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优选18篇)

711 篇文章
2024-08-12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计算、探究、讨论、比较等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例3、例4时,让学生通过自学,根据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归纳和判断,得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讲解计算法则时,让学生自己算,自己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合作学习的方法:<<课程标准>>引导下的学习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做习题的时候,让学生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1、铺垫迁移,生成问题

复习整数加减法及其列竖式计算,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以去商店买商品为话题,让学生谈买东西、花钱、算帐等生活的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为下面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打下伏笔。

2、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探究,明确思路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自尝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3、巧编练习,逐步优化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

第45~46页内容和做一做,练习七的第4~8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草地(自制),学生准备6只小鸡卡片、6只小青蛙卡片。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动物乐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动物乐园玩一玩!(课件:一片草地,音乐响起)动物乐园里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地,上面还有美丽的秋千呢!在你们的桌子上也有这么一片美丽的草地!拿起来看一看,美丽吗?现在就让我们请小动物上去玩一玩,行吗?

新授课

1.加法。

请1只青蛙和5只小鸡上去玩一玩,把它们请上去吧!(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到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该怎样列算式呢?赶快记在纸上(学生写算式)。

b.你们草地上有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课件出示)

c.读一读你的算式。板书:5+1=6

d.谁和他不一样?板书:1+5=6

咦!都是这些小动物,为什么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摆一摆。(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空间。)

a.你们还想请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一玩?动手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你能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呢?写在练习纸上。

c.谁想说一说请了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学生到前边展示)

d.怎样看图列式的?

e.有和他们摆的不一样的吗?(展示小鸡、青蛙)

f.怎样列式的?板书:3+3=6

g.为什么只能写一道算式?

3.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猫?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b.说给同位听一听。板书:5+2=7 2+5=7

4.减法。(出示课件:草地)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它们累了,想回家,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回家?

b.小青蛙走后,还剩几只小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6-1=5

c.如果小鸡先走,还剩几只小青蛙?算式怎样列?板书:6-5=1

d.(出示:虚线)虚线是什么意思?

小结:6里面去掉1还剩5,去掉5还剩1,所以,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5.摆一摆:你们的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a.那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先走?用小棒表示虚线,看着它们,你能列出几道减法算式?写在纸上(学生展示)。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怎样列算式的?板书:6-2=4 6-4=2

c.你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d.谁和他们不一样?怎样列式的?板书:6-3=3

e.为什么只列一道算式?

6.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山羊?

b.你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板书:7-2=5 7-5=2

练习

1.看屏幕:(课件出示)根据图意,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吗?

2.在你们的抽屉里,有一张练习纸,上面有四幅画,每幅图下面有两道算式,你喜欢哪幅图就把下面的算式写完(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这些都是6、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a.谁想当小老师,指算式,领大家读一读。

b.如果把得数擦了,你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吗?

c.5+1等于几?怎样想的?1+5呢?6-1呢?6-5呢?

3.下面,我们来一个小竞赛(出示口算卡片)。看算式,报得数。

4.在小组内玩一玩。

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们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鸡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字意识。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习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习选择机会,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c.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习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31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和通分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应用上有很大的普遍性。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好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只要抓住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减再进行计算,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必须要先进行通分,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学生对于这一要求是较为容易忽略和产生错误的。

3、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能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4、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关键: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学难点:紧扣法则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关键:弄清通分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中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结合我校构建“自主、互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理论基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是人际合作互动、人境和谐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联系计算教学的特点,本课教法、学法如下: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对有关疑问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老师参与其中,使课堂教学体现出较好的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

2、设计由浅入深的练习,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训练中联系知识的迁移,通过观察、比较、辨别分析等环节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五个主要教学环节:复习导入——学习探索——巩固应用——组织评价——布置作业。

(一)复习导入:本环节是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最近连接点,为学习新知作适当的铺垫,并设疑引入新知,学生为学习新知做好思想准备。

1、口算:4条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式,并回顾:同分母分数为什么能够直接相加减?

2、通分:三组分数,并说说通分的目的,为下面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分的环节打好基础。

3、设疑:当学生完成2个复习题后,老师提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要直接把分子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分数是否也是直接相加减呢?

4、出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目标:1.理解、掌握2.会计算

(二)学习探索: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关键环节,安排以下三个层次:

1、探索异分母分数相加的算理板书例1:+提出2个问题:

(1)与所学过的算式有什么明显不同?

