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译文 《氓》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
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
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
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
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
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
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谷风》 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对子女已不能顾及的悲痛;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己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第五、六章写女主人公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
区别: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丈夫因境遇变化或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之妻,在《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已多有反映,《卫风·氓》是一篇,这首《邶风·谷风》又是一篇。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使人读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则更能体现被孔子称道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基因。
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这首诗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选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时刻,使用对比的手法,凸现了丈夫的无情和自己被弃的凄凉。这个时刻就是新人进门和旧人离家,对于一个用情专一、为美好生活献出了一切的女子来说,没有比这一刻更让人哀怨欲绝的了。
诗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这一出人生悲剧的最佳契机,从而为整首诗的抒情展开提供了基础。而一方面“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热闹和亲密,另一方面“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的绝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种高度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被弃之人的无比愁苦,那种典型的哀怨气氛被渲染得十分浓烈。
其次是借用生动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尽的妙喻。
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风和阴雨,来表现丈夫的经常无故发怒;以采来蔓菁萝卜的根茎被弃,来暗示他丢了根本,视宝为废。这主要用于言事。
第二章则转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人物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苦涩程度,远在荼菜的苦味之上。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
另如第三章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浊”,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不论有何困难,都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第五章用“贾用不售”比丈夫的嫌弃、“比予于毒”喻对己的憎恶;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劳比作御冬的“旨蓄”,将丈夫的虐待喻为湍急咆哮的水流。这些比喻取喻浅近,无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叹、反覆吟诵,也是表现弃妇烦乱心绪和一片痴情的一大特色。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三章的“毋逝我粱,毋发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在反覆的述写和表白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
顺着这一感情脉络的延伸展开,循环往复,人们更能接近和触摸这个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
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
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
皎:译作“鲜”。
团圆:译作“团团”。
飙:急风。
箧笏:箱子。
简析:
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有所思》描写了一个热恋中的女子,在突然听到其所爱的男子有了他心之后的痛苦复杂心情。1.该女爱之深,也因此悲痛之极。2.思君为主.;3:一位姑娘。《氓》以一个受害的弃妇的角度,叙述的是这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受欺骗被遗弃后所唱的怨歌。“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形成鲜明对此,也就是美满的婚姻与女子被男子所抛弃相对此。1.该女多怨,难以让人感觉爱;2.怨君为主;3.一位已婚女子。
纯属自我思想,不足之处,见谅。哦,还有《有所思》非出自诗经,而是汉代乐府民歌。
《诗经·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诗中自叙了“我”(即弃妇)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处于被动低下的地位。
