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地理知识点(集锦20篇)

711 篇文章
2024-08-12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1)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3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2)

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3)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

名称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作用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

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作用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名称

风向

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东北风

东南风

炎热干燥

中纬西风带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暖湿润

极地东风带

东北风

东南风

寒冷干燥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

时间

亚洲大陆

太平洋

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

一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

阿留申低压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环流

成因

风向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东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月西北 风;7月东南风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

热带季风气候

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

位置的影响

4-5月(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华北出现春旱;

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

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副高异常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影响

副高(夏季风)势力弱,南涝北旱;

副高(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典型地区

热带雨林

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河流域

刚果河流域

印度尼西亚

热带草原

气候

南北纬10°~南

北纬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

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明显

交替

非洲中部、巴西、

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

热带季风

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

雨季集中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

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内部和西岸

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

干旱少雨

撒哈拉、阿拉伯半

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我国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地中海

气候

南北纬30°~

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

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

温带季风

气候

南北纬35°~

5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我国华北、东北

朝鲜半岛、日本

温带大陆性

气候

南北纬40°~

60°大陆内部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全年少雨

亚欧大陆、北美

大陆的内陆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

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西欧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判断气候类型

气温特点

(以温定带)

降水特点(以水定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冬雨型

少雨型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

气候

———

热带沙漠

气候

亚热带气候(含温

带海洋性气侯)

最冷月均温在0℃~15℃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

温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

温带季风气候

———

———

温带大陆

性气候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4)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5)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城市热岛

环流

成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

意义:(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2)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海陆风

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吹海风。

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吹陆风。

山谷风

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迅速冷却,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6)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

①均匀的地球表面②高低纬度地区受热不均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2、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

①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

赤道地区温度高,气流上升,气压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南北分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北的一支偏转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来自赤道高空的空气在北纬30°附近高空不断堆积、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东北信风带的形成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带。

东北风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在赤道和北纬30°之间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④西风带的形成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⑤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温度极低,空气冷却下沉,气压高,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⑥极地东风带的形成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⑦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因气流上升形成一相对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从副极地上升的气流在其高空南北分流,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高空,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如上图)

①熟记上图中所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②全球气压带是如何分布的?

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附近;南北纬30°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60°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两极地区为极地高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同是高气压带,形成原因是否相同?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同是低气压带,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作用影响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作用影响形成的。

④你认为哪些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哪些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少?

气流上升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降水较多;气流下沉的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降水较少。

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春秋分为平均位置,冬至日偏南,夏至日偏北。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7)

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类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运动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过境前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天气温暖晴朗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湿度小,天气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过境时

阴天、强风、降温、雨雪

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境后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湿度升高,天气转晴

降水位置

锋后

锋前

—————

天气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沙尘暴

华北春雨连绵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

低压系统

高压系统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指向中心

从中心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顺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逆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干燥

我国的典型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

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

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

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应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如下图

北半球气旋

右手半握,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北半球反气旋

右手半握,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气旋

左手半开,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合

南半球反气旋

左手半开,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8)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3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照样会学好。兴趣的培养有时是因为他有用非学好不可,有时是靠一次次努力而取得进步,有时是靠“亲其师,信其道”。

死记硬背再也行不通了

如果说在初中死记硬背还可以的话,但是在高中这是万万行不通的。一是高中课程从内容上讲比初中多了许多,背是背不过的。二是现在无论哪一科在高考中命题都以能力立意为主,死记住的知识不会应用是没用的。对记忆来讲,一是要理解,二是记知识框架,三是靠积累。当然死记硬背也比不背强,记忆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地理更需要记忆。

题海是苦海,但绝不是死海

在学习时,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课本上的内容我都背过了也理解了,但一做题还是不会。这是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问题。要对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这主要靠做题来实现。做适量的题目甚至大量的题目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做题须注意归纳总结,做有针对性的专题性题目更好一些。

用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

地理是不同于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的,它有自己的方法论。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寻找其不同,并用在学习中。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往往把地理事物与其所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说话,另一特点它就是往往借地理图表来说话。大家应该努力提高识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不懂就问是个很好习惯

不懂就问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需要任课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努力,它有助于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特别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家可千万不可因为问了不懂而气馁,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加深你对地理概念以及原理的理解。我们大家要经常性的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来解释我们河口的、东营的、山东的事情以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做一个有心人──多读报、多看新闻,其次还要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10)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

②水汽

③尘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气温直接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对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集中;天气和气候变化明显。

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增加(臭氧层);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少(最佳航空飞行层)