(2)怎样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进行实验操作〈一〉:取出取出

学生随师操作,同位合作,把取出的和放在右边的标准圆内拼好。

老师提2个问题:

(1)能否直接、明显地知道合并后是几分之几吗?

(2)为什么不能直接、明显地看出是几分之几呢?

操作后,学生明确:两个分数单位不同地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如果它们分母相同,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老师再追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通过联系旧知识,找关系,找差异,进而明确可以用学过的通分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随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试算:

(1)用什么方法把和化成同分母分数?

(2)公分母是几?

(3)通分后分别是几?相加后是几?

老师巡视,参与大家的讨论,并作适当指导。让个别小组汇报结果,师板出计算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进行实验操作〈二〉,进一步证明解题的方向与思路是正确的。

取出通分后的取出通分后的

学生随师操作,同位合作,把取出的和放在右边的标准圆内拼好。

老师提出2个问题:

(1)能否直接、明显地看出是几分之几吗?

(2)为什么能?

使学生明确:通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位再讨论:异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围绕例1,导出: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同位讨论,自学例2、师板例2-提出2个问题:

(1)分母不同,能否直接相减?

(2)怎样化成同分母分数?公分母是几?

[学生的通分知识已经能较好地掌握,并且在例1地学习基础上已初步了解了方法,便有一定能力和欲望去尝试自己类推解答例2。]

当学生顺利回答2个问题后,老师提出:这道题目,你们能自己解决吗?让学生尝试,同位讨论说说计算方法,填在书P131上,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答案。同位再讨论:异分母分数相减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围绕例2进行讨论,导出:异分母分数相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归纳,总结法则

让学生先围绕例1、例2自己归纳,提问补充,最后总结出P132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划书,读书,加深记忆和理解,并作1分钟的自己整理,质疑。

[在学习例1和例2后,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自己归纳法则是能否已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评定标准。]

(三)巩固应用:计算教学最后必须体现在“会计算”的环节上。本环节设计四类练习,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法则的认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与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填空:

[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计算方法的认识和应用。]

2、课本P132“做一做”

[这部分是让学生

围绕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3、错题纠正:

[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考验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分析能力。]

(四)组织评价:1、今天学习了什么?是否掌握?法则是什么?

老师再强调计算结果的要求。

2、小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哪个同学有进步?

3、目标检测:P133.1〈1〉2〈1〉统计全对率,反馈学习效果。

4、自由练习:比准比快选自〈〈目标〉〉P103.掌握1.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略)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4)

教材简析:

教材在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小步子的编排方法,所以本单元学习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分母都不超过10,加减所得的结果都不要求约分,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仍然关注的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以生活的事例和帮助理解的直观图来学习分数加法.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作些准备.教材中的例1,通过直观的图形,使学生理解为2个1/8加上3个1/8,结果是5个1/8,也就是是5/8.由于没有讲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可能有学生没有观察或者观察不出或者不能想象出直观的图形,出现2/8+3/8=5/16的现象,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这是关键.教材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使学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意义)才能直接相加.

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再现和直观图观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数相加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能力培养目标:

在学生体会到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难点:受整数加,减计算法则的影响和对分数的含义不理解,分数加法学习有困难.

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有效地达成目标,遵循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

(1) 用直观演示……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学具操作建立分数加法的起始知识.

(2) 用练习法……

教学过程: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学习.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是结合学生喜欢的四个学生过生日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观察交流中引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红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红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明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里面有几个十分之一 等问题,在生活情境中练习,加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认识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关系.

二是在这一情景中,引出小明与小红一共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由于生活常识,学生很容易想到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十分之三.此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促使学生对这一生活常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也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索交流拉开序幕.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拿出实物图,在观察与拼摆中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十分之一加二个十分之一是三个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三.有了这一初步认识,出示书上的例1,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的观察,理解二个八分之一加三个八分之一是五个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在两个实例的观察理解中,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只要分子相加,有效避免学生中可能出现2/8+3/8=5/16这种现象.有了这一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完成图文并茂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在比较交流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只要分子直接相加就行了.