诗中的主人公“我”在婚约过程中是一个对爱情、婚姻很痴情的女子,在道貌岸然的“抱布贸丝”的伪君子小商人的追逐下,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而且冲破了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在伪君子小商人“匪来贸丝,来即我媒”的追求中,主动“送子涉淇”,虽“子无良媒”,但还是同意了“秋以为期”,和后来的“负心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订下了终身,表现出了“我”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那样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但也由于“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痴情到了忘情的地步,未对伪君子小商人作过细的了解和考验,从而埋下最终悲剧的根源——婚约。
“我”是一个对爱情十分投入而且情感十分丰富的女子。约会结束,伪君子小商人离去时“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登高而日送。约会时早早等待,而且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当久等看不到男方返回的车子时“泣涕涟涟”泪如雨下,一旦看到男方的车子返回来时又破涕为笑,而且边说边笑,痴情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
“我”追求的是——种自由纯真的爱情,表现在“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是不嫌贫爱富,不追求彩礼,虽然男方迎娶未带上任何聘礼,但自己带上自己的嫁妆就乘上迎娶的车子。到了伪君子小商人家“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创建家业、创造幸福而天天早起晚睡、早出晚归操持家务,从无怨言,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贤妻型的女性的典型。但由于伪君子小商人是一个喜新厌旧的负心郎,所以“我”长得“桑之未落、其叶活若”似的年轻漂亮的时候,很是对“我”痴情迷恋。当“我”为操持家务多年劳苦而劳累成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样的时候,伪君子小商人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改初衷,反复无常,甚至“言既遂矣,唾于暴矣”,对“我”无端粗暴直至遗弃。
这一结局在当时社会不但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中,“我”落到的是“兄弟不知,哩其笑矣”的境地,真是雪上加霜。这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所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脆弱一点可能就只有走向死亡之路,但“我”仍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冷静地对待这一切沉重的打击和不幸。对悲剧结局的态度是“反足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一个女子勇往直前走自己的路的坦荡自信的坚强和反抗精神。是一个十分难得可贵的弃妇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典型意义是伟大的。
《氓》与《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的相同点:都忠于所爱之人,都渴望获得真挚的爱情。
不同点:
女主人公形象上的区别:
《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她是一个弃妇形象,被小商人抛弃,最后觉醒了,认识到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大胆同氓决绝。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女主人公刘兰芝以死殉情的刚烈。刘兰芝美丽、勤劳、聪慧,和焦仲卿一起反抗封建家长制度,争取爱情婚姻的自由,只可惜失败了,双双殉情。
扩展资料
《氓》中女主人(以下简称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都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两人的婚姻悲剧有一些相似之处:如两人身份地位都很地下,都是被污辱被损害的对象;在旧社会男权主义社会里,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等,但两人的婚姻悲剧有很多不同之处。
悲剧产生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女主公大约生活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这时候,中国正处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思想并未对人们的精神起到主导作用。虽然当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但是人们对待爱情婚姻的问题比较自由开放。
从《氓》第一二章中的句子可以看出来:男子假装拿布来换丝,实际上是同女主人公来商量婚事。婚姻只是青年男女之间的事情,没有出现双方父母的影子。虽然男子用布来换丝来掩饰自己的真实企图,但这可能并不是要躲避双方父母的监控,可能只是青年男女羞涩甜蜜心里的自然反应。
而刘兰芝所处的时代就不相同了。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采用了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虽然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有过儒释道的争论,但从整个历史进程看,儒家思想这时候不仅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且已深入到汉民族的骨髓、精神以至日常生活之中。
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等,这些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对焦母的蛮横无理只能采取妥协退让乃至殉情自杀中可以看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国风·卫风·氓
百度百科——孔雀东南飞
《氓》与《美狄亚》是中西文学史上最早描写弃妇形象的作品。
