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平的孤独》,对孤独的认识也是很别致的:
《在昌平的孤独》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
梦风的猎鹿人
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
以及其他的孤独
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
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
在爱情中失败
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
沉到水底
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
孤独不可言说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译):暖和的南风,吹着棘木的嫩芽,嫩芽是那么的小,母亲一生劳苦。
(解):先描写景再写人, 温暖的凯风, 象征妈妈的爱, 战战兢兢, 呵护无为不至.
(2):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译):暖和的南风,吹着棘木的枝干。母亲能干美善,我们却不争气。
(解):薪已成长之干材,象小孩长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9663934大了,娘那么美好善良,孩子叹己不成材。(句子很美,要背起来喔)
(3):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译):乃有清凉寒泉,在浚城地下,生有七位儿女,却不能担负母亲的辛劳.
(解):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浚地下泉水,可以让人享用,七位儿女自叹,不能解妈妈的劳苦。(慢慢细玩感受)
(4): 睍睆(现音缓音)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译):漂亮的黄鸟,唱着美妙的歌, 我们七位子女, 却不能让母亲获得安慰。
(解):黄骊鸟歌声好听, 引申到子女无好风评,让母亲欣慰。
(全文):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现音缓音)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在昌平的孤独》之读后感]
在昌平的孤独
『海子』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
梦见的猎鹿人
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
以及其他的孤独
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
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元湘木叶
在爱情中失败
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
沉到水底
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
孤独不可言语
既是诗人也是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说:“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在昌平的孤独》之读后感。”海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幸福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独和寂寞。封闭的自己,让他平时与人交往不多,而现实的压抑,再加上几次都与爱情擦肩而过,使得他更像一个孤独的孩子。
海子是一个孤独的吟唱者,一个内心空灵的诗人,表面上他孤独,但他通过写诗,构建着诗歌大厦,独自品享着寂寞的美丽,他又是一个精神富足者,读后感《《在昌平的孤独》之读后感》。
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不同的是我们对待孤独的态度,从高三开始,我想我是孤独的,但仅仅是表面的孤独,经常有人问我,你总是一个人,你不怕吗?我不怕,反而我很享受一个人的感觉,自由自在,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宁静、美丽,有属于自己的呼吸,舒服、恬美,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自由不受约束。。这也许是我为什么对海子的诗歌那么有感触的原因吧,因为我也是从孤独与寂寞的误区中走出来了,海子并不孤独,他有他喜爱的诗歌陪伴着他,而我有我亲爱的家人、朋友陪伴着我,我们都不孤独,我们只是在享受属于自己的空间,在享受心灵上的那份宁静。
所以,不要害怕孤独,害怕寂寞,学着去欣赏她们,与自己为伴,你会发现那是属于自己的感觉,属于自己心灵的那份宁静。
〔《在昌平的孤独》之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海子——《日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
今夜 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1988年7月25日火车经德令哈 海子,原名查海生,人们习惯称他为“北大诗人海子”,196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他曾长期不被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诗人。他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环境下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塞亚》、长诗《大札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出版的诗集有《土地〉》(1990年)、《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年)、《海子的诗》(1995年》、《海子诗全篇》(1997年)。
这首抒情短诗〈〈日记〉〉,写于1988年6月27日,从诗后面的小注可以知道,这是海子第二次坐火车去西藏,经过青海省的德令哈市时,自己的所想所感,写的情真意切。全诗采用了日记这种便于抒情的文体,以一个来自异乡的“弟弟”的那种怯弱而朴拙的孩子口吻,同“姐姐”真情告白,如泣如诉。