三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一是图文结合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在学习中体会到的正确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二是只有算式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正确的表述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一共是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使学生能把方法抽象运用于习题的计算,三是结合生活场景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应用题练习,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会的数学知识的用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结合课始的生日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回答问题:如谁和谁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接着让学生思考,三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怎样想 四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怎么想 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进行知识的扩展,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思考,四个小朋友把整个蛋糕吃完了吗 还有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在知识的冲突中结束本课的学习,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作好埋伏.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思考与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教学理念:

在这一节课学习活动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条:

一是联系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二是在知识运用中,让学生主动的把知识进行延伸扩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是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环境中运用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教学设计在中,肯定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欢迎多提宝贵意见.非常感谢!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5)

一、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

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四、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

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

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3、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a(1)+b(1)=ab(a+b),a、b为互质数;②a(1)-b(1)=ab(b-a),a<b、a、b为互质数。第二题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6)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5《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教材没有直接出示运算式题,而是在学生解决教材中提出的“买一只海螺和一只珊瑚,还剩多少元钱?”或学生自己提出的其他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探索获取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然后利用获取的方法,解决其它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步发展。这种思维方法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体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发展问题意识,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体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一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且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经验。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四、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说学法

分组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让学生“活”起来,是优课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创造的机会,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六、说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以主人翁-丁丁”海边游玩”为引子,创设“海边买纪念品”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整理相关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个环节: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同时通过比较,找到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列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体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提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也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面对具体情境和数据时能选用比较灵活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第三个环节: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本环节设计的练习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同时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工具性。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板书了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让学生板演。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把数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购物素材,引导学生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交流中充分感知、体验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主动建构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探求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例题以购物问题呈现,货币写成以“元”为单位时,百分位上表示的是分,十分位上表示的是角,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的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四)、新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五)、德育渗透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六)、授课内容在全册教材和某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等内容:

第二单元编排了“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一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而且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习第一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二、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环节

课件出示情境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同时说明有很多数学问题,值得研究。

(二)新课环节

这一环节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能不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外书的价格。

《童话故事》:6.62元 《科学家的故事》:2.75元

师问学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提问。

教师筛选(出示)问题,师:我们来解决“买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课外书价格的情境,贴切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主提问,根据学生编出的问题,教师及时捕捉问题,引出小数的加减法。这样灵活地使用教材、同时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数加法:

学生比较容易就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计算的方法

(2)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①自主尝试。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想想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做好后,可以在小组内(或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是个预设性的的问题,学生能通过以往的学习,来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如:估算,口算,笔算……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②汇报交流。

A、估算这两本书总价是多少元?对有估算意识的学生及时表扬还要抓住机会是加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B、6元6角2分+2元7角5分=9元3角7分

C、用竖式计算6.62+2.75=9.37(元)

多数学生会选择用竖式计算,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通过学生口述计算方法,抓住时机追问,(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为什么要这样对位?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便可以直接相加了呢?)从而解决课的重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小数点对齐了,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

口述完毕一起观察整个竖式过程:再完整叙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抓住三点:①小数点对齐②最低位加起③满十向前进一

●小数减法:解决问题 “《童话故事》比《科学家的故事》贵多少元?”,列式后直接用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做。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仿照加法算理进行叙述,并加以比较总结。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知识作铺垫,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引导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引导概括出: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

(4)看书36页 读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三)拓展练习:

1.用竖式计算 4.37+2.93 7.54+6.84

【设计意图】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算法,同时暴露新的'认知冲突,计算结果末尾有“0”,正确处理“0”的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正确认识和掌握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时候要化简,即划掉末尾的“0”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新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掌握新的本领。

(四)、课堂小结:

分为两部分,先看书36页,整理所学知识;再由学生谈收获、谈体会。归纳总结是否达到知识情感的预定目标。

(五)、作业设计:37页2题

(六)、板书设计:略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 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习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2、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气球放在一起的过程,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者由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说,把气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然后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过渡。

(2)学习加法算式。首先引导学生说出: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3和1表示。然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最后教读加法算式。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圆片合并在一起。这一步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巩固发展,在练习中提高

(1)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①课本第24页“做一做”。②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红花配绿叶)。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课本第25页松鼠玩耍图,通过动画演示引出算式3+2=。

(4)课本第25页做一做。

① 通过读懂图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② 巩固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图点数,在一个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也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

③ 通过对比4+1=5、1+4=5和1+3=4、3+1=4这两对算式式,使学生通过直观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4、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5、布置作业

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6、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了解信任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2)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交流意识。

(3)发挥课件的动态立体优势,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据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让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正确的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感受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体会到数学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迁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运用通分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学法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