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虽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国度,一位生活在中国周代,一位生活在欧洲的古希腊时期,可是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同中又有不同,我们不妨对这两部作品中的弃妇形象作一番平行研究 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仔细研读,本人发觉这两部作品所塑造的弃妇形象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她们的相同之处,首先表现在,少女时她们都对爱情婚姻充满着美好的幻想,并且主动勇敢地追求爱情。
“她们都曾对爱情有美好的追求,而且都忠诚于爱情和家庭,拥有过爱情的美好。”[1]《氓》里的女主人公,当氓拿着布来跟她商议婚事时,虽然她没有当即答应婚事可她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因为以为自己遇到了真爱,所以不但毫不矜持地用实际行动来向氓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而且为了不错失自己以为的真爱,而不惜跟氓订定终身。
可见她有勇敢、主动地去追求爱情。而这一点在古希腊戏剧《美狄亚》的女主人公身上同样可以体现出来。
美狄亚对她的丈夫伊阿宋一见钟情“第一次见到伊阿宋时,让人感受到爱情激发的神奇与甜美,她只觉得心口一阵灼痛,不时地深深吸着气,然后偷偷地抬头注视着他,不再想别的事,心中充满甜蜜的痛苦,脸上羞得绯红”。后来为了爱情,她更是背叛家人,朋友。
出卖氏族利益,帮伊阿宋取得金羊毛;甚至不惜牺牲阻止他们私奔的兄弟的性命,背乡离井,远奔它方。可见,“中国文学弃妇,对爱情虽没有西方的张扬与疯狂,但她们的爱同样是真挚与深情的。”
[2]其次是,她们都对丈夫全心全意地付出。《氓》里面的弃妇对丈夫的付出主要表现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她不嫌弃氓家的贫寒,毅然相从,嫁氓以后,多年来过着贫困的生活,也毫无怨言,不但对丈夫忠心不二,而且起早摸黑地操家务事,尽心尽力地做一位好的妻子。而《美狄亚》里的女主人公,也就是里面的弃妇,在没有被抛弃之前,在她以为丈夫对她的爱永不变心之前,她对丈夫的付出也是义无反顾的。
为了她的丈夫伊阿宋,她背叛父亲,杀死兄弟,背井离乡,还为伊阿宋生了两个儿子。可见,她对她的爱人是全心全意地付出,甚至是恩重如山。
再次,开始时,她们都把男人看成是她们的整个世界。“美狄亚——那可怜的女人——受了委屈,她念着伊阿宋的誓言,控诉他当初伸着右手发出的盟誓,那最大的保证。
她祈求神明作证,证明她从伊阿宋那里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报答。她躺在地下,不进饮食,全身都浸在悲哀里;自从她知道了她丈夫委屈了她,她便一直在流泪,憔悴下来,她的眼睛不肯向上望,她的脸也不肯离开地面。
她就像石头或海浪一样,不肯听朋友的劝慰。”与《氓》里的“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言”,当秋天婚期到来时,女子站在断壁残墙上,一往情深,翘首期待心上人的快快到来,不见则泣泪涟涟,既见则笑语欢然。
可以看出《美狄亚》和《氓》这两部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不仅不约而地表现了一个弃妇的形象,而且它们所刻画的弃妇也是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是把男人看得非常的重要,甚至是把男人看成是她们的一切,为他们哭,为他们笑,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们的心,似乎她们就是为了各自的男人而活的。当美狄亚的丈夫不要她之后,她的感觉是“我几经完了,我宁愿死掉,这生命已没有一点乐趣……我们女人就只能靠着一个人”。
就像伊阿宋的那样“你们女人只是这样想:如果你们得到了美满的婚姻,便认为万事已足;但是,如果你们的婚姻糟了什么不幸,便把那一切至美至善的事情也看得十分可恨。”。
《氓》的女主人公虽然与美狄亚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首先这种不同表现在对待爱情与道德伦理的态度上有所不同。
在欧里庇得斯笔下,爱情不仅被视为高于一切伦理道德,甚至可以冲破任何障碍,为了爱情可以勇往直前。可是我国却是伦理道德高于一切,无论是多爱,温柔贤淑才是好女人。
于美狄亚,爱与恨都由自己一个人独自来完成。“当初为了这爱,曾不惜背弃父亲家庭,甚至杀死兄弟,基于恨,她也不顾一切地设计杀死夺走她的爱的克瑞翁父女,甚至亲手杀死她的两个儿子,让忘恩负义的伊阿宋断子绝孙,永远处于孤独和悔恨之中。
正所谓爱也轰轰烈烈,恨也轰轰烈烈,无论是爱还是恨都是非常的决绝,这种决绝是不受任何道德,礼数的束缚的。而在《氓》里面的弃妇形象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平静温顺。
就算是要结婚也要按礼数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虽然私自跟男人定了终身,可还是要有媒婆来提身才行。
这里可以看出氓里的女主人公还是有一定的封建礼数顾忌在里面的,而不是像某些学者说的那样“没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为了爱情,可以背叛父亲,杀害兄弟,美狄亚,礼节在她心目中根本就不算什么。
在她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个体的独立,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个性,而这种个性的表。
这首诗是以班婕妤在后宫的不幸生活经历为题写成的诗。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嫔妃,有文采,最初受到汉成帝的宠信。班婕妤在后宫的贤德也是有口皆碑的。
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入宫后,十分嫉妒班婕妤在汉成帝心目中的地位,于是设计陷害班婕妤。起初,汉成帝并不相信她们的谗言,后来禁不住二人的百般挑拨,终于相信了谗言。
班婕妤从此不受汉成帝的宠幸。在漫苌而寂寞的冷宫生活中,她的心灵无以得到慰藉,这首诗便是她凄苦生活的写照。
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
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
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心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
诗的作者巧妙地将团扇这一艺术形象,同封建帝王后宫中的嫔妃的形象结合在了一起。诗中的句子大多语意双关,如以团扇的皎洁象征着嫔妃相貌的姣好,以团扇扇风象征着嫔妃为君主排忧解闷,以夏季的炎热象征着爱情的热烈,以秋季的凉风象征着自己受到的宠幸被别的女人夺走,以“弃捐箧笥中”象征着自己被君主遗忘,打入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