全诗共分成四小节,感情层层递进。如果说第一小节仅仅是交代了自己的处境,即夜色笼罩,我只有戈壁,我在德令哈的话,那么第二、三节就是直接进行抒情了:“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
到最后这种抒情更是达到了顶点:“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此时海子的复杂心绪。
他曾经两次去西藏,一是为自己的长诗〈〈太阳〉〉寻求创作素材,获取灵感,也是为了摆脱情感的纠缠和苦闷。作为全诗的中心词是“姐姐”,“姐姐”既是自己的倾诉对象,也是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她的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
此时海子在个人终身大事上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内心的伤痛还隐隐存在,但他追求太阳的信念更强烈了。“姐姐”既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情人,已经分手的情人,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甚至招致自己如此痴狂于诗歌创作的冥冥之中的东西。
通过“姐姐”这个意象,更好地直抒胸臆。与“姐姐”倾诉交流了一段时间,自己再也不感到荒凉了,精神得到了慰藉。
原来“荒凉寂寞的戈壁”也变得美丽了,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从此可见海子此时内心的孤独真是达到了一种极致,一种唯美的境界,他独自享受着孤独和寂寞的如此美丽。孤独寂寞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既是诗人也是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说:“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的《日记》也毫不回避的透视了这一现象。
相对说来,海子更孤独些。当然他的孤独并不是社会疏远了他,而是在他受挫后他有意识的自我封闭自己,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去,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这一点常人是不理解的。
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个真实的海子。
他认为,诗就是把自由和寂寞还给人类的东西。他的另一首《在昌平的孤独》,对孤独的认识也是很别致的:“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梦风的猎鹿人/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放在泉水中/以及其他的孤独/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在爱情中失败/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沉到水底/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孤独不可言说"。
在海子的一生中,死亡轻生的意识始终弥漫着,挥之不去,驱除不得。像《日记》这首诗歌,对自己的孤独心理描绘的很是逼真,轻生的意识倒不是那么强烈。
由原来的两手空空到后来觉得美丽,这其实是一个思索的过程,一个把小我融于天地与自然的过程,海子的思想就是这样超脱。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给每一条小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把幸福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海子。
封闭的自己,平时与人交往不多,现实的压抑,加上几次都与爱情擦肩而过,使得他更像一个孤独的孩子。也正是西藏这“西方最后净土”的感染,才使得海子的回归意识变得如此强烈,摆拖尘事烦扰的时间变的才如此迅速,他的孤独感也才日益芬芳四溢。
海子实则是一个孤独的吟唱者,一个内心空灵的诗人,表面上他孤独,但他通过写诗,构建着。
赏析:
海子把“爱情”当作自己苦难的根源,反复吟唱,不过,他的爱情诗还是很优秀的,值得细读。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看吧,多么煽情的诗句,温情而浪漫,哪个女孩子听了不感动呢?可海子说,这是日记,私人日记,言下之意也就是说这些东西是真实的可信的,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产物,而是自己内心隐秘情怀的展现。也许是吧,在此,我们暂时理解海子,原谅海子吧!
海子坐着火车路过德令哈,在这草原的尽头,他两手空空,悲痛时也握不住一滴眼泪;在这荒凉的小城里,风雨缠绵,除了路过的和居住的,海子的思念成了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草原亦是。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海子祝福他人、成全他人,“今夜”“一切都在成长”,“青稞也只属于她自己”,属于她自己的美丽和自在;可是海子呢,海子只有美丽的戈壁,尚且空空。
空空啊,一无所有啊,但并不是一无所有,“我”还在想着“姐姐”,比思念人类更急切的思念着“姐姐”。
海子——《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
今夜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1988年7月25日火车经德令哈海子,原名查海生,人们习惯称他为“北大诗人海子”,196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他曾长期不被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诗人。他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环境下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塞亚》、长诗《大札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出版的诗集有《土地〉》(1990年)、《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年)、《海子的诗》(1995年》、《海子诗全篇》(1997年)。