(一)导入

1、复习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及其运算规则

2、课题的引入

(二)教学新课

1、新授

2、巩固和复习

3、课堂总结

(三)练习

1、做一做

2、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及其运算规则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2/95/9=1/83/8=5/6–3/6=4/5–3/5=)其中还有复习了约分的知识,检验同学们课后的学习。

2、课题的引入

根据课本的知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用学生的惯性思维让他们自己提出“1/43/10=”式子,这就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内容不同,让他们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教学新课

1、新授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让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通分化为同分母”这个关键点,然后让同学们动手做一做。

2、巩固和复习

首先我在其中穿插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然后再巩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其实都贯彻着“只有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

3、课堂总结

让同学自我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首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然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三)练习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做一做

让同学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

2、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五、教学效果分析

回顾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本次对课堂评价实效性的探索还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体现了评价的服务性、导向性和激励性等功能。

复习引入环节中,在收集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阶段,针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渴求赞扬和鼓励的心理特点,给予合理的,积极的,肯定的课堂即时评价。教师主要应用准确、巧妙、富有感染力、充满真情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热情地给予褒奖。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10)

二年级《加减法的估算》说课稿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我在设计教学时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了解学生作好必要的铺垫

低段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对“估算”理解模糊。在加减法估算之前,刚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笔算,一直强调计算要仔细认真,估算却与精确算形成了一个反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估算的经验,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意图,急着精确算。若单刀直入,就会导致学习开始阶段的目标不明、动力不足,从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与思维的展开。因此我认为不妨先来一段前奏,为学生带带路,作好认知与心理上的铺垫,待水到渠成之时再展开教学。于是,课始,安排了一个环节,通过猜人数、猜体育用品的价格、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关键词“接近”、“大约”,从而揭示估算的意义:不追求准确的结果,而只需一个数值范围。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情境,尽量将学习材料生活化,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补充,使学生亲身体验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身临其境的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本节课我设计了:估算教室的人数——估算老师买体育器材带的钱够不够——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估算啦啦队的人数——估算转呼啦圈的个数——估算水彩笔的枝数——估算买礼物的钱数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发展。

3、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和运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集体氛围,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符合科学性,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如在探究100元钱买三件运动器材够不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提出很多方法: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用连减的方法、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老师都应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掘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出现多种方法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4、拓展时空,体验知识的生活背景和应用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而生活中的数学,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围绕“校园运动会”这一主线展开,由估体育器材单价,到买体育器材,到估计运动员人数,再到运动员献爱心买礼品这些情景都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让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交流合作,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为孤儿院的孩子们买礼品的具体情境,“该怎样设计购物方案呢?请你们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大约需要多少钱?实际要多少钱?你们的钱正好够用吗?剩下的钱怎么办?多余的钱怎么办?”这个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更好的融入了学生熟悉的、新鲜的生活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11)

《8、9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

《8、9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9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之一,甚至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到根据一幅图能够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其中教学的重点是计算8、9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看图列算式(减法算式)、正确计算。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法上我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操作、思考、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合作以及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法上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方式,主要应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形成技能。在教学程序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导课。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对学生提出《课堂常规》要求,以对口令、比一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常规》、遵守《常规》;再复习8、9的组成,为熟练口算扫清障碍。

第二:新课。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苹果图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在计算过程体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帮助学生积累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计算,提问: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

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练习内容的设计上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先根据班内两组学生的人数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再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巩固加减计算;最后通过看卡片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的设计同时又能够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1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优秀说课稿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优秀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作如下的初步设计:

一、 确立目标,力求准确。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并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节课我确定以下几个目标:

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正确的进行计算。

2、 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索,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二、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意义,后总结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学习计算方法,再学习意义。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能根据分数单位进行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量,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教学时让学生举出分数的例子,口答分数加减法,举例列算式,再观察,计算,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口算举例比较 交流概括 验证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计划课一开始,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让每个学生说出一个分数,并说出它的分数单的个数,旧知进行口算,观察比较这些算式的特点和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再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达成共识。教学中力求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题尽量让学生说,一些例子让学生举,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实现转变,做一回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 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练习是有效的融入实践练习“绿化校园”请你设计的活动,让学生结合本课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基于上述设想,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下:

1、 复习铺垫。让学生想一个分数,与同(转载数学网)桌互相说说它的分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个数,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新课的进行做好准备。

2、 探究新知。分为三个部分:

