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散文(精选6篇)

711 篇文章
2024-08-12

重阳节散文(1)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敬老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敬老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敬老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敬老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敬老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敬老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敬老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敬老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敬老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敬老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敬老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敬老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敬老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重阳节散文(2)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中国人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的老奶奶们在县村里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上丰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丽。“九”包蕴着长久,吉利,祝福老人们延年益寿,健康。“九”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重阳节它又可以称为茱萸节、菊花节,甚至“野餐节”。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是奶奶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孙子孙女的应该陪自己的爷爷奶奶出去到郊外

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笑着说:“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奶奶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奶奶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国庆节?”“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我搀着奶奶走了。我和奶奶一边谈,一边走,走得更远了。我们看着清澈池水,饱览壮丽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我陪着奶奶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准备给奶奶过老年节。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奶奶笑了,像年轻了五年。一家人嘴里甜甜蜜蜜,心里更加甜蜜。爽朗的笑声传遍了。

重阳节散文(3)

金风送爽,秋阳宜人。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它为何叫重阳节呢?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节人们要登高望远,所以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究竟因何而起?对此,人们历来说法不一。不过“桓景避难”之说比较普遍: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中有大灾,应该马上离家,让全家作绛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除。”桓景全照师父的话去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傍晚回家,却见鸡犬牛羊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初几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灾呈祥,历代相沿,逐成节日风俗。

古人的重阳登高既反映了人们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又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但现代却给它赋予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意义。秋高气爽,有人远足旅行,饱览风光,寄满腔热情于山水;有人参观菊花展会,抒节日愉悦之情于诗画;还有人去户外活动筋骨,调整心态,融健身、休闲于一体。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体现对老人高寿的庆贺,也是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从晋魏时期开始,我国就有将重阳糕和菊花献给老人的传统。现代社会的重阳节,各级老年协会都要给老人发放慰问金,并组织他们参加歌咏、舞蹈、书画等有益身心的庆贺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真正分享和谐社会带来的祥和与温暖。

重阳是最美的节日

(三闲)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思念。

在诗人王维的笔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场景,已定格成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浓愁绪。即使真的分离,那份殷殷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还是可以隔着遥远的距离传到亲人的身边。

重阳节,这份思念,如花般绽放,美艳动人。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景致。

农历九月还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叫“菊月”。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金灿灿的菊花绽芬吐翠,傲霜怒放,彰显出生命的坚贞与高洁。她那昂首的`姿态,使风霜不再肆虐,让大地变得分外迷人。

重阳节,这份景致,如菊般傲霜,美好可人。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孝心。

这一天,游子把大包小包的情感从旅途的行囊中掏出,与父母一同分享,酒杯里溢出的醇香,早已弥漫在老屋外不甘寂寞的桂花树上。秋阳中,父母爽朗的笑声,已摆在院落的中央,幻化成最美好的食品,映照出他们菊花般璀璨的舒心。

重阳节,这份孝心,如小溪般流淌,叮咚回响。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诗酒情怀。

这一刻,菊花酒摆放在桌前,咏菊诗回响在耳畔。那是“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的无奈;那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等待;那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那是“抱病起登江上台”的忧思……那些温暖的、豪迈的、多情的诗句尽在耳边,将人们一颗颗柔软的心濡染得莹润浑厚。那象征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将人们灿烂的脸庞映照得如花般动人。

重阳节散文(4)

抒情散文 又是一年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宁静的傍晚,我独自一人站在林荫道旁的一棵树下,阳光斜斜地织下来,细碎地穿过零落的树叶,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驳驳的闪亮。而我却丝毫不能从那光芒中获得温暖,反觉得有一种从骨髓中散出的'凄冷。看那枯黄的树叶光华不再,即便在这尚暖的风中也要冻的瑟瑟发抖,坚持不住就要飘落下来,像蝴蝶绝美的舞蹈,而后归于寂寞。裹衣离开,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些被抛弃和遗忘的败叶,远隔亲人好友,在这遥远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气,咀嚼思念的苦果。窗外,一阵秋风吹来,我再一次抬头看那些纷飞在空中的枯叶,忽然觉得它们很像自然的信笺,而关爱是一枚世界通行的邮票,枯叶用尽最后的生命燃烧成一缕缕阳光纯净的灿烂,给无数异地的亲朋好友传递温情与祝福,让世界不再孤单。