这首抒情短诗〈〈日记〉〉,写于1988年6月27日,从诗后面的小注可以知道,这是海子第二次坐火车去西藏,经过青海省的德令哈市时,自己的所想所感,写的情真意切。全诗采用了日记这种便于抒情的文体,以一个来自异乡的“弟弟”的那种怯弱而朴拙的孩子口吻,同“姐姐”真情告白,如泣如诉。
全诗共分成四小节,感情层层递进。如果说第一小节仅仅是交代了自己的处境,即夜色笼罩,我只有戈壁,我在德令哈的话,那么第二、三节就是直接进行抒情了:“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
到最后这种抒情更是达到了顶点:“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此时海子的复杂心绪。
他曾经两次去西藏,一是为自己的长诗〈〈太阳〉〉寻求创作素材,获取灵感,也是为了摆脱情感的纠缠和苦闷。作为全诗的中心词是“姐姐”,“姐姐”既是自己的倾诉对象,也是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她的内涵应该是多方面的。
此时海子在个人终身大事上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内心的伤痛还隐隐存在,但他追求太阳的信念更强烈了。“姐姐”既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情人,已经分手的情人,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甚至招致自己如此痴狂于诗歌创作的冥冥之中的东西。
通过“姐姐”这个意象,更好地直抒胸臆。与“姐姐”倾诉交流了一段时间,自己再也不感到荒凉了,精神得到了慰藉。
原来“荒凉寂寞的戈壁”也变得美丽了,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从此可见海子此时内心的孤独真是达到了一种极致,一种唯美的境界,他独自享受着孤独和寂寞的如此美丽。孤独寂寞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既是诗人也是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说:“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的《日记》也毫不回避的透视了这一现象。
相对说来,海子更孤独些。当然他的孤独并不是社会疏远了他,而是在他受挫后他有意识的自我封闭自己,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去,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这一点常人是不理解的。
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个真实的海子。
他认为,诗就是把自由和寂寞还给人类的东西。他的另一首《在昌平的孤独》,对孤独的认识也是很别致的:“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梦风的猎鹿人/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放在泉水中/以及其他的孤独/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在爱情中失败/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沉到水底/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孤独不可言说"。
在海子的一生中,死亡轻生的意识始终弥漫着,挥之不去,驱除不得。像《日记》这首诗歌,对自己的孤独心理描绘的很是逼真,轻生的意识倒不是那么强烈。
由原来的两手空空到后来觉得美丽,这其实是一个思索的过程,一个把小我融于天地与自然的过程,海子的思想就是这样超脱。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给每一条小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把幸福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海子。
封闭的自己,平时与人交往不多,现实的压抑,加上几次都与爱情擦肩而过,使得他更像一个孤独的孩子。也正是西藏这“西方最后净土”的感染,才使得海子的回归意识变得如此强烈,摆拖尘事烦扰的时间变的才如此迅速,他的孤独感也才日益芬芳四溢。
海子实则是一个孤独的吟唱者,一个内心空灵的诗人,表面上他孤独,但他通过写诗,构建着诗歌大厦,独自品享着寂寞的。
父爱如山 文 / 白色的紫薇花
——写给父亲的诗
父亲
一个平凡的名字
平凡中透着坚毅
父亲
一个随和的形象
随和中显着刚强
父亲
一副沉默的外表
沉默里藏着挚爱
父爱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宽厚雄浑
支撑起女儿一生信念的天堂
父爱是一片深情的大海
浩瀚无际
贮藏着对女儿的关爱、憧憬和希冀
父爱是一根古老的藤
坚韧不屈
缠绕着对女儿的宽容、呵护和思念
父爱是一本书
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女儿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
忠诚是您的灵魂
正直是您的个性
踏实是您的本色
稳重是您的作风
宽容忍让是您传给我的美德
忘不了
小时候您把我扛在肩上
希望我看到一个广远的世界
忘不了
您骑车载我上学路上的谆谆教诲
渴望着能够放飞我的梦想
忘不了
女儿远离故土外出求学
您用温暖的大手
按着我的肩头
传递给我的嘱托
忘不了
您身上淡淡的烟草味
还有你那香醇的白酒味
那是父亲的味道
您没有象母亲温柔外露
却把柔情深藏心底
在您的羽翼下
我一天天走向成熟
一步步迈向成功
我诚挚地祈祷
父亲
来世还做您的女儿
让我今生来世永远都能沐浴在您如山的父爱里
父爱如山
文 / zydavid2006
父母之爱天赐真爱,人间至爱莫过于甚。
母爱似水滋润心田,父爱如山教我成人。
母爱温柔含怡如蜜,父爱刚毅教我诚恳。
母爱飘逸如沐春风,父爱厚重教我沉稳。
母爱絮叨如影随形,父爱无语教我坚忍。
父亲节里让我们重新感知父亲,父亲节里让我们重新读懂父爱:
父爱是孩儿调皮时严厉的目光,父爱是欲打还休时扬起的手掌;
父爱是恨铁不成钢忧伤的无耐,父爱是望子成龙时朴实的心愿。
父爱是雪夜里寻儿急切的奔波,父爱是为儿治病时疲惫的身影;
父爱是儿狼吞虎咽尽情的满足,父爱是默默关注时鼓励的眼神。
父爱是孩儿远走时的恋恋不舍,父爱是家书里谆谆的万千叮咛;
父爱是盼儿回家时的望眼欲穿,父爱是父子重逢时的激动喜悦。
父爱是孩儿成家时衷心的祝福,父爱是孩儿立业后欣慰的笑容;
父爱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淡定,父爱是华发鬓霜后的雍容坚定。
父爱是儿生命之河至深的泉源,父爱是儿直面人生最好的老师;
父爱是儿担当责任坚强的后盾,父爱是儿奋力前行不竭的动力。
