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涌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词中,网红一词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独领风骚,而在这个各式各样的行业都能出现网红的时代,郑强就是在高校校长圈里的那个网红。
郑强出生于重庆,祖籍在福建武夷山。生长于重庆的他,带着重庆人特有的耿直。在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入了成都科技大学硕士,在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读博之后又在日本读博五年归来。回国后郑强努力搞学术研究,攻读专业,28岁就成为了教授。他不仅参与国家几十项科研项目,还获得38项国家专利。多项荣誉加身,只是为他走红网络锦上添花,真正走进大众视野还他的演讲。
郑强酷爱演讲,以其独特的演讲风格,对各种问题精辟的见解,以及他敢怒敢言行事作风在网上吸引了一大批粉丝。2013年在贵州省委礼堂演讲3个多小时,响起了128次次掌声,2015年在云南中医学院演讲4个小时,现场掌声200多次,他的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演讲,对各种社会现象,教育问题独到的见解,让他迅速走红网络。
他是一个很有祖国情怀的人,所以他的演讲都会体现出他的这种深厚的感情。比如最近郑强做的一段演讲就让人醍醐灌顶,他在演讲中说到“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句话更是震耳发聩,引发无数网友深思。他在这次演讲之后又红出了一个新高度。
树大招风,在他走红全网的时候,他的耿直演讲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曾经有一个有关空姐的演讲,让他再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郑强认为空姐只是端茶送水的工作,为什么要那么高的门槛?要研究生专业?说到激动,他站起来离开座位,模仿起空姐弓着腰,推车的动作。他的语言行为被网友们强烈指责,认为郑强歧视空姐职业,更是直接遭到了四川航空职业学院的举牌抗议,叫他下课。
对于这些他都表示无所谓。他说,“这是一段6年前的视频,他们断章取义,只截取了3分多钟视频材料”而且他也只是对自己的说话方式感到抱歉,说了脏话,但并不认为这个观点有错。他的耿直发言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也是他走红的一个原因。
郑强因为他的种种激烈的言论被称为“第一愤青”,这种形象在他的国家情怀和教育问题上问题上尤其突出。2012年郑强初到贵州大学任校长,上任初期,什么都看不惯。学校大门破烂不堪,看不惯;花草杂乱无章,看不惯;学生学习生活的条件看不惯;更看不惯的就是学校就风气。老师的教学没有考核标准,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在这种什么都看不惯的情况下,他首先对学校的树下了手,在当时贵州许多老师眼里,那些树是校园的老树,大家都有感情,但郑强为了改善教学环境,还是力排众议,进行改革。他砍掉了一些老树,给学校铺路,重新修缮大门,买了校车,改善学习条件。当时郑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每一件事都有人反对。但他丝毫没有退却,敢说就敢做,还获得了“光头强”的称号。
在他坚持改革下,贵州大学学生会会长张豪说还是很有成效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校的学习风气被带动起来,随处可见看书的人,自习的人,学校各方面都有改善。在郑强在贵州大学任校长期间,他几乎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学生可以直接写意见信投到校长处。在喜欢他的学生中,他被亲切地称呼为强哥,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偶像。
他在贵州大学推行“通识教育”,大一不分专业,大二才分专业。开设选修课,包括国学。2012年启动贵州大学计划,建设贵州大学新校区,并且成功拿到40个亿的启动资金。他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充分实践在教学中,提高贵州大学的教学质量。他还专门开设了贵州茶文化,茅台文化等一系列符合贵州产业的专业,他说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就是为贵州茅台而专门开设的。
虽然郑强的改革还算成功,为贵州大学做出了很多贡献,但还是有老师们感到不满,甚至由于改革力度大,行事强硬,不少人私底下偷偷吐槽“这学校差点就姓郑了”。
这些年来,他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喜欢他的人,认为他特立独行,坦率直白,对社会现象针砭时弊。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工作生活中,总是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网友们说他的演讲总是能发人深省。当然,也有人看不惯他的这种行为,认为他的行为是哗众取宠,喜欢出风头,热衷于炒作,完全没有一个老师的样子。
他以前贵州大学工作的一名同事提到他的评价就是“他啊,就会吹牛,说的比做得多。”“手舞足蹈的样子像一个小品演员。”郑强的言论在受到大家推崇的时候,他的敢做敢说敢出头的做事风格同样饱受争议,很多人都看不惯他。所以郑强的评价总是毁誉参半的。
