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诗人通过对蒹葭、月光、寒霜山色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秋夜图,为友人的离别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言之有理即可)
(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寒夜送别自己的友人,此时寒霜满天,山色苍茫,想到友人此去,不知相见何年,不由得悲从中来,心中惆怅。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这两句的意思是: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本句借景抒情。通过“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等词语,写出了了一种秋天月夜之景的苍凉。为全诗奠定了离别感伤的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抓住能表现感情的句子去理解。“离梦杳如关塞长”离别之梦遥远的如同边塞那么长。把“离梦杳”比作“关塞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译文: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
友人与自己的千里之别,自是从今日开始了,我的梦杳而去,它能够跨过迢迢关障,追随你到遥远的关塞。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阅读训练: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4)如何用颔联写送别之事。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7)尾句“班马鸣”的作用?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 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14) 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9)“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10)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1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4)“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5)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湖口①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②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湖:指洞庭湖。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②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湖口”所见,先放眼湘江水岸,接着远眺云梦,最后注目孤舟离人,描绘出一幅莽苍阔大的湘江暮色图。
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诗人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出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有关星河高悬的`描写,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
C.尾联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表现了诗人自伤之意,念友之情。
D.从全诗看,作者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几种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
(2)这首诗的“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
(1)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错误,此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
(2)①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②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和对友人的不舍、担忧。③诗人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译文: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哪一种共同的情感?(2分)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所用表现手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思念故乡之情。
不相同: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赏析诗中作者所流露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可诗中的具体诗句分析得出。题干已将离别之情排除,从《峡口送友人》中来时万里同为客一句可知,诗人与友人都是远离故乡的游子;而从《送蜀客》中自缘身是忆归人一句可知,诗人在思念故乡。故可知两诗都流露出了思乡之情。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赏析。表达手法包括多方面内容,比如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事、议论)、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正反相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等),回答本题只需抓住一点赏析即可。比如,从写景方面,第一首写的是欲尽春的伤春之景,第二首写的是早春的清新之景。因此,前者是正面烘托,后者是以乐写哀。
「拓展」
司空曙[唐](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今河北省广平县)人,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大历年间进士,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性耿介,不干权要。家无担石,晏如也。尝因病中不给,遣其爱姬。韦辠节度剑南,辟致幕府。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卢纶,钱起,韩翃。
「赏析」
《峡口送友人》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此诗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作者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湖口①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②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湖:指洞庭湖。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②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湖口”所见,先放眼湘江水岸,接着远眺云梦,最后注目孤舟离人,描绘出一幅莽苍阔大的湘江暮色图。
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诗人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出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有关星河高悬的描写,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
C.尾联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表现了诗人自伤之意,念友之情。
D.从全诗看,作者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几种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
(2)这首诗的“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
(1)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错误,此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
(2)①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②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和对友人的不舍、担忧。③诗人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译文: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湖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
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
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4分)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解析:
1、意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原文】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问题】
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2分)
8.下列对本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一山,一水,一动,一静,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的送别场面。
B.颔联中,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形象生动写出了即将远行的朋友像随风旋转的蓬草,漂泊不定。
C.尾联中借萧萧马鸣,衬托出和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班马”是指载人远离的马。
D.本诗的作者与《山居秋暝》的作者是同一位诗人。
【参考答案】
7.(2分)对友人的关切和依依不舍。
8.(2分)D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简析第一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4分)
5.两首诗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1)时节:暮春。意象: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①同意;司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诗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②不同意;司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诗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4.这句是说,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1分)点明时间暮春,地点峡口;(1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或营造了低沉悲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戚伤感的心情;(1分)以哀景衬哀情(衬托或烘托),为下文抒情蓄势。(1分)
5.抒发了送别之情;(2份)思念故乡之情。(2分)
【解析】
(1)此题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雍诗身是忆归人,司诗同为客,点明作者的处境,联系古诗文中客居他乡多有思归之情,即不难概括出答案。
(3)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司诗借暮春时节,飞花飘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思归之情;雍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惜别的忧伤、思乡的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的喜悦。所借景物为清新的早春,为乐景。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1)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与《蜀道难》的首句写法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是哪几句?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诗的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的首句则是包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马头升起翻腾,似腾云驾雾。“起”“生”丽个动词用得极妙,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意对即可)
(3)①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栈道;②与“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繁盛芳茂的景象。(言之有理即可)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阅读训练】: (说明:以下阅读题为综合各处习题整理而成,囊括了本诗相关知识点,特此说明。)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4)如何用颔联写送别之事。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7)尾句“班马鸣”的作用?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 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14) 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9)“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10)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1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4)“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5)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李白《送友人》阅读训练附有答案
送友人(李白)
原文: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问题)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将什么比作孤蓬?为什么这样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班马萧萧长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句诗运用了__对偶__的修辞手法,交代了______诗人送别时的大场景______.
