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分析
课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
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
让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把这三点放在一个“课标”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分布。
本“课标”没有要求学生记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特别强调“分析”,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人口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再使用学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
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习题时要注意这点。
二、教材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教材安排在必修2的第一章第一节,对其他章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并将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内容.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课标要求部分教材没有相应的单独章节内容,都分散揉到第一第二章中,需要去分析挖掘教材.
三、学情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经学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
人口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也是普遍被关注的问题.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虽然在初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因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较大,且还不能形成知识结构,需合作学习,并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 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类型并能理解其转变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3、? 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4、? 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方法与绘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制图表,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
3、结合调查分析,利用乡土地理进一步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3、关注家乡的人口问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1、? 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六、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八、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九、课时安排2课时
十、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备注 导入 播放视频:世界人口的增长
给出问题:材料中说明了世界人口的什么特点? 带者问题看视频
初步概括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视频内容丰富易激发学生兴趣,带者问题观看其目的性强,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特点 引导读图:
课文图“10万年来人口增长”结合地图册“世界人口增长折线图”,
1、两张图有何异同?
2、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哪个阶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3、图表示出第几次科技革命人口最迅猛增长?
4、对比农业革命前与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加快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独立读图思考,并阅读课文相关内容,以四大组为单位竞争回答或补充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掌握读图方法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与竞争意识
2、人口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特点
过渡:近100年来世界各地人口都在迅猛增长吗?
引导读图:图“1950-20XX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
1、图中哪3个大洲人口数量增长较多?
2、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大洲就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
3、为什么近50年来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以欧洲为例)
4、为什么近50年来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飞快?(以亚洲为例)
过渡: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不同,人口政策也有所差别,引导读图及阅读部分并思考:
5、表中有几个发展中国家?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然增长率。
6、假若把我国的人口政策与日本对调,将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读图思考并计算说明
合作探究:分2大组各讨论一种地区,组内以4人为单位。
讨论分析,组间交流,得出结论
归纳两大洲人口增长的共同影响因素
阅读并分析图表
合作探究,表达交流 培养读图分析与挖掘信息的能力,明确人口基数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分摊任务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并突显两大洲的可比性。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学会分析与归纳人口增长区域差异的原因,并能理解区域文化对人口的影
响
假设具极端性,易激发学生兴趣,能深刻理解不同地区人口问题,辨证地看待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3、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
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及其转变。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板书】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提问】请大家看世界60亿人口日(图),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也亲临现场?
【讲述】这个小孩的出生,意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人口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
【提问】请同学计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大概达到了多少?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新课教学】结合P3的活动,讲授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基数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学生自主计算问题的结果;让学生自主思考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人口基数的关系;
学生讨论从中得到的启发。
【小结】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图】根据图和图和P2读图思考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结合读图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的原因;
【讲述】10万年以来的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较少,人口增长缓慢;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数量增多;
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继续较快;
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增长。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继而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等,从而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导致人口增长数量变化。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对比100年以前的人口增长特点(在图中找到图的时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及其转变。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板书】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提问】请大家看世界60亿人口日(图),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也亲临现场?
【讲述】这个小孩的出生,意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人口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
【提问】请同学计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大概达到了多少?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新课教学】结合P3的活动,讲授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基数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学生自主计算问题的结果;让学生自主思考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人口基数的关系;
学生讨论从中得到的启发。
【小结】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图】根据图和图和P2读图思考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结合读图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的原因;
【讲述】10万年以来的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较少,人口增长缓慢;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数量增多;
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继续较快;
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增长。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继而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等,从而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导致人口增长数量变化。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对比100年以前的人口增长特点(在图中找到图的时段):
【微语】你的青春一定不会是潦草诗,你应该是自己的那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