我喜欢海子,对海子的评论,我喜欢余杰的.如下: 【海子:诗是生命的倒刺】 余杰 远在幼年,悲哀这倒刺就已扎入我心里。
它扎在那儿一天,我便冷嘲热讽一天——这刺儿一经拔出,我也就一命呜呼了。——齐克果 1989年3月26日,当外面的世界还很热闹时,一个相貌平凡的青年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
火车呼啸而来,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被碾得粉碎,渐起的鲜血,是书写在北中国大地上最后一行最崇高的诗句。这位叫海子的天才诗人,留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一具惨不忍睹的尸体。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高河镇查湾,一个地地道道、完完全全的农家孩子。1977年,15岁的海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宁静的湖光塔影之间,他开始写诗,开始用诗歌来解答哈姆莱特那个古老而艰巨的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在他的笔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次有了纯粹的诗歌。天才往往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诞生的。
海子在粗糙的稿子上涂满潦草的诗句,在鸡毛满地飞的90年代,当我们象拾起稻子一样拾起这些诗句的时候,我们将泪流满面地体验到“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只是海子和海子的诗。像我这样一个悲观的人,完全有理由下这样的断言:海子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诗人。
如同梵高在画布上发现向日葵与生命的深沉联系一样,海子在诗歌中找到了麦子与生命的神秘联系。这位自称“乡村知识分子”的诗人,把南方那片黝黑的土地置换成一个魅力无穷的乌托邦。
当代中国少有这样美丽的诗句,美丽得让人伤心的诗句:“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岗上。”他的每一行抒情诗都有金刚石的质地,光芒闪烁却又无比坚硬,世界上没有比海子的诗歌更坚硬的东西了。
至刚本来就蕴含了些许悲剧性在其中。海子便试图寻找点温柔的气息。
我羡慕他有一个纯洁的妹妹:“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我更羡慕他有一个成熟的姐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实际上,海子比我们还一无所得。没有“妹妹”也没有“姐姐”的海子为我们创造出凉入骨髓的温馨,这正是流星般的80年代令我尊重和向往的原因之一。
我无法想象象海子这样的人活到90年代将是怎样的结局。至少,80年代,梦还是梦,美丽的还是美丽着。
海子在80年代最后一个春天到来之前死去,他断然拒绝了90年代,他很明智。海子很喜欢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
这句被米兰。昆德拉引用无数次的名言,早已成为人们日常谈话中故弄玄虚的口头禅。
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海子那样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想起古龙在《楚留香》中描述绝世英雄的心境:“你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山路为生命的一部分。
你超过一个又一个行人,到达绝顶时你却失去拥有过的一切。俯瞰山下,后来的人还没能爬上山腰。
孤独是山峰给征服者唯一的礼物,这时你再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对于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来说,海子生活在别处,对于生活在山顶的海子来说,人们生活在别处。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就是在这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茫茫大荒的心境中,海子创作着他最辉煌的“史诗”。海子就象陀斯妥也夫斯基笔下疯狂的赌徒,孤注一掷,把宝全部押给了“崇高”。
难道“崇高”也能逃避么?海子在旗帜降下前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拔出了他的剑,明晃晃的剑。“你说你孤独/就象很久以前/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的那种孤独/你在夜里哭着/像一只木头一样哭着/象花色的土散发着香气。”
他痛斥日益猖獗的后现代主义者“都是背叛神的人”,然而,信神又能怎样呢?神对待海子就像他以前对待约伯那么残酷。海子走过的每一座桥都成为断桥,峰回路不转,“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当海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时,他已然选择了死亡。
于是,刚刚用“大诗”为自己加冕的海子,却被“绝对”的诗歌逼着退位,海子忙忙碌碌设置好祭坛,他早就知道祭品只能是自己。在京郊昌平的一间宿舍里,他不分白天黑夜写诗,诗句就象黑暗里的烟头,闪烁,闪烁。
然后熄灭。“我请求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我请求/在夜里死去。”
灵魂是如此沉重,脆弱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它。此刻,幸与不信都毫无意义。
耶酥在在受难中忍受着别人所加给他的痛苦,海子在同样深重的忧伤中忍受着自己所加给自己的痛苦。耶酥在底墒是孤独的,不仅没有人体会并分享他的痛苦,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痛苦;只有上天和他自己才有这样的感受。
就连耶酥也有忧伤得仿佛再也承受不住那种极痛的悲苦的时候:“我的灵魂悲苦得就要死了。”然而此时此刻,他的弟子们都睡着了。
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的海子,漂浮在一座1000万人口的巨型都市里,却找到了与当年旷野中的耶酥一模一样的感觉。他一遍一遍地翻《圣经》,《圣经》的字迹在泪水中模糊。
因此便有了山海关的那一幕。庸碌如我辈,无法知道海子为什么选择山海关,为什么选择铁轨。
海子的朋友、诗人西川这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