2.诗中将什么比作孤蓬?为什么这样比喻?
诗中将飘泊生涯比作孤蓬,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3.诗中写班马萧萧长鸣的作用是什么?
《诗经·小雅·车攻》中有"萧萧马鸣"之句,班,是离别的意思,班马就是离君之马.诗人和朋友在马上连连挥手告别,而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意,临别时忍不住同时仰天长啸,这不期而至的“萧萧马鸣”更加使得全诗笼罩在一种不失苍劲而又有几分悲凉的气氛中
峡口送友人阅读理解答案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案】暮春 飞花
【解析】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
(2)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 和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试题分析:峡口点明了地点,欲尽春表明了季节是春末。结合全诗可知,景物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根据后句的泪沾巾可知,是惆怅,悲凉之情。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惜别 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 乐观旷达
惜别1分,写依依不舍等也算对。感情2分,惆怅伤感答出一词即可,写成悲苦,愁苦等也算对;乐观旷达答出一词即可。
试题分析:根据诗歌中的天涯去住②泪沾巾及所描写的景物特征可知,诗人的情感的伤感的,因为朋友要离别。王勃的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表现了分手时的乐观与劝慰之情。
赏析:
《峡口送友人》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此诗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作者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贼平后送人北归 阅读答案附赏析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比较阅读答案附赏析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司空曙)
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案】暮春 飞花
【解析】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
(2)“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 和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试题分析:“峡口”点明了地点,“欲尽春”表明了季节是春末。结合全诗可知,景物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根据后句的“泪沾巾”可知,是惆怅,悲凉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
点评: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考虑诗句写了什么,与全诗内容有什么联系,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这样,对诗句的理解就透彻了。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惜别 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 乐观旷达
“惜别”1分,写“依依不舍”等也算对。“感情”2分,“惆怅伤感”答出一词即可,写成“悲苦”,“愁苦”等也算对;“乐观旷达”答出一词即可。
试题分析:根据诗歌中的“天涯去住②泪沾巾”及所描写的景物特征可知,诗人的情感的伤感的,因为朋友要离别。王勃的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表现了分手时的乐观与劝慰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赏析:
《峡口送友人》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此诗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作者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峡口送友人》与《送蜀客》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简析第一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4分)
5.两首诗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1)时节:暮春。意象: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①同意;司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诗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②不同意;司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诗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4.这句是说,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1分)点明时间——暮春,地点——峡口;(1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或营造了低沉悲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戚伤感的心情;(1分)以哀景衬哀情(衬托或烘托),为下文抒情蓄势。(1分)
5.抒发了送别之情;(2份)思念故乡之情。(2分)
【解析】
(1)此题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雍诗“身是忆归人”,司诗“同为客”,点明作者的处境,联系古诗文中客居他乡多有思归之情,即不难概括出答案。
(3)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司诗借暮春时节,飞花飘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思归之情;雍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惜别的忧伤、思乡的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的喜悦。所借景物为清新的早春,为乐景。
《送友人游河东》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友人游河东①
[唐]项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②睛见雁,槐驿③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
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8.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
9.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诗歌首联表现了诗巾人物离别时的伤感情绪。(2分)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1分)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2分)