3、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①防弹衣:

②遮阳伞: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成份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散射;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

③保温被:大气逆辐射使夜间的气温不会太低

4、热力环流

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造成的,全球气压带、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6、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7、气旋和反气旋

8、锋面

9、季风气候

10、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11、全球1月、7月等温线的分布

1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

7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

12、全球变暖、城市热岛、臭氧洞和酸雨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11)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影响气温的因素高频考点

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12)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13)

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高考地理大气专题必背知识点相关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14)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城市热岛

环流

成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

意义:(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2)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海陆风

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吹海风。

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吹陆风。

山谷风

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迅速冷却,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15)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

名称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作用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

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作用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名称

风向

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东北风

东南风

炎热干燥

中纬西风带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暖湿润

极地东风带

东北风

东南风

寒冷干燥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

时间

亚洲大陆

太平洋

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

一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

阿留申低压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环流

成因

风向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东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月西北 风;7月东南风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

热带季风气候

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

位置的影响

4-5月(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华北出现春旱;

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

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副高异常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影响

副高(夏季风)势力弱,南涝北旱;

副高(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典型地区

热带雨林

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河流域

刚果河流域

印度尼西亚

热带草原

气候

南北纬10°~南

北纬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

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明显

交替

非洲中部、巴西、

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

热带季风

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

雨季集中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

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内部和西岸

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

干旱少雨

撒哈拉、阿拉伯半

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我国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地中海

气候

南北纬30°~

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

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

温带季风

气候

南北纬35°~

5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我国华北、东北

朝鲜半岛、日本

温带大陆性

气候

南北纬40°~

60°大陆内部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全年少雨

亚欧大陆、北美

大陆的内陆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

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西欧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判断气候类型

气温特点

(以温定带)

降水特点(以水定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冬雨型

少雨型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

气候

———

热带沙漠

气候

亚热带气候(含温

带海洋性气侯)

最冷月均温在0℃~15℃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

温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

温带季风气候

———

———

温带大陆

性气候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16)

大气环流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3部分。

①平均纬向环流。指大气盛行的以极地为中心并绕其旋转的纬向气流,这是大气环流的最基本的状态,就对流层平均纬向环流而言,低纬度地区盛行东风,称为东风带由于地球的旋转,北半球多为东北信风,南半球多为东南信风,故又称为信风带;中高纬度地区盛行西风,称为西风带其强度随高度增大,在对流层顶附近达到极大值,称为西风急流;极地还有浅薄的弱东风,称为极地东风带。

②平均水平环流。指在中高纬度的水平面上盛行的叠加在平均纬向环流上的波状气流又称平均槽脊,通常北半球冬季为3个波,夏季为4个波,三波与四波之间的转换表征季节变化。

③ 平均径圈环流。指在南北-垂直方向的剖面上,由大气经向运动和垂直运动所构成的运动状态。通常,对流层的径圈环流存在3 个圈:低纬度是正环流或直接环流气流在赤道上升,高空向北,中低纬下沉,低空向南,又称为哈得来环流;中纬度是反环流或间接环流中低纬气流下沉,低空向北,中高纬上升,高空向南,又称为费雷尔环流;极地是弱的正环流极地下沉,低空向南,高纬上升,高空向北。

经圈环流

从全球径向环流看,在南北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平均运动构成三个经圈环流:

1、低纬度的正环流,即哈得来环流。在近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在高层向北运行逐渐转为偏西风,在30°N左右有一股气流下沉,在低层又分为两支,一支向南回到近赤道,另一支北移。

2、中纬度形成一个逆环流或称间接环流,费雷尔环流。

3、极区正环流,即极地下沉而在60°N附近为上升,从而形成一个正环流,但较弱,在中纬地区与低纬区之间,则常有极锋活动。

纬圈环流

纬度环流亦称行星风系或气压带风带,地球上的风带和喘流由三个对流环流三圈环流所推动:哈德里环流低纬度、费雷尔环流中纬度以及极地环流。有时候同一种环流譬如低纬度可以在同一纬度如赤道有数个同时存在,随机地随时间移动、互相合并与分裂。为了简单起见,同一种环流通常当作一个环流处理。

低纬度环流

对低纬度环流运作的了解比较清楚。由乔治?哈得莱GeorgeHadley1685-1768所记述的大气环流模式,用以解释贸易风信风的形成,与观测到的非常符合。这是一个封闭的环流,由温暖潮湿空气从赤道低压地区上升开始,升至对流层顶,向极地方向迈进。直到南北纬30度左右,这些空气在高压地区下沉。部分空气返回地面后于地面向赤道返回,形成信风,完成低纬度环流。低纬度环流基本活动于热带地区,在太阳直射点引导下,以半年周期往返南北。

