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说课稿(汇编7篇)

711 篇文章
2024-08-13

归园田居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特点,我作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能力目标:学习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我所任教的班是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是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立即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找到一个古代诗人,引出诗人陶渊明。

步骤二讲评尝试练习,进一步认识陶渊明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演练,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步骤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再经过师生共同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我教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条分缕析地理解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字你可以看出文章分哪四部分呢?即文章回答了四个问题: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同学们围绕这四个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步:揣摩艺术手法,感悟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学生能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而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朗读“归向何处”一层,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第三步:总结全文特点,探究讨论归隐

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这些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看出,老师一边展示板书一边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真”,突出陶渊明直率朴素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需要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步骤五布置巩固练习

1、阅读迁移

2、背诵课文

归园田居说课稿(2)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单元。陶渊明的诗作内容比较简单,选入中学课本的这几篇都是讲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选择。加上初中已经学过《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学生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熟知度。必修二诗歌单元选编这篇《归园田居》,后面必修五还有陶渊明的一篇骈文《归去来兮辞》,我希望高中可以给学生不同的视角,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有逐渐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拘囿于我们给陶渊明贴的标签。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上还有所欠缺。虽然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高中再读陶渊明希望给他们更深层的认识和引导。同时,高一孩子思维很活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表达效果可能会不够规范,需要慢慢贯彻。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针对这些,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探知陶渊明其人其文。

过程与方法: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陶渊明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学习作者诗意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来体会其文其人。在讨论时,通过合作探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说学法

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想象力在语文学习中尤其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作品《我向往的生活》,初步引导: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你披荆斩棘历经高考,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样的?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同,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选择。

(二)以文本为基础探究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细品陶渊明其文其人,感受陶渊明的人性光辉。

(三)探究讨论: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是赞成还是反对?

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难免有些许污浊之气和阴暗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学习陶渊明并不是学他的归隐田园而是那种纯净的坚守,最后得出结论:积极抗争,固为上策;随波逐流,才是下策;洁身自好,不失良策。

最后展示以积极进取为生活态度的《我向往的生活》,做到首尾照应,进一步渗透。综合整节课内容,并联系实际,确定本节课的题目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八、说作业设计:

写作文片段《我向往的生活》。

九、说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习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激趣导入

人的一生有许多次取舍,这些取舍是否满意不取决于他人的议论,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当一个农民,在许多朝代都会被人耻笑。但东晋的陶渊明却辞官不做,宁可归隐农村,做一个农民,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了解他的思想初衷。(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

(三)诵读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点评:五言诗歌断句上有别于四言及杂言之处:二二一拍,二一二拍。

2、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齐读背诵。

(四)合作探究

围绕“归”字,回答四个问题: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注重圈点和朗读。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归来?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拓展延伸: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六)堂上总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七、说作业:

根据本文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散文,600字以上。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归园田居说课稿(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语文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陶渊明由彭泽令弃官归隐后第二年的作品,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生动地抒写了诗人归田后的生活和感受,可以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而且初中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粗略了解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在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景情关系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另外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学习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也需要深入挖掘。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激发联想与想象,再现丰富的.诗歌画面。

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借助讨论,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园”的深层意蕴。

3、汲取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讨论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三、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有些学生文学素养相对来说比较好。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来一步步地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本节课从时代背景开始,并简要说明陶渊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引起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和关注。

【步骤二】诵读诗歌。由全体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之后由老师纠正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错误,然后老师范读。教师的参与,会让课堂更生动、更真实。之后全体再齐读,以加深同学们对诗歌的印象。

【步骤三】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点拨法,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来理解诗歌内容。这个环节总的方法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最后,老师作相关的补充。这样的师生互动能让课堂更活跃,最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设定了以下几个问题和任务:

1、全诗的题眼是什么呢?(师范读,学生思考)“归”换成“去”“来”可以吗?文本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归”?

2、本诗意象可以分为两组,刚才一组已经在上个问题中找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出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划出来另一组意象。

3、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而诗歌又是很有张力的一种文体,所谓张力就是能够用有限的词汇句子,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想,留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的空白空间。所以,我们要想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美丽和妙处,就要善于放飞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

方法指导:对诗句的联想和想像落实在语言上,大多是运用细腻的描写性语言或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现丰富画面。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来理解陶渊明诗歌的特点,被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洗尽铅华、真率隽永,没有斧凿痕迹,元好问评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整首诗景语其多,这是显情,剑走偏锋,没有一定的功底是不敢这么写诗的。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而陶潜用记叙的语言来写诗,他不抒情。就白描,就记叙,就说方宅、榆柳、桃李,什么样的榆柳什么样的桃李都不说,《诗经》里面还要这么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论是那“依依”还是“霏霏”,都是描写,那么陶潜洗尽了铅华,仅用诉说。

就是这样的表达,什么样的人可以素面朝天?“素面朝天”天是天子,是怎样见天子,素面去见天子,无需化妆,因为化妆的胭脂会污了她的花容,这是怎样的美?陶潜的诗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陶诗的特点,也就是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步骤四】知人论世。看陶渊明为官资料,结合诗歌内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思考:为何陶渊明在13年的时间里五入五出?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做大致的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之后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注解: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读“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论世”这一点也很重要。这种深层次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全面的去理解陶渊明这个人。也可以让我们诗歌教学有深度,让我们的诗歌呈现出它应有的全方位的美感。力求让学生通过一首诗去触摸一位诗人的灵魂。而且,在了解了陶渊明之后,大家就更能明白,为什么说陶渊明是中国的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当仕途失意时都去陶渊明那里去寻找人生的真谛。

【步骤五】讨论提升,如何诗意地栖居?

