老师都很清楚,“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们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就更为困难。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因为乘法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而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就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参与学习。基于这一点,本节课我准备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同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中,大家都能体会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所以,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说课内容。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二、评价任务

三、学习流程

四、板书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习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二、说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说学习流程: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总结全课,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

加法:5个3,3+3+3+3+3=15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2+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基础。教材首先为学生安排了他们熟悉的反映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显示出生活中有许多那样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蕴涵了相同加数的因数。教材例1的情境图是排列有序的树苗,问题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同一情境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乘法概念的导入。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在结果上的一致实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接。

2乘法算式中乘号的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

乘法概念的导入。

三、说教法、学法。

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总结法、模仿法来学习。

教具准备: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休课件一套

四、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4、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所以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巩固练习,巩固练习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育和心理学巨匠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理解乘法过程中,其数学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教科书应该提供合乎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和丰富的学习情境。

因此一上课我就引入教材第一页上的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抽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只要学生能将自己看到的讲出来(如有小朋友在玩滚铁环、接力赛跑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图中三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上去,并让他们采用有利于引出乘法的方法来数数。如:图中上面小男孩说:“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有多少扇窗户”的问题,引导学生一层一层的数,即有1个9,2个9,3个9。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数教学楼左右两边树的棵树、荡秋千的人数、赛跑的人数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验数数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不必强求一致。无论学生是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来解决问题,还是用连加计算来解决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列出连加算式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乘机说明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出例1的教学。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出示教材第2页例1植树的情境图(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你们怎么来解决图画中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采用数数的方法算出共植了多少棵树。数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如一棵一棵地数,两棵两棵地数,一行一行地数,一列一列地数等,不管学生怎么数,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如学生没有出现1个8,2个8,3个8……,1个4,2个4,3个4……,这两种数法,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

接着提出如何算的要求,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算法用算式表达出来(可能会有如下情况)

并板书:

8+8+8+8=32(棵)

4+4+4+4+4+4+4+4=32(棵)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都是连加法,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结果相同等等。

然问向学生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启发学生说出: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老师引导:“像这样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在书写上十分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在这里,教科书采取了让学生进行接受学习的方式,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板书。

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时候,老师问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用乘法怎么样表示呢?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教乘法算式的写法:4个8相加可以在4和8之间写一个乘号,8个4相加,可以在8和4之间写一个乘号,在这里,我把书本上安排的做了一个下调整,把4×8=32(棵)写在了前面,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板书:

4×8=32(棵)

8×4=32(棵)

告诉学生:“×”叫做“乘号”,并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字母里的x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加深学生对乘号的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从书写形式上看,乘法比连加更简便,同时乘法也是实际生活数学应用必须的。

下面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对照乘法算式教读:

4×8=32,读作4乘8等于32

8×4=32,读作8乘4等于32

4、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我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4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让学生填空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并且能读出来。最后,老师把教材第一页的校园图画展示出来,作为第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能用乘法计算,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数学回归于生活。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练习之后,老师提问:孩子们,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那么完整,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部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约7分钟)

第二层: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约15分钟)

第三层: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约8分钟)

第四层:课末总结,梳理乘法(约10分钟)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欢的动物园一角。“你们喜欢小动物么?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有兔子、和鸡,兔子有几只,怎样计算?鸡有多少只呢?……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用筷子,一双筷子有两根,五双筷子就是2+2+2+2+2=10,这是提出:如果我们班同学都拿一双筷子,有多少根?又该如何解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观察电脑图得出……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4个2相加可以写出来,那8个2相加、12个2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个2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4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还可以表示2×4,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动物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习。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动手操作,配合练习。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习,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3: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这一节课,我从四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3、合理练习,强化新知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

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因此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呈现教科书第44页的游乐场情景挂图,目的是想通过这张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观察图中每种游乐活动的人数,并算出小火车、过山车、观览车上各有多少人?学生看见这张图后兴致很高一下子就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任务,回答出:小火车有3+3+3+3=12人,过山车上有2+2+2+2+2+2=12人,观览车上有4+4+4+4+4=20人。(教师同时板书)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根据这个宗旨我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分小组摆图形游戏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喜欢什么就摆什么,如小松树,小伞、三角形、五角星,小房子等。

2、小组交流:

(1)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你摆了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2)讨论后,老师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图形展示出来,要求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然后叫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进行观察后,得出结论他们的加数都相同。图形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观察以上三个加法算式的特点。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认识乘法

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1)首先我讲解“乘法的.含义”,出示一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由于有了刚才观察的结果做铺垫,学生很快说出这个加法算式的加数相同。

通过观看加法算式演变成乘法算式的过程,教师稍加指导,使学生知道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还有加一种表示方式,从而引出“乘法”并把“乘法”板书在黑板上,同时指出5×4表示4个5,读作:5乘4。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加法算式中只有5,为什么到乘法中却多了一个4,并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遍演变过程,学生立刻得出结论,乘法算式中的5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这里的4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接着演示另外两个例子来巩固学生得出的结论,经过这样一番演示,本课的难点就轻而易举地被攻破了。