原来只要心心相印,距离永不会阻隔真情;其实只要真情恒久,天涯也不过咫尺比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穿越历史的烟云,又是一年重阳,再颂经典,宛如心声……

重阳节散文(5)

关于重阳节的散文

重阳历史渊远,蕴意丰沛,古人也是奇怪,一个个本该闲适享乐的日子偏偏伤情伤怀,重阳也不例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散文,欢迎参考~

【篇一】

佳节重阳刚过,心里还惦念着什么。重阳历史渊远,蕴意丰沛,古人也是奇怪,一个个本该闲适享乐的日子偏偏伤情伤怀,重阳也不例外。“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没了出游赏景的情趣,多了一番断肠的凄凉牵挂;“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缺了“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纵情,满了愁肠百结的旅夜情怀;“遥远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失了纵目眺望的宏阔,有了充溢恣肆的情愫。但毛爷爷“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情万丈是一个特例。九月初九,无论如何,都脱不了登高的干系。今年重阳因是周五而错失感受古人习俗的机缘,但错失有时未尝不是一种美丽。重阳后第二天携妻儿登临龙山,领略着别一番意趣。

错失重阳登高的美丽在于心灵的轻盈,不必紧绷心弦惦记重阳,不必在乎菊蕊暗香盈袖,不必忍受酒气充鼻绵绝,以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行事,正如我所登的龙山,我并不熟稔它的掌故,以免让自己担着太重的`历史文化负压。它在我看来只是平常的一座山,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而它一路的景致也是平常至极,犹如山里村民日夜跋涉的回家路一般,如此平静宁谧。但我还是有必要叙述我路上的感受。路上行人三三两两,或来或往,与我们擦肩而过。儿子五岁,欣喜于爬向高处的石阶,雀跃在通往山顶曲折蜿蜒的道上。路两边多荆棘灌木,密密匝匝,绿意仍旧耀眼在秋光里。素淡的无名小花昭示着生命的存在。路不陡,登山比爬山更确切,人工的铺砌让爬的姿势停留在荒凉的深山密林里。路上撒满了儿子清脆的笑语。不经意的回望摄入心底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路不长也不短,山腰有一小亭,稍憩片刻,晨风暖日,绿树薄云,秋天标准的背景,拈一支枯草,哼几句心情,跟儿子嬉戏,用相机摄下欢笑的片刻。一切正在不知不绝中演绎,一切与重阳无关,一切似乎与龙山无关,任何的文化与厚重在错失与忽略中消遁失重,心情的内存无比宽余。

登山的人大抵把目标总锁定高耸的顶点,那是征服的峰顶,可以敞开襟怀尽情呐喊,四方风景尽收心底。壮哉,当你把山踏在脚下。然而我以为登山不必求至顶。登山而不能达顶者情况有二,一是现实无奈,或因不识去路,徘徊迂回;或因无路可走,荆棘丛生;或是体力不够,前程可望,心余力竭;或是同伴打退堂鼓,同舟共济共回;或是登临随意,折回无憾;其次,却是兴之所至,兴尽而返。登临是一种历练,一种体悟,征程过半,兴致蓬勃,内心喷薄的情感被激发,再冲顶也不过如此。此种情趣如居山阴之王子猷,“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是一种潇洒脱俗。兴致的催动可以让人匪夷所思,张岱雪夜湖心亭的痴举让人咋舌,一痕长堤,一点湖亭,一芥小舟,两三粒人诠释着兴致。秉承古人兴致者总有几个迂腐书生,摇首晃耳,在路上吟咏诗句,和清风融日,不亦快哉。然此类人少矣。而我们也只到半山腰戛然而止,缘于第一次登临,前路远近未卜,更是儿子撒娇要我驮行,不登也罢,兴随情终。

【篇二】

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做人的一个准则。

因为老年人,是对我们这个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在他们有能力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我们的国家,共和国的大厦是用他们辛勤的劳动甚至生命建造起来的。今天,他们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了,全社会就应该关心他们,有能力的人就应该照顾他们,让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我们要学会关心身边的老人。尊敬老人;我们能做的事很多:早晨起床、放学归来,都主动向长辈问好;尊敬长辈,听他们的话;有好吃的,先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爷爷、奶奶做事。乘坐公共汽车时,主动给老年人让座位等等。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敬爱的**主席是尊老敬老的楷模。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湖南韶山。在短暂逗留的日子里,他特地请家乡的老人吃饭。在他向一位70多岁的老人敬酒时,那位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全心全意地照顾鳏寡孤独的老人,用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来衡量和要求自己多为老人做好事做善事 。

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他们度过幸福、美满、安详、健康的晚年,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尊重历史。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儿女们应该尽到的责任。老年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筑成了社会的生命线,老年人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需要人们去关爱。

重阳节散文(6)

关于重阳节的散文诗

不管你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

回家看看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

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

或许我们已经人为父母。

我们也会变成老母亲,老父亲!

