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五花山秋天美丽的景色。
2、抓住重点词,渗透朗读方法,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明白适当运用比喻、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家谈了自己印象中的山,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座特别的山。
出示:我家住在大山里。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的吗?
1、读后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作者想告诉我们他想写什么吗?找关键词。
2、积累有关颜色的词语。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想知道作者从这座山上看到了什么颜色吗?自己打开137页读读课文,划一划作者写了山的哪些颜色。
2、整体感知。
出示:春天的山是( )。
夏天的山是( )。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 ),有( ),有( ),有( ),有( )。
因为拥有这么多的颜色所以此山取名为——揭题,读题,释题。
三、教学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师: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写作顺序先走进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出示:2、3小节
1、指名读
2、比较春天、夏天的五花山颜色的不同。
3、抓关键词“冒、涂、染”指导朗读
四、教学秋天的五花山
过渡:五花山上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要数秋天了。
(一)自由读
(二)出示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
你能说说什么树林会变成这些颜色吗?
预设一
出示: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与原句比较:
这句话和老师写的哪里不样?(划线)
启发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组
2、渗透“联想”写法
师:我们看到了金黄色,就想到了和他有关或想象的事物——这就叫联想,用上联想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句子变得更美。读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
4、朗读指导
读好关键词(根据学生读的标出停顿和重音),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预设二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还有吗?
1、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2、朗读展示
预设三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1、师: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东西的颜色是杏黄色?
2、师:看到杏黄色,就想到了——(丰收)作者用到了联想
3、引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丰收的喜悦)
(三)运用朗读方法
总结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
(四)交流
(五)秋的整体感受
1、指名读
2、配合读
五、拓展(机动)
作者原来是想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五花山的,请你们试着来写一写冬天的五花山。
板书:
五 春 黄绿
夏 深绿
花
秋 五颜六色
山 冬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领会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领会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请教“字典老师”或周边的人。
2、边读边质疑解疑,如果有的问题通过读课文还是解决不了,就带到课堂上和大家一同讨论解决。
课前活动:配乐背诵《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回顾秋天的美好与课文的语言美。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一篇写景的文章——《五花山》。
2、齐读课题。
3、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的心中都有那些疑问呢?这些疑
问你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了吗?
4、读了课文,你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5、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把家乡大山的美表现出来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哦!)
(3)三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你能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吗?)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学生按学习提示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通过填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描写了“我“的家乡在里,一年当中,山的是不同的。
2、交流: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把家乡大山的美表现出来的?
(1)表示“颜色“的词。
A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出: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翠绿
春天——淡绿夏天——深绿秋天——五颜六色
B朗读体会“春天“与”夏天“大山颜色的区别。
(2)排比。
A读句子发现句式特点: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B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写句子。
(3)比喻、拟人。
A比较上句与课文原句有什么区别。
B指导朗读原文。
C给自己写的片段加上比喻或拟人的句子,再读一读,是不是生动了,具体了。
(4)体会“松柏“的不畏严寒。(歌颂”松柏的诗句)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一个好听名字,叫——(五花山)。
师:同学们,此时,你心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深感庆幸,因为我们都是大山的孩子。课外,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你会发现,一座座“五花山”就在我们的身边。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五花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五花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五花山秋天美丽的景色。
2、抓住重点词,渗透朗读方法,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明白适当运用比喻、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家谈了自己印象中的山,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座特别的山。
出示:我家住在大山里。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的吗?
1、读后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作者想告诉我们他想写什么吗?找关键词。
2、积累有关颜色的词语。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想知道作者从这座山上看到了什么颜色吗?自己打开137页读读课文,划一划作者写了山的哪些颜色。
2、整体感知。
出示:春天的山是()。
夏天的山是()。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有(),有(),有(),有()。
因为拥有这么多的颜色所以此山取名为——揭题,读题,释题。
三、教学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师: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写作顺序先走进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出示:2、3小节
1、指名读
2、比较春天、夏天的五花山颜色的不同。
3、抓关键词“冒、涂、染”指导朗读
四、教学秋天的五花山
过渡:五花山上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要数秋天了。
(一)自由读
(二)出示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
你能说说什么树林会变成这些颜色吗?
预设一
出示: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与原句比较:
这句话和老师写的哪里不样?(划线)
启发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组
2、渗透“联想”写法
师:我们看到了金黄色,就想到了和他有关或想象的`事物——这就叫联想,用上联想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句子变得更美。读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
3、朗读指导
读好关键词(根据学生读的标出停顿和重音),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预设二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还有吗?
1、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2、朗读展示
预设三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1、师: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东西的颜色是杏黄色?
2、师:看到杏黄色,就想到了——(丰收)作者用到了联想。
3、引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丰收的喜悦)。
(三)运用朗读方法
总结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
(四)交流
(五)秋的整体感受
1、指名读
2、配合读
五、拓展
作者原来是想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五花山的,请你们试着来写一写冬天的五花山。
【微语】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垫脚石,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攀登高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