9.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将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3分)遥想友人在北方旅舍巾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3分)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送别》《送友人》阅读题目及答案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送别
刘 致
和风闹燕莺,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梁苑②,花时别渭城。长亭,咫尺人孤零;愁听,阳关第四声。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①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元散曲名,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后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②梁苑:亦称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囿,为梁孝王接待宾客之地。
题目:
(1)两首诗歌中送别友人时分别是什么季节?请结合两首诗歌的`意象进行分析。
(2)两首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所选取的景物和写法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刘曲用“和风”“燕莺”“桃杏”三个意象点明送别时是春季;薛诗用“霜”“山色共苍苍”点明送别时是秋季。
(2)两首诗都选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刘曲选取了和风闹燕、丽日晴空、桃杏明艳等阳春美景,以乐景写哀情。薛诗写蒹葭染霜、明月照山、山色苍苍等凛然生寒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意对即可)
吴伟业《送友人出塞》阅读答案
送友人出塞①
吴伟业
鱼海②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劝君休望零支塞,木叶山头是故乡。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释
①友人因罪流放宁古塔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辞官归乡不久的诗人,在吴江垂虹亭置酒相送。
②鱼海:即"捕鱼儿海",远在塞北内蒙古之境。
③零支塞:友人出关必经边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译文
捕鱼海寂寞冷落万里都是白霜,西方开始吹响的时候能使人愁断了肠。劝告你走出去后不要回望零支塞,木叶山头就是你的故乡。
发配的人这一走道路有几千里地,长虹古亭的外面荒草连接远处的天际。不知道黑龙江边西风吹拂的雪花中,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
试题及阅读答案
(1)零支塞是友人出关必经的边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当友人离去途经此地时,诗人本该劝他“回望”故乡,却不合情理地劝他“休望”,为什么?
答:①背井离乡的人途中的回望,只会徒增几分乡关日远、一去难返的哀慨和绝望。诗人的劝慰,正是深切地把握了友人出塞时的凄绝心态。②反常的劝慰,使思乡之情流徙之苦倍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意思对即可)
(2)诗中友人尚未离去,但离后景象已在眼前。这是一种什么景象?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这是一种出塞途中的`凄凉景象:在草木萧条的鱼海畔,在寒冽的塞外霜天下,正蹒跚着一个孤独的身影。更从西风如泣中,渲染那流徙天涯的“断肠”之悲。主要运用虚拟笔法。
(3)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主要不同?请简析之。(4分)
答:①第一首诗运用想象手法,悬拟友人出塞途中的凄凉景象,表现友人肠断天涯之伤。(2分)②第二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在风雪肆虐的黑水与亭草渡船的江南的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流徙生涯的牵挂与担忧。(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第二首诗中“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两句发语惊人,请赏析其妙处。(3分)
(2)两首送别诗在构思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含泪作别,既不嘱咐,也不安慰,而问西风吹拂雪花的黑龙江边,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在“黑水”“江南”的惊心对照中,透露出诗人对远出塞外的友人的险恶莫测的流徙生涯,怀有十分深切的牵念和担忧。
(2)两首送别诗,其一从塞外“鱼海”苍凉虚境的悬拟,借反常的劝慰,写流人肠断天涯之伤;其二从江南长亭的相送实景点染,借“黑水”“江南”的对比和问语,写诗人送友远徙之悲。
关于峡口送友人的阅读答案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哪一种共同的情感?(2分)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所用表现手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思念故乡之情。
不相同: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赏析诗中作者所流露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可诗中的具体诗句分析得出。题干已将离别之情排除,从《峡口送友人》中来时万里同为客一句可知,诗人与友人都是远离故乡的游子;而从《送蜀客》中自缘身是忆归人一句可知,诗人在思念故乡。故可知两诗都流露出了思乡之情。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赏析。表达手法包括多方面内容,比如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事、议论)、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正反相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等),回答本题只需抓住一点赏析即可。比如,从写景方面,第一首写的是欲尽春的伤春之景,第二首写的是早春的'清新之景。因此,前者是正面烘托,后者是以乐写哀。
【拓展】
司空曙[唐](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今河北省广平县)人,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大历年间进士,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性耿介,不干权要。家无担石,晏如也。尝因病中不给,遣其爱姬。韦辠节度剑南,辟致幕府。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卢纶,钱起,韩翃。
【赏析】
《峡口送友人》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此诗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作者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微语】誓言其实只是蛊惑人心的毒药,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