此题目的设置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这个疯狂追逐利益的时代,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清洁的精神品质的追求和他们痛苦的抉择,并且引导大家在能够在世俗的生活中拥有自己的小确幸,能够有一方心灵的净土。

【步骤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进一步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说: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背诵经典诗歌作品,能有利于学生汲取文化之精粹、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品性、提升个人修养和气质。所以学生是有必要背诵优秀诗文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详细列出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朱自清在《论诗学门径》中提到“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诗歌语言凝练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也非具有规律,背诵不算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学生多背诵诗歌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气质和涵养。

总有段文字,能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种声音,能融化舞动的灵魂。遇见文字,遇见声音,遇见生命中的一切美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归园田居说课稿(5)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属于必读课。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当是本诗的学习目标之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器具:多媒体投影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3、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5、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6、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7、朗读并背诵。

归园田居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特点,我作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能力目标:学习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我所任教的班是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是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立即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找到一个古代诗人,引出诗人陶渊明。

步骤二讲评尝试练习,进一步认识陶渊明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演练,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步骤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再经过师生共同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我教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条分缕析地理解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字你可以看出文章分哪四部分呢?即文章回答了四个问题: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同学们围绕这四个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步:揣摩艺术手法,感悟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学生能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而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朗读“归向何处”一层,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第三步:总结全文特点,探究讨论归隐

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这些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看出,老师一边展示板书一边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真”,突出陶渊明直率朴素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需要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步骤五布置巩固练习

1、阅读迁移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结合题目《归园田居》将板书设计成圆形,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真情直率的情操,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归隐思想,突破圆的束缚。

归园田居说课稿(7)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语文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陶渊明由彭泽令弃官归隐后第二年的作品,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生动地抒写了诗人归田后的生活和感受,可以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而且初中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粗略了解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在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景情关系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另外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学习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也需要深入挖掘。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激发联想与想象,再现丰富的诗歌画面。

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借助讨论,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园”的深层意蕴。

3、汲取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讨论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三、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有些学生文学素养相对来说比较好。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来一步步地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本节课从时代背景开始,并简要说明陶渊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引起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和关注。

步骤二诵读诗歌。由全体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之后由老师纠正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错误,然后老师范读。教师的参与,会让课堂更生动、更真实。之后全体再齐读,以加深同学们对诗歌的印象。

步骤三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点拨法,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来理解诗歌内容。这个环节总的方法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最后,老师作相关的补充。这样的师生互动能让课堂更活跃,最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设定了以下几个问题和任务:

1、全诗的题眼是什么呢?(师范读,学生思考)“归” 换成“去”“来”可以吗?文本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归”?

2、本诗意象可以分为两组,刚才一组已经在上个问题中找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出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划出来另一组意象。

3、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而诗歌又是很有张力的一种文体,所谓张力就是能够用有限的词汇句子,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想,留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的空白空间。所以,我们要想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美丽和妙处,就要善于放飞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

方法指导:对诗句的联想和想像落实在语言上,大多是运用细腻的描写性语言或采用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现丰富画面。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来理解陶渊明诗歌的特点,被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洗尽铅华、真率隽永,没有斧凿痕迹,元好问评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整首诗景语其多,这是显情,剑走偏锋,没有一定的功底是不敢这么写诗的。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而陶潜用记叙的语言来写诗,他不抒情。就白描,就记叙,就说方宅、榆柳、桃李,什么样的榆柳什么样的桃李都不说,《诗经》里面还要这么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论是那“依依”还是“霏霏”,都是描写,那么陶潜洗尽了铅华,仅用诉说。就是这样的表达,什么样的人可以素面朝天?“素面朝天”天是天子,是怎样见天子,素面去见天子,无需化妆,因为化妆的胭脂会污了她的花容,这是怎样的美?陶潜的诗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陶诗的特点,也就是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步骤四知人论世。看陶渊明为官资料,结合诗歌内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思考:为何陶渊明在13年的时间里五入五出?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做大致的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之后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注解: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读“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论世”这一点也很重要。这种深层次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全面的去理解陶渊明这个人。也可以让我们诗歌教学有深度,让我们的诗歌呈现出它应有的全方位的美感。力求让学生通过一首诗去触摸一位诗人的灵魂。而且,在了解了陶渊明之后,大家就更能明白,为什么说陶渊明是中国的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当仕途失意时都去陶渊明那里去寻找人生的真谛。

步骤五讨论提升,如何诗意地栖居

此题目的设置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这个疯狂追逐利益的时代,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清洁的精神品质的追求和他们痛苦的抉择,并且引导大家在能够在世俗的生活中拥有自己的小确幸,能够有一方心灵的净土。

步骤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进一步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说:古人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背诵经典诗歌作品,能有利于学生汲取文化之精粹、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品性、提升个人修养和气质。所以学生是有必要背诵优秀诗文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详细列出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朱自清在《论诗学门径》中提到“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 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诗歌语言凝练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也非具有规律,背诵不算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学生多背诵诗歌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气质和涵养。

总有段文字,能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种声音,能融化舞动的灵魂。遇见文字,遇见声音,遇见生命中的一切美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微语】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温馨提示:本文【归园田居说课稿(汇编7篇)】由作者学习这件小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上一篇 人民币的计算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1. 1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37例(全国疫情最新报
  2. 2 向上级请求批准的请示范文(关于请求同意的
  3. 3 2022国考今起报名(明年国考今起报名时间公
  4. 4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13例(全国疫情新增最
  5. 5 带福字的吉祥语六个字(关于福禄寿喜财的成
  6. 6 有关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7. 7 入则孝全文带拼音加翻译(弟子规入则孝篇原
  8. 8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硬笔书法
  9. 9 关于愁的诗句有哪些(表达愁的诗句大全)
  10. 10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阴符经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