(2)刚才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算式表示,还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通过这样的过渡,以3+3+3+3+3+3=18为例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我先让学生说一说3×6的含义(学生回答:表示6个3),那6个3连加的和等于多少(18)。既然3×6是由加法算式3+3+3+3+3+3改写成的,那么3×6应该等于多少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18,接着教师立刻教学生这个算式读作:3乘6等于18。同时告诉学生这个算式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把前后两个数互换,写作6×3=18,读作6乘3等于18。并通过动画演示认识乘法算式中第一个数叫做因数,中间的符号叫做乘号,第二个数也叫因数,以及最后的结果叫做积。利用这个动画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很快地就掌握了乘法的读写。

4、改写算式,巩固新知

A:首先我叫学生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B:接着我板书几个练习,让学生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马上发现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更简便,并告诉学生以后遇到这类题目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四:运用新知,巩固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发现图上每一群跳绳的人数是一样的。

2、要求学生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列出乘法算式。(图上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中去。通过这个练习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五: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能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说课内容。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二、评价任务 三、学习流程 四、板书设计 。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习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习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二、说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说学习流程: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总结全课,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加法: 5个33+3+3+3+3=15

4个6 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 7=14读作:2乘7等于14

7× 2=14读作:7乘2等于14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分重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3、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这一节课,我从四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3、合理练习,强化新知。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因此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呈现教科书第44页的游乐场情景挂图,目的是想通过这张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观察图中每种游乐活动的人数,并算出小火车、过山车、观览车上各有多少人?学生看见这张图后兴致很高一下子就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任务,回答出:小火车有3+3+3+3=12人,过山车上有2+2+2+2+2+2=12人,观览车上有4+4+4+4+4=20人。(教师同时板书)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根据这个宗旨我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分小组摆图形游戏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喜欢什么就摆什么,如小松树,小伞、三角形、五角星,小房子等。

2、小组交流:

(1)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你摆了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2)讨论后,老师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图形展示出来,要求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然后叫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进行观察后,得出结论他们的加数都相同。图形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观察以上三个加法算式的特点。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认识乘法

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1)首先我讲解“乘法的含义”,出示一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由于有了刚才观察的结果做铺垫,学生很快说出这个加法算式的加数相同。

通过观看加法算式演变成乘法算式的过程,教师稍加指导,使学生知道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还有加一种表示方式,从而引出“乘法”并把“乘法”板书在黑板上,同时指出5×4表示4个5,读作:5乘4。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加法算式中只有5,为什么到乘法中却多了一个4,并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遍演变过程,学生立刻得出结论,乘法算式中的5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这里的4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接着演示另外两个例子来巩固学生得出的结论,经过这样一番演示,本课的难点就轻而易举地被攻破了。

(2)刚才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算式表示,还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通过这样的过渡,以3+3+3+3+3+3=18为例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我先让学生说一说3×6的含义(学生回答:表示6个3),那6个3连加的和等于多少(18)。既然3×6是由加法算式3+3+3+3+3+3改写成的,那么3×6应该等于多少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18,接着教师立刻教学生这个算式读作:3乘6等于18。同时告诉学生这个算式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把前后两个数互换,写作6×3=18,读作6乘3等于18。并通过动画演示认识乘法算式中第一个数叫做因数,中间的符号叫做乘号,第二个数也叫因数,以及最后的结果叫做积。利用这个动画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很快地就掌握了乘法的读写。

4、改写算式,巩固新知

A:首先我叫学生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B:接着我板书几个练习,让学生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马上发现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更简便,并告诉学生以后遇到这类题目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四:运用新知,巩固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发现图上每一群跳绳的人数是一样的。

2、要求学生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列出乘法算式。(图上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中去。通过这个练习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五: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能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9)

一、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以往的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则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的作品。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在进行乘法的教学时要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

3.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属于基础课,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本节课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因此,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学情

乘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拼摆活动,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 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用最简洁的方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到大家都喜爱的奥特曼家里去做客,途经图图商店被拦住帮忙摆设篮球,奥特曼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使学生产生想帮助奥特曼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动手摆一摆。我把‘到奥特曼家做客’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采用提问引导探究式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操作实践,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3、音乐辅助法

轻音乐能缓解人的压力,心情愉悦。因此,在课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就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学法

梁启超曾说:“教师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对比认识法

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

2、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通过对多个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局限,经过他们自己独立探索所得的结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师大胆放手,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共进”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奥特曼邀请勇于探索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奥特曼领着大家朝前走,来到图图商店门口被拦住了。图图请奥特曼帮忙把6个足球放进几个柜台里,奥特曼为难了:该怎么放呢?]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分组合作,用6个小圆片代表6个足球,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又能达到“共进”的目的。

