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半导体制造第二大原材料电子气的国产化进程有哪些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罗怡琦广州报道。
国际形势的突变,将半导体上游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工业气体产业推向了关注的焦点。乌克兰为世界提供了近70%的氖气。虽然氖在半导体制造中的使用比例没有其他行业高,但仍是必要的原材料。
随着5G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半导体的需求越来越大。虽然没有由此引发明显的供应问题,但在行业普遍寻求多元化供应商的背景下,相关能力的国产化进程很重要。
宏观上,整个工业气体行业分为两大类:散装气体和特种气体。特种气体多为化学合成气,大宗气体多为空气体分离气。根据用途不同,分为电子气体(电子大宗气体和电子特种气体,以下简称“电子特种气体”)、医疗保健气体和航空航天气体。但无论是大宗还是特殊,都与半导体行业息息相关。
云秀资本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氖是一种稀有气体,来源于空气体,通过空气体分离提取,业内更多认为与大宗气体有关。因此,国际形势的这种变化更多地反映了与大宗气体相关的供应链稳定性问题。
“国内半导体企业对供应链风险的重视程度超过成本,所以电子特气的国产化进程更多是为了解决供应链风险问题。不仅是电子特种气,电子大宗气也面临着更迫切的问题。”该人士续称,虽然大宗气体多用于工业领域,但如果需要用于电子领域,其纯度要求极高,至少要达到PPB级别(是普通气体的1000倍),而先进的半导体工艺只能使用PPT级别(比PPB级别高1000倍)。
据了解,目前整个电子气市场主要被份额较高的海外企业占据,但从细分来看,我国电子特种气领域存在一定的后发优势。突破方向是国内没有一家具有高增值能力和平台能力的综合性电子供气公司。
海外巨头垄断
随着目前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近期氖气的价格也在上涨。
前述云秀资本家向记者分析,乌克兰氖气出口量大是历史原因。“乌克兰在空气体分离领域有许多基础工业支持,有大型空子单位。同时,与其他国家的空气体分离系统相比,乌克兰前期配备了氖提取装置,因此其全球市场份额较高。”
该人士续称,与2014年相比,国内企业在相关领域也有所发展:邯钢、宝钢、中科福海均新增大型氖氦精炼装置,部分企业新增粗氖氦提取装置。目前国内开发的难点在于现有的空分离装置不提取氖,需要找一个时间窗对空分离装置进行改造。
“因此,氖的供应量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减少。同时,半导体需求的增加会增加气体的需求端,造成氖气价格的波动。”他继续说道。
氖作为一种大宗气体,只是冰山一角。一般来说,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电子气是仅次于硅片/硅基材料的第二大市场需求,约占半导体材料市场的14%。
据宜都数据统计,全球工业气体行业历经200多年稳步发展。2017年,全球工业气体行业市场规模为7202亿元,2021年增长至943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6.97%。
中国工业气体产业起步晚于全球工业气体产业,但在国家政策、外资和高科技发展的影响下发展迅速。中国工业气体行业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21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79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39%。预计到2026年,中国工业气体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842亿元。
其中,由于电子特种气体可用于光刻、刻蚀、外延、掺杂等工艺,是液晶面板、LED、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光纤光缆、航空空航天等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其国产化进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目前海外巨头公司被认为仍占据相对垄断地位。
浙商证券指出,国内对特种气体的需求是随着80年代国内电子行业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电子专用气体从生产到分离、提纯、运输和供应都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条件。
反观我国,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工艺、设备差距明显,电子特种气体产品基本依赖进口。2017年,空燃气化工集团、液化/[K0/]燃气集团、大阳日酸有限公司、普莱克斯集团、林德集团(收购普莱斯克集团后)等国外燃气公司仍占据中国电子燃气市场80%以上的份额,而国内燃气公司仅占12%的市场份额。
本地化机会
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电子气供应商营收排名前十,中国公司只有一家,前二十名只有三家。但据材料联盟统计,国内电子气制造企业营业收入一直保持高增长态势,而在面板、光伏、发光二极管等下游应用市场,国内产能领先全球,因此国内电子气场大幅提升空。
“目前,电子专用气体原料由大型化工企业供应。三大气体龙头公司林德、法国液体空和空气体产品的定位领域是特种气体原料的净化、分装和分散。空气体产品公司在中国的电子特种气体业务已经剥离,林德和法耶空在利润率较低的电子特种气体市场份额不大。因此,中国在特种气体市场上具有后发优势。同时,中国有很多基础原料,有机会制造特种气体。”云秀资本人士这样向记者分析。
当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前述人士续称,电子特种气体国产化后,国内竞争非常激烈,主要是价格导向。“相比之下,目前国内电子特种气体的种类比较单一,包括NF3、CF系列、氯气HCl等。,且对精度、提纯、工艺要求相对简单,优先选择技术难度相对较低、量大的产品;国际巨头的发展方向已经偏向高附加值产品的垄断地位。”
具体到公司的发展进度,电子特种气体市场的龙头公司有瓦尔特气体、金鸿气体、718特种气体等公司,各公司都有自己的系列产品,但整体解决方案不多。
浙商证券认为,特种气体的制造工艺复杂,特种气体的净化是气体制造的主要技术壁垒。精确控制不同气体的比例精度是另一个障碍。同时还得面对客户认证时间长,供应商与客户粘性大的问题。严格的资格审查等壁垒。
该机构指出,随着中国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撬动全社会资源投资支持半导体产业,也在积极布局特种电子产品。与此同时,国内其他电子气公司抓住晶圆制造扩产的百年机遇,积极发展电子气业务,力争进入国内新建晶圆厂的供应链。电子气的国产化如火如荼。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我国已有一批燃气企业相继突破关键技术,各自在不同的单一燃气产品上实现了自主化。
据电子燃气工业公司统计,目前,约40%的电子专用气已实现本地化供应,约30%已开始推进本地化供应,其余30%未实现本地化供应。
前述云修资本家提到,在纯度要求极高的电子大宗气体领域,目前仍被来自德国、法国、美国等领先公司垄断。由于其比电子特种气壁垒更高,国内三大燃气公司市场份额超过90%。
“我们认为,中国目前缺乏一家领先的基于平台的电子大宗气体公司。当然,洪欣燃气、广钢燃气等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切入电子散装燃气轨道。如洪欣燃气近年来组建的核心团队,均来自林德、空气体化工、Pharma Liquid 空等国际一流企业的电子气体事业部。创始人白久曾任林德中国电子事业部总经理,电子散气国产化指日可待。”
更多信息请下载21财经APP,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负责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