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和谚语的区别(民间常用俗语100条)

高考君
711 篇文章
2022-09-07

俗语和谚语,都是日常用语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主要区别在于成因来源、概念阐释、场景对象和表现特点四个方面。

一、成因来源。

1.俗语。也叫常言、俗话,或者大家说、古语说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对事物处理、自然理解和衣食住行等形成的口语化经验总结,经过口口相传,达到共识,具有口语性、通俗性、共识性和流行性的语言单位和典型语句。

俗语来源广泛,既有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有诗词名句、警句格言和历史典故等关联。如“拔根汗毛比腰粗、饱汉不知饿汉饥、不到黄河心不死”。

2.谚语。类似于成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社会实践经验,且许多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内在及现象规律。

谚语,具有广泛的知识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等。

二、概念阐释。

1.俗语。是一种形象的定型化短语,如“纸老虎”、“翘尾巴”、“乱弹琴”、“硬骨头”等。如“不是省油的灯、苍蝇不叮没缝的蛋”等。

2.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惯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如“女人嫁汉,穿衣吃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三、场景对象。

1.俗语。有通用性质,同一俗语,可以用于不同的场景和对象。如“翘尾巴”,可以在不同场景下说不同身份的人。俗语从广义来说,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适用所有人,没有对象限制。

2.谚语。有气象、农业、生活、卫生和学习等多种类别,不同的谚语使用场景不同。一般场景和对象固定化,不具有通用性。

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属于卫生类别,不能用于天气和农业上。

四、表现特点。

1.俗语。俗语通常指有一定道理,表述某一种观点的话。它没有因果性质和完整意思,往往只是有一半的意思,需要和当时场景关联。如“扯淡、吃了枪药了、大海里捞针、断了线的风筝、人有三不欠”。

2.谚语。谚语,带有典型的因果性质和完整意思,用得较多,流传时间较长,更具文学化和书面化。谚语,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如“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勤勉是成功之母”、“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温馨提示:本文【俗语和谚语的区别(民间常用俗语100条)】由作者高考君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 登高唐杜甫古诗(登高
上一篇 海棠苏轼古诗赏析(关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1. 1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37例(全国疫情最新报
  2. 2 向上级请求批准的请示范文(关于请求同意的
  3. 3 2022国考今起报名(明年国考今起报名时间公
  4. 4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13例(全国疫情新增最
  5. 5 带福字的吉祥语六个字(关于福禄寿喜财的成
  6. 6 有关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7. 7 入则孝全文带拼音加翻译(弟子规入则孝篇原
  8. 8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硬笔书法
  9. 9 关于愁的诗句有哪些(表达愁的诗句大全)
  10. 10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阴符经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