(2)根据学生汇报合作情况媒体出示算式:1+5=6,2+4=6,3+3=6,1+2+3=6,2+2+2=6,1+1+1+1+1+1=6……再让学生根据加数特点分类 ,思考为什么分成这样两组?从而引出“加数相同”这一概念[板书:加数都相同]再让学生说说相同的加数都是哪些。[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下铺垫。]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激发创造,认识乘法[ 媒体出示:奥特曼计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只手5个指头,奥特曼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5,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板书课题:乘法和正确的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2)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们把这一环节设计为来到了奥特曼的家,奥特曼拿出食物招待大家与前面相照应。学生通过观察食物的包装说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里设计的是一个变式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47页到48页的内容。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1、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等进行教学。

四、学法选用: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观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用3分钟,直接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那么第三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看看游乐园都有哪些项目?然后用观察 —— 提问题——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5个3相加、4个6和7个2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乘法和我们的加法算式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告诉学生×叫乘 号,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7个2相加,相同加数是2,在乘号的前面写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在乘号的后面写7,7个2想加得14,然后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7个2相加等于14,所以2×7=14,也可以写成乘法算7×2=14。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3+3+3+3+3=15和6+6+6+6=24让学改写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接下来出示旋转木马图,解决“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观察并列算式:3+3+3+2=1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你们为什么不写成乘法呢?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关看谁读得最响亮,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练习,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后面三关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四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七、“诱思探究教学论”在本节中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我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图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获得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又感受到数学的妙趣、知识的价值。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1)

数学公开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的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说课内容。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二、评价任务 三、学习流程 四、板书设计 。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习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习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二、说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说学习流程: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总结全课,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加法: 5个33+3+3+3+3=15

4个6 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 7=14读作:2乘7等于14

7× 2=14读作:7乘2等于14

乘号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2)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

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知道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

建立一个新概念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法学法:

乘法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了突出这个重点,突出这个难点,我采用分散知识点,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的方法进行教学,运用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21教育网

根据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这个特点,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具体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在游戏中复习用加法求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复习“少一点枯燥,多些乐趣。

二、引导探究,形成概念。

首先,通过“摆一摆”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发现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这个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利用1分钟写出一个长长的相同加数的算式,当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长算式充满成就感时,“老师说出能在1秒钟内把这种长长的算式写出来”,这种说法充分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我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将“加号”一歪变成了“乘号”,将相同的.加数合并成一个变成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将相同加数的个数变成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在变化中完成了加法到乘法的过渡,并清楚地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到乘法的简便。这样教学重点得以体现,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三、巩固练习

我设计了一些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去练习,及时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应用、全课总结。

以游戏结束,前后呼应,在游戏中发现能用今天学的乘法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很多地方。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3)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1、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2、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4)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1、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2、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数学网愿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教案说课稿等资源]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5)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小学教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重点: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学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新课前可设计如下准备题:

(1)出示:5+4+5,5+5+5(2)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

2.教学新课

(1)摆红花.新课一开始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在投影片上摆红花卡片,指名回答老师是怎样摆的?(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再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桌上摆3个2朵,最后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朵红花?(板书:2+2+2=6)看算式教师问:

①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②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板书2×3=6)

③认识"×"号后,师问:乘号前表示连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乘号后表示什么数?提问后教师领读2乘以3,它表示3个2相加得6,叫学生自己再读两次.

(2)摆正方形.教师在投影仪上摆,学生在桌上摆.3个摆一排,共摆4排.核对正误后,师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板书4个3)一共摆了多少个?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板书:3+3+3+3=12)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

怎样书写?说明理由.讨论后回答.(板书3×4=12).

(3)出示摆好的圆片.教师直接出示在投影仪上摆好的圆片.然后提问学生:每份摆了几个圆片?摆了几份?一共摆了几个几?(板书4×5)5个4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列式?(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后,板书4×5=20)(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2+2=62×3=63+3+3+3=123×4=124+4+4+4+4=204×5=20

①横向比较:比较2+2+2和2×3,说一说2×3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3+3+3+3和3×4,说一说3×4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4+4+4+4+4和4×5说一说4×5表示什么?

②纵向比较:比较2×3、3×4和4×5,说一说乘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乘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③综合比较:这三个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写成乘法算式?

(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板书: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④乘、加比较:乘法与加法相比,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乘法不仅读、写比加法方便,计算也比较简便)(板书: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6)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说课,标签: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

【微语】不要轻易做出承诺。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尽可能做到。

温馨提示:本文【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汇编16篇)】由作者学习这件小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 湖心亭看雪阅读及答案
上一篇 教育哲理小故事(优质1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1. 1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37例(全国疫情最新报
  2. 2 向上级请求批准的请示范文(关于请求同意的
  3. 3 2022国考今起报名(明年国考今起报名时间公
  4. 4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13例(全国疫情新增最
  5. 5 带福字的吉祥语六个字(关于福禄寿喜财的成
  6. 6 有关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7. 7 入则孝全文带拼音加翻译(弟子规入则孝篇原
  8. 8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硬笔书法
  9. 9 关于愁的诗句有哪些(表达愁的诗句大全)
  10. 10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阴符经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