(1)总结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根据分数单位的个数进行口算,初步感受知算理,再举例验证,通过比较、综合、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揭示意义。利用一加一减的两道理算,比较两题的结构,联系整数加减法,利用知识的迁移,揭示加减法的意义。

(3)完善算法。通过几道理算式的计算,强调最后的结果一定要约分。

3、 巩固练习,延伸课外。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安排练习,并能做出相应的发展,由两个数的加减发展到三个数的加减,注意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买三种水果,让学生感到亲切,最后通过设计绿化活动,张扬个性,并结合新知发现问题,达到提高。

初步预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素质相应的会有所发展。谢谢!我的说课完了,请各位批评指正。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13)

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4页的例题,做一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同学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考虑、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3、在教师的鼓励和协助下,同学对身边和数学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现学习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关键:初步理解0的含义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笼统——具体”的认数过程。我在同学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实际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总是和笼统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同学积极参与、体验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发明。

学法可归纳为:

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同学好学。

㈡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乐学。

三、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出示三个纸盒)教师说:“我给小朋友带来一个东西,想不想知道盒子里分别装的是什么?谁能打开并说说用哪个数来表示它?”

同学感到疑惑,教师和时提出课程:我们这节课就进一步学习“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㈡探索新知

1、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出示物图)教师充沛利用实物图的同时,引导同学理解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2、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

(出示直尺)教师引导考虑:0还可以表示什么?

3、寻找“0”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你见到的0入手,带领小朋友们去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不只丰富了小朋友们对0的感知体验,同时也让小朋友们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体会0的计算

我在情景中体会0的计算,集体交流不同想法。

[设计意图]:我为同学创设一个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大胆发表自身的意见并进行交流,从而亲身体验关于0的计算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㈢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因为小同学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与耐久性较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多样,要富有挑战性。根据这些特点我将练习设计成小朋友们喜欢的游戏。例如:巩固练习第2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同学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尝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㈣全结评价

让同学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这样让同学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同学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同学享受到胜利的喜悦,更激发同学数学的热情。

总之,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同学全面发展。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14)

小数的加减法的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 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三、小结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15)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

从整个章节看,由于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它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也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这节课是在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并且整合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但是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回顾和巩固,更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作好准备。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把“异分母”化为“同分母”也是数学“化归思想”一次很好的渗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上一个学段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又在前一个单元里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所以,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方法目标:

1、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即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法则——巩固应用。力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教师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用数学趣味故事引入,并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且由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感到分外的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并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考。然后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并观察所列的算式与以前所学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为此在新授部分我着力创设民主气氛,提供参与机会,渗透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摆一摆: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从直观上得出1/2+1/4的答案是多少。

2、算一算:

教师首先抛出问题:“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应怎样相加呢?”并适当提示:“可不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学生会马上想到刚学完的通分,然后让学生独立算一算,算后交流算法。此时的算对学生来说已非难事,而且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并结合教师的提示,在头脑中已有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对于算法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3、说一说:

在学生自主算出答案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学生汇报后,我在此加了一个环节:老师的算法跟同学们的不一样,我是这样算的:1/2+1/4=2/6=1/3。我这样算对吗?针对我的算法,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只有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这一算理。此处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对于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4、总结算法:

学生有了计算1/2+1/4和1/2-1/4两道题的基础,所以此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培养了学生自学与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

首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本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你是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进而组织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本节课,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并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16)

13《6、7加减法的应用》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3《6、7加减法的应用》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1、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6、7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景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求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地位: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数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度的桥梁。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3.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画所表达的意思,理解图上括号和问号的用意,知道所求问题的所在。突破方法:适时点拨、找学生反复说

教学难点:使学生切实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突破方法:自主学习、探究法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针对重点、难点,我采用情境创设、小组交流、适时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加以突破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学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习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具的准备:

课件、直尺

设计意图:课件是尊重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的呈现,易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直尺是因为《课标》基本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那么,低年级老师的板演很重要,像画等号,老师的规范操作会直接影响学生,他们会效仿。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

安排:6、7的分成形式和加减算式形式(共12道题),采用直接说得数、追问算理的形式。

【设计意图:复习6和7的加减法运算,为后面的学习应用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草地上有许多小动物,他们玩得可欢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喜爱小动物的心理特征,意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思维。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加法应用题