我们也会希望自己的子女来孝敬我们。

享受到的是亲情的那一份温暖和开心。

所以,重阳节这天就多陪陪家人吧!

散文诗:想起重阳

1、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想起“九”,想起九月九。

2、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想起战国,想起魏晋,想起唐朝,想起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3、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从想起一个人开始,依次想起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4、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我在一方楼阁里,恰好想起年老的双亲,想起远方的女儿。

5、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在赏秋的静谧中,想起把一些念想珍藏好,等待时机打包快递给双亲、女儿。

6、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在登高的雅兴中,想起远眺那一束朦胧的朝阳或者一抹挂在枝头的夕阳,我会郑重的拍照,记录下镜头中的牵挂。

7、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趁着兴致想起去饱赏怒放的菊花,品味菊花惊艳于季节的枝头,诉思念、写离愁;无论你在远方、无论你在天上或者人间,若可,我愿将满满的爱,全都给你。

8、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若可,在遍插茱萸时,我将多采摘一束茱萸插在你远去的方向,我怎能忘你?

9、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若可,今夜,我做一顿重阳糕,先把最满的一碗递给你,搁在你远去的方向,我怎能忘你?

10、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若可,今夜,我准备迎着秋风手持盛满菊花酒的金樽,先向你奉上一杯思念的酒,纵使到不了你的唇边,我也情愿把一杯酒泼洒在你远去的方向,我怎能忘你?

11、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把我的情思埋入一抔乡土里,送给你,你们

——在异乡的亲人、异乡的游子

【重阳·散文】乡下的母亲

和母亲通电话时,她正在老家乡下的集市上卖辣椒。我说大热天的,你不用那么辛苦。母亲在电话里“哈哈”笑起来,她说,今年辣椒结的多,吃不完,我赶场卖一点,顺便来凑热闹,场上人多,和熟人摆龙门阵,没啥苦的。她这么一说,我倒没了话接应。

挂了电话,思绪还在老家没有回来。小镇上人头攒动的景象在脑海里浮现,母亲在某家店门口站着或者坐着,地上铺一层干净塑料薄膜,上面放着长相朴实的新鲜辣椒。她正在看秤的斤两,秤杆一定要高高翘起,方才尽心。不多光景,躺在地上的辣椒慢慢减少,跟随别的主人去了新家。太阳这时越过水泥房顶,走到小镇街中央。母亲买几袋盐,一两斤酱油或醋,沿着水泥公路慢慢步行回家。

放下背上的竹编小背篼,母亲坐在老家青砖瓦房下的街沿上,手持一把月牙白的棕叶蒲扇,咕咚咕咚喝一阵水,畅快,满足。

母亲今年七十岁,和退休的父亲住在乡下,县城的楼房隔三差五去扫扫灰尘。儿女们各自奔波,不能常陪伴左右,几次邀请母亲进城,她都没有应允。

母亲喜欢在她的大瓦房里出出进进,不愿走进城市的藩篱。

每天晨曦,母亲听门前核桃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说话,这时候,她起床打开鸡笼,再撒上几把玉米、麦粒,大鸡小鸡公鸡母鸡都聚拢在母亲面前,争先恐后地啄食,母亲像看小孩子吃饭一样津津有味看着吃食的鸡群,脸上挂着舒心的微笑。母亲给它们的口粮,鸡群只能吃个半饱,有的速度技巧不够,没抢到几颗,在地上来回寻找一番后,还会抬头环顾左右,打探一下母亲还有没有余粮散发。这时候,母亲扬起双臂做一个驱赶的动作,口里一声 “哈赤---”,鸡群瞬间散去。上山坡或者下菜地,直到看这些“宝贝”消失在视野里,母亲才收回目光。这是母亲早上的一项重要仪式。

