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学院是二本。
嘉兴学院在浙江省内既有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也有本科第二批次招生,所以严格意义上,嘉兴学院是二本大学,只有全部都在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才算是一本大学。
嘉兴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和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嘉兴学院王牌专业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会计学。
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等。
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经济学、会计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嘉兴学院
嘉兴学院是二本。
嘉兴学院,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是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和嘉兴高等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院前身)合并组建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截止2019年3月,嘉兴学院共有越秀、梁林和平湖3个校区,设有15个教学单位,设有52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与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合办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班。
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
扩展资料:1、学科建设
省级重点学科:基础数学、纺织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建筑节能技术、药理学、区域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
校级重点学科:数学、纺织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药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2、教学建设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会计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经济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嘉兴学院
嘉兴学院是二本类院校。
嘉兴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普通本科高校。嘉兴学院在浙江省内既有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也有本科第二批次招生,所以严格意义上,嘉兴学院是二本大学,只有全部都在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才算是一本大学。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区位优势、与有色行业联系紧密优势,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产业、企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有亚特机电学院、阿里巴巴产学研基地等30余个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师资力量:
截止2021年4月,该校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全职院士3人,柔性聘用院士7人,有省级重点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嘉兴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6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嘉兴学院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嘉兴学院是综合类院校。有纺织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等专业。建校108年。
学校介绍
嘉兴学院是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和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校区
学校现有越秀、梁林和平湖3个校区,校园面积1859.19亩,校舍建筑面积46.67万平方米。学校下设17个教学单位、2个直属科研机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856人,成教在册生8000余人。
学科建设
省级重点学科:基础数学、纺织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建筑节能技术、药理学、区域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
校级重点学科:数学、纺织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药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学建设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会计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经济学
师资力量
截止2021年4月,该校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全职院士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柔性聘用院士7人,有国家级特聘专家、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论界人才入选者、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有省级重点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嘉兴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6个。
学校文化传统
校标采用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的构成形式。标志中“风帆”造型的寓意既代表了“南湖红船”也是校名拼音首字母“J”的变形,代表嘉兴学院。风帆有大风大浪奋力拼搏和一帆风顺等意义。三组平行的造型渐变折线,加强了标志的空间延伸感。折线形似书本,又象征着知识的海洋,与风帆的造型相衬托,彼此呼应。校标中把陈省身先生题写的校名和学校的英文译名进行组合,强化和拓展了校标的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文化内涵。
学校学科建设及专业的设置
学校开设了17个教学单位,57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此外还与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合办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班。其中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重点(优势、特色)专业16个,省级师范教育创新工程项目入选专业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