(1)利用多媒体出示“小兔子采蘑菇图”。引导学生对“整体图”进行观察和思考。 “图里有什么?”“关于小兔子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目的是帮助学生舍弃图中不相干的因素,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把目光指向左边和右边兔子的只数,培养他们初步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①师: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

【设计意图:有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

②找几名同学结合图画内容试着说说看。

(适时鼓励,如:鼓掌、你真会动脑筋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猜想,尝试解决问题,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③师借助课件演示“两边小兔子向中间合的过程”,解释并验证学生的猜想: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接着出示几种开口方向不同的大括号,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

(3)结合情境图,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能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a、谁能把图里告诉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连起来用三句话说一说呀?b、谁还能再用三句话说说。

C、谁能一边做动作一边说一说呢?

d、同桌再说说。

【设计意图:在相互交流中,给每位学生提供锻炼“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做到知识共享,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

(4)板书: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多少只?

(5)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兔,怎样列式?

板书:4+2

(6)追问:

a、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怎样计算呢?

b、4在图里表示什么?2呢?6呢?

设计意图:追问目的对于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深化学生対加法含义的理解;

(7)“对不对呢?谁来当小老师,检查检查”?

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习惯。

(8)小结:同学们,你们运用两个数学信息就解决了问题,孩子们,真是好样的(竖起大拇指)

设计意图:适时地给予肯定、表扬会增强孩子们思考、回答的自信心.

(二)学习减法应用题

(9)在此基础上(上面扶,此放),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比一比,这幅图和上面的小兔采蘑菇图的大括号、问号有什么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有序、完整地叙述图意,说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

学生选择用减法计算后,适时地对学生加以追问,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选择减法,引导学生明白用减法计算的道理。板书:一共有7只,跳走2只,还剩几只?7-2=5(只)

(三)归纳:

小结:小兔图和青蛙图,这两道题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图画应用题。这种图中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解决问题的时候经过了哪几个步骤呢?第一步要弄清图里告诉我们什么了,要求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要会用这样的三句话说清楚。第二步:列式计算。第三步:检查、口答。

(四)巩固练习

1、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放手让学生自己辨析,完成之后进行对比。

对比讨论:同样都是企鹅,为什么一道用加法计算,另一道用减法计算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突出问号的位置不同,要求的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2、静心设练,巩固提高

这道题是练习十中的第六题结合“金色的秋天”情境图,呈现了多个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尝试独立看懂图意,说出要解决的问题并能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能力。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我认识了“大括号”,并且知道了它的意义,还学会了根据问号的位置来确定列式方法,同时还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你平时要留心观察,看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隐藏着数学问题,比一比,看一看,做一个爱数学的小博士!

六、说板书:

6、7加减法的应用

4+2=6(只)?? 7-2=5(只)

大括号下边表示总共的量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板书很重要,它展现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留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也是由形象的情景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过程,特别对于处于一年级上学期的小同学尤为重要。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17)

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属课前说课。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我打算分四课时完成,去括号、加法计算、减法计算、加减法混合计算。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小节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

(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前提诊测,复习提问

1、如何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3),+(-2)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表示一个数的本身;2、绝对值检测:随机出五六道小题即可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把以下数相加、相减

1、+4,-5,+3,-6,-7,3,-2.5

2、-3.2,-2.6,+5,+6,-4

在黑板上写五六个正负数请同学们把他们加在一起再减在一起。不要怕学生写错,让学生自己体会书写的繁琐计算的困难,继而想出解决办法。(可以多给学生时间。)

尝试指导,实施目标

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引导学生先填括号,在想法去括号,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去括号法则。掌握计算方法。(5-10分钟即可)

题型训练,巩固目标

1、两数加减:+3+(-4);(-5)+(-6);(-8)-(+4);(+5)-(-6)

2、多数加减:(-12)-(+23)+(-7)-(-2);-(-4)+(+5)-(-6);

+(+6)-(-5)+(-9);0-(-3)+(+6)-(+0.1)+(-0.25);

-(-7)+(-2.3)-(-5.1)+(-3)

此处要反复练习,并使学生明白去括号后的是省略加号的和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

1、做书18、20、23、24页练习题(只去括号)

2、利用书上习题1.3复习巩固1、2题的双数题进检测

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去掉括号后所得结果仍是括号内的数;-(),去掉括号后所得结果是括号内数的相反数。

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书24页习题1.31.(1)、(3)、(5)、(7);2.(1)、(3)