自从家乡建起了电站,乡道宽敞,村道便捷,集市活跃。母亲去赶集的次数渐渐多起来。六七十年代,生活艰苦,物资匮乏,买与卖都不是容易的事,她不喜欢去集市。现在母亲更多的是去卖东西,蔬菜、水果、家禽,不一而足。虽然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但母亲做得有滋有味。她晒的干豇豆,鲜嫩,炖腊肉,味道极美,就连不爱吃豇豆的孩子也视若珍宝。我在城里偶尔买一些,皮老筋多,一顿饭能抽一团筋,让人生厌。

春节回老家,母亲说:“等枇杷成熟的时候,把院前那棵大树上结的给你送一些。”我说,不用,城里能买到。母亲悄悄告诉我说,去年这棵树结的枇杷,一半送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剩下一半卖了好几百元。我不禁为母亲感到骄傲,夸她有经济头脑,母亲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指着院前菜地边上的几棵半人高的小树说,过几年这些树长大了,我就有一片枇杷园了,那时候枇杷结的更多,保管你们吃个够。我由衷地为母亲高兴,为她的梦想为她忙而有序的生活高兴。

今年五月,布谷鸟在田野里欢叫,母亲从老家捎来了满满一箱枇杷。观其相貌,大小如李子,色泽金黄,果皮上偶有斑点,有的还有一层细细的绒毛。尝之,甜润爽滑,一颗接一颗,怎么也停不下来,不一会儿,满满一钵竟被我消耗了大半。先生笑闻“那么好吃?”我说:“不信你尝尝!”枇杷的味道与我日常买来的相比,的确与众不同,水果店那些华丽光鲜的枇杷,个个饱满,寡味而不亲近,基因不知被转化了多少代。眼前的枇杷其貌不扬,却有自然本味,咀嚼慢品中仿佛看见母亲正站在枇杷树下会心的微笑。

菊兰,是三婶的媳妇,她管母亲叫二妈。论辈分,母亲和菊兰是隔代,可她们又是忘年交。干活累了,菊兰就到母亲的锅里舀饭吃,不客气推就,母亲也不三请四请。菜园里的瓜菜熟了,菊兰径自去摘,母亲也不阻拦,做了可口的饭菜端来与母亲一同分享。到了秋天,田地里的庄稼成熟了,母亲和她组成互助收割队,谁家先熟就帮谁家收,今天你到我家割麦,明天我到你家插秧。活干得利索,心情也畅快。菊兰会做手工棉鞋。有一年下大雪,她为母亲做了一双朱砂色的棉鞋,母亲穿着舒适又保暖,那年她的脚踝破天荒地没有裂口。冬天围炉夜话,夏天月下纳凉,两个人形影不离。难怪她婆婆要“吃醋”,说菊兰是“别家的媳妇”。

母亲生在五月,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乡下抢种抢收的黄金季节,大家忙着田地里的活计,一直没好好给她过一次生日。她七十岁时,亲戚都张罗着要聚聚,母亲推辞不下,她说就在乡下的大瓦房里热闹热闹。临近生日,邻里老人突然病逝,母亲赶紧告诉亲戚们别来了,第二天,她就拴上围裙,去了邻居家忙前忙后。

在异地,家人离得远。那一回得知我犯了胃病,母亲几天寝食难安,“要不要紧啊,赶紧去看看!”焦急的她向人四处打听治病的办法。一天半夜,她突然打来电话,“我得了个偏方,用橙皮加姜一起熬水喝,很管用的,你明天就试试!”睡梦中被她惊醒,只是在电话的这端“嗯嗯”地答应,心里觉得她小题大做。末了,她又重复着叮嘱,“别忘了啊,一定试试!”隔山隔水的母亲,在我熟悉的那个地方,守着家园,挂怀着我这个已经做了母亲的女儿。

又到重阳,放下琐事,抽身回家。看见母亲正在院中翻晒刚收的稻谷,黄橙橙的玉米,架满屋檐,红色的辣椒悬挂在梁柱下。阳光落在她蓝色布衫上,满溢熟悉的暖香。“妈----!”母亲抬头,孩子似的一脸惊喜。她停下手中的活计,站起身抖了抖身上的灰尘,嗔怪地问:“咋不打个电话!”笑容却是掩不住地挂在嘴角。我忙挪来两把旧木椅,与母亲坐在院前的枇杷树下,一起收拾她晾晒的粮食。“今年年成好,谷子饱满,你看……!”她掬起一捧,送到我面前,由衷的喜悦浸在脸颊上沧桑的皱纹里。