极地环流

极地环流同样是一个简单的系统。虽然相比赤道的空气,这里的空气比较寒冷干燥,但仍然有足够热力和水分进行对流,完成热循环。本环流的活动范围限于对流层内,最高也只到对流层顶8公里。往极地的气流主要集中在空中,而赤道方向的气流主要集中在地面。当空气到达极地范围,它的温度已经大大降低,在这高压干燥寒冷的地区下沉,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西偏转,形成极地东风。极地环流的流出,形成呈简谐波形的罗斯贝波。这些超长波在影响于中纬度环流与对流层顶间喘流的流向,扮演重要的角色。极地环流如散热器般,平衡低纬度环流地区的热盈余,使整个地球热量收支平衡。

可以说,在中高纬度地区,极地环流是影响这里气象的主要成因。虽然加拿大和欧洲在夏季会间中遇到暴风雨,在冬天从西伯利亚高压区所带来的寒冷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严寒。实际上,就是因为极地高压区的气流,导致南极东方考察站在1983年录得地球有纪录以来最低气温:摄氏零下度。

中纬度环流

由威廉?费雷尔WilliamFerrel1817-1891所提出的中纬度环流是一个次要的环流,依靠其余两个环流而出现。如一处于两者之间的走珠轴承,因处于中纬度的涡旋eddy循环高压及低压区而出现。故本区时而又称为「混合区」。在南面处于低纬度环流之上,在北面又漂浮在极地环流上。信风可以在低纬度环流以下找到,相同地西风带也可以在中纬度环流下找到。

与低纬度环流和极地环流不同,中纬度环流并不是真正闭合的循环,而重点却在西风带上。不像信风和极地东风那样,有所属的环流捍卫着它们在该区的主导地位。盛行西风没有这样幸运,常常听命于经过的气象系统。在上空通常由西风主导,但是在地表风向可以随时突然改变。以北半球的参考系观点而言,往北的低气压或是往南的高气压往往维持甚至加速西风的流速;但是经过当地的冷锋可能扭转这种情况。而往北的高气压带来东风主导的气流,常常持续数天。

气团移动是中纬度环流底层特色之一。喘流吸收由地表低压区上升的空气,它所处的地方是影响气团位置的原因之一在天气图上可以见到地表低压区是随喘流移动的。地表风整体的流向是从纬线30度至60度的。可是中纬度环流上空的流向尚未能完全界定,一方面因为环流本身处于极地环流与低纬度环流之间,没有一个强烈的热源或冷源推动对流,而另一方面地表涡漩也对上空环境造成不稳定影响。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17)

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18)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

①均匀的地球表面②高低纬度地区受热不均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2、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

①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

赤道地区温度高,气流上升,气压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南北分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北的一支偏转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来自赤道高空的空气在北纬30°附近高空不断堆积、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东北信风带的形成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带。

东北风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在赤道和北纬30°之间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④西风带的形成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⑤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温度极低,空气冷却下沉,气压高,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⑥极地东风带的形成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⑦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因气流上升形成一相对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从副极地上升的气流在其高空南北分流,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高空,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如上图)

①熟记上图中所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②全球气压带是如何分布的?

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附近;南北纬30°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60°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两极地区为极地高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同是高气压带,形成原因是否相同?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同是低气压带,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作用影响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作用影响形成的。

④你认为哪些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哪些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少?

气流上升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降水较多;气流下沉的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降水较少。

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春秋分为平均位置,冬至日偏南,夏至日偏北。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19)

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大气的地理知识点(20)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微语】告诉桃花不必开了,老子自己种花海。

温馨提示:本文【大气的地理知识点(集锦20篇)】由作者教育那些事儿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 化学常用实验知识点(
上一篇 小知识点的英语(精品8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1. 1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37例(全国疫情最新报
  2. 2 向上级请求批准的请示范文(关于请求同意的
  3. 3 2022国考今起报名(明年国考今起报名时间公
  4. 4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13例(全国疫情新增最
  5. 5 带福字的吉祥语六个字(关于福禄寿喜财的成
  6. 6 有关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7. 7 入则孝全文带拼音加翻译(弟子规入则孝篇原
  8. 8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硬笔书法
  9. 9 关于愁的诗句有哪些(表达愁的诗句大全)
  10. 10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阴符经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