要求:小组长及时检查力争人人掌握去括号方法,会省略括号。

利用课堂检测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

利用课后作业巩固新知。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18)

两位数加减法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位数加减法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复习内容

新编北师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共六个单元,关于《加与减》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加与减》(1)、《加与减》)(2)、《加与减》(3),可见两位数加减法在本学期的重要性。本节《两位数是加减法复习课》主要复习本册教材《加与减》(2)和《加与减》(3),对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进行复习。两位数加减法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包括进位、不进位加法,退位、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包括进位、不进位加法,退位、不退位减法),孩子们不仅要掌握这些内容的口算及笔算方法,并达到熟练、正确计算的程度。

二、说复习目标及重难点

1、能自主回忆两位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点,并能正确熟练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体验学习的快乐。

复习重点:能自主回忆知识点,初步学会将所学知识串连起来。

复习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环节设计

本节设计有三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PPT出示,学生大声读出课题。

(二)串连知识点,趣味练习

1、回顾两位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

(1)看到两位数加减法,你想到了什么?

生回忆、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

(2)在这些算式中如果让你选择两道口算,也就是直接写得数,你会选择哪两道?为什么?

①根据学生选择,抽生说一说两位数加减法(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②笔算两位数加减法各一道,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计算两位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③结合平时的计算经常出错的题目,说一说计算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2、趣味练习:拔萝卜

(1)学生分两大组当做“小白兔”和“小灰兔”。PPT出示带有竖式的萝卜,小白兔要大于50的萝卜,小灰兔要小于50的萝卜,口令“我们要”、“他们要”。

①43+38 ②76—39 ③6□—2□ ④24+2□ ⑤99—49在选择时要说一说思考过程。

(2)谈话:加法和减法相比,哪个更难一点儿?我们专门来练练减法。小白兔和小灰兔的选择分别变成了“退位减”和“不退位减”,口令没变,PPT出示大萝卜上的减法竖式。

① 66—44 ② 53—27 ③ 75—2□

3、解决问题

(1)就黑板上学生的算式随机选择一道,如50-18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PPT出示数学信息:兔比羊多6只,羊有37只,鹅有18只。

生读数学信息,并提出并解答(先抽生提问题,提问题者指名解答;然后再同桌你提问我解答)。

4、游戏:比比谁的得数大。

在黑板上贴出0~9数字卡(背面朝上)。

□□+□□= □□+□□=

“小白兔”和“小灰兔”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前任意拿数字卡,选择贴在合适的位置,谁的得数大谁赢。

(三)分享收获、自我评价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与小伙伴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并对自己的表现做个评价吧!

四、关于“读、说、写”习惯培养方面的设计

本节课以培养“说”的习惯为主,因此整节设计围绕“说”展开。从开课的“坎大两位数加减法你想到了什么”到说口算及笔算方法,再到“趣味练习”中“萝卜该给谁,为什么?”以及游戏“比比谁的得数大”中“怎样摆可以让得数更大”的争论,到最后的“分享收获、自我评价”,可以说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说,而且尽可能的让所有孩子都发言。

五、课后反思

尽管进行了精心的、自认为较为合理的设计,但是还是应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觉得在本节课堂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说的规范性、完整性指导不够到位;其次,说的形式不够丰富,个人说得多,对子互说少,没有涉及小组交流;第三,说的习惯还需加强,让学生想说会说;第四,课堂上没有能及时指导学生文明说,有礼貌的说;第五,关注全体、面向全体做得不够,全班仍有5人未发言。

课堂存在不足、存在争议、存在困惑,但这些足以让我努力改进、努力做得更好!

【微语】懂我的人不需要TA理解我,不懂我的人没必要让TA理解我。

温馨提示:本文【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优选18篇)】由作者学习公社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 人教版三角形内角和说
上一篇 100字励志小故事(精选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1. 1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37例(全国疫情最新报
  2. 2 向上级请求批准的请示范文(关于请求同意的
  3. 3 2022国考今起报名(明年国考今起报名时间公
  4. 4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13例(全国疫情新增最
  5. 5 带福字的吉祥语六个字(关于福禄寿喜财的成
  6. 6 有关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7. 7 入则孝全文带拼音加翻译(弟子规入则孝篇原
  8. 8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硬笔书法
  9. 9 关于愁的诗句有哪些(表达愁的诗句大全)
  10. 10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阴符经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