晚上,和母亲同榻而卧。她把家里的人问了个遍,得知一切皆好才安心地翻了一下身。陈年的旧事,邻里的乡亲,絮絮叨叨,我却不再觉得那些无关紧要,那就是母亲的天地。而我,只需要聆听。挨着她,小心翼翼,她向我身边靠了靠,久违地一种温暖,又回到体内,回到心里。“你小时候总是踢被子,常常感冒!”她下意识地拽一拽被角,好像我还是那个两三岁的孩子。

记得参加工作那年,母亲在正月里突然到来。像我回家那样,没有告知。她蹲在我的宿舍外,等了两个多小时,等我下班。我很奇怪,离开家才一月,她怎么会这么快就来了。她提着白色的大口袋,很沉。我问,家里出什么事了吗?她摇头,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半晌才问,你没什么吧,出差一定得注意安全啊。这些话每次离家前她都会不厌其烦地说好几遍,生怕我将其中的某一句当了耳旁风,叮嘱了又叮嘱。你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她又从头到尾看了看说,我来住几天,陪陪你。我笑着说,没病没痛的,这么大的人还要你陪?她吞吞吐吐,犹豫着说,你这几天要处处留心。我笑她迷信。她说,甭管迷信不迷信,反正我得在这儿住几天。她拿出从家里带来的东西,在四只床脚拴上五色丝线,在屋子里鼓捣一番。又在枕下放一包东西,不让我翻看。你这样谁还能睡着,我提高了嗓音,她见我生气,忙说,你晚上睡另一头,我睡这头,压着。拦不住她,只好任她去,心里却是笑她不可理喻。去街上买菜,她非要同去。回来的路上,在一个十字路口,她在后面磨磨蹭蹭,我走出老远,不见她跟来。折回去,她还在那里东张西望。你看什么呢,半天不来。她说,我看见有个人一直在对面看我们,我想看看他究竟看什么,到哪里去。我一把拉起她,你真是莫名其妙,疑神疑鬼的,大街上那么多人,谁看谁,你管得着吗。她知道自己过于敏感,一路上不再说话。晚上,和她抵足而眠,我以为心里惦记她放的东西会睡不着,可是却睡得很沉,夜里还梦见自己在一处山崖下,中间一条深沟,有一辆大卡车从上面滚落下来,周围好多人,不知所措,不知谁将我一把拽起,跳了过去。天没亮就醒了,好像没有那么害怕,平静如水。晨起,说给母亲听。她正在做饭,手在围裙上擦擦说,这下我就放心了。如释重负的样子。梦终归是梦,但我又很庆幸有了那个梦,让母亲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母亲出门极少长住,这一次却住了七天。见我一切安好,她又操心着家里的鸡鸭琐事,急急地往家赶去。母亲,以她的方式,呵护着孩子,或许不那么高贵,甚至简单又笨拙,但她却是把孩子当成她的生命。

太久没有这样靠近过母亲的身体,太久没有专心地和她叙一次夜话。许是困了,又或是太兴奋。她的声音渐渐低下去,山村的夜晚,把母亲轻轻地放下。

想起近日流行的那句话,“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眼里不禁泛起泪花。七十多岁的母亲腿脚不再灵便,白发又添了一层,声音也不如先前洪亮,牙齿开始脱落,目光日渐浑浊,反应变得迟钝。但她依然是幼时为我遮风挡雨的那个母亲,她住在乡下,以田园为家。孤独而宽慰。而我的陪伴,却那么微不足道。“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静静地靠着母亲的后背,听她微微的鼾声渐起,我知道,那一夜,她没有挂念,睡得安稳。

【微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良是一种无需回报的投资。

温馨提示:本文【重阳节散文(精选6篇)】由作者学习点知识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 三国中的故事(精选3篇
上一篇 餐桌上的故事作文600(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1. 1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37例(全国疫情最新报
  2. 2 向上级请求批准的请示范文(关于请求同意的
  3. 3 2022国考今起报名(明年国考今起报名时间公
  4. 4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13例(全国疫情新增最
  5. 5 带福字的吉祥语六个字(关于福禄寿喜财的成
  6. 6 有关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7. 7 入则孝全文带拼音加翻译(弟子规入则孝篇原
  8. 8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硬笔书法
  9. 9 关于愁的诗句有哪些(表达愁的诗句大全)
  10. 10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阴符经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