在郑强到贵州大学任校长前,他是在浙江大学任职,因为贵州大学是浙江大学对口的帮助学校,所以把他调到了贵州大学任校长。在离开浙江大学的时候,课上郑强告诉学生们说“最不愿看到课题组掉队,不想看到孩子们流眼泪。”然后便赶往贵州,赴任贵州大学校长职位。他2012年到贵州大学,任职五年,把贵州大学改造得真正像一个211大学了。现在又回到浙江大学任党委副书记。兜兜转转了一圈,回到了当初的地方。
他也曾表示过,“我很孤独,为什么我为学校做了那么多还是有人看不满”。“不为我鼓掌,也不能整我啊”。有一次在学校的一次民主选举会上,他的票数垫底,西装革履的他,悄悄低下头把领带取了下来,表示出他并不关心,一个人落寞。其实我们抛开对他的一些偏见,我们不能否定他为贵州大学带来的改头换面,不能否定他的付出。感谢郑教授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郑强教授可以在他探索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郑强教授是一个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
他是化学家,但在很多人眼里却更像位演说家,他常常语出惊人、观点犀利,但在犀利话语背后,却是为西部教育代言的一腔热情。郑强之所以“红”,正因为他能看出教育的痛点、困点,鞭辟入里、正中要害,让人听了觉得“痛”但是“爽”。
正所谓金刚怒目也是慈悲,“网红校长”的犀利之语背后是对教育事业的款款深情。不为名不为利,郑强为教育而“红”,绝对是网红界的清流、网红天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呀。
人物简介
郑强,男,汉族,1960年9月生,福建武夷山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研究生开始设立“空乘”专业,遭到郑强怒喷,有需求还是资源浪费
空姐这份职业在大部分国人的认知中是一份很不错的高端职业,作为空姐留给人们的一贯印象也都是有气质、长相精致,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一名空姐的学历问题,因为在大众的认知中,这份职业是不需要多高学历,只要训练好基本技能就可以,感觉和学历不搭边。
因此,当研究生开始设立空乘专业的消息公开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很多人认为这份职业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觉得一名研究生去当空姐,是对于资源的浪费,也有的人认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空姐需要去提高学历,这样才能更好为人们服务,有反对的人也有支持的人,大家觉得研究生设立空乘专业是有需求还是资源浪费呢?
对此网红教授郑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郑强教授觉得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大家也都知道空姐的工作,就是在飞机上为旅客提供服务,甚至很多人说空姐就是端茶倒水,虽然这样说有些许偏激,可是,现实中空姐确实在做着这些工作,对于这类工作只要经过一定的技能培训,个人完全就可以胜任,为何还要更高学历呢?研究生期间能教空姐一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说一针见血,与其开设空乘专业,不如多开设一些真正有需求的专业,空乘这个专业的开设并没有很大价值。
而且研究生这是一个很高学历,学生又需要掌握外语能力,对于这样的人才,去当空姐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就比如说让一名科学家去当农民种地,这不是资源的浪费吗?一名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所发挥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当农民所发挥的价值,高学历的人才还是要从事适合的工作,不然,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培养一名研究生也是很不容易,本身一件事就不需要高学历,用高学历人才去完成难道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个人也认为研究生开设空乘专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研究生开设空乘专业,主要教学生学什么呢?而且飞机上每个人的分工都不一样,空姐有自己的职责,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空姐并不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普通专业人才已经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当空姐本身就不需要太高学历,谁愿意去花更多时间读研呢?从综合性角度来评价,研究生设立空乘专业多数是在浪费资源。
而且空乘专业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典型吃青春饭的职业,本身在行业存留的时间就不多,如果读研三年,留给学生的工作时间就更少了,而且学生在空乘行业如果做了几年要退休,再去找工作并不是很容易,因此,读研后如果从事空乘这份职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意义和价值都不大。
大家觉得研究生开设空乘专业是有需求还是资源浪费呢?
对此,一名叫郑强的教授,就对此抱有坚决态度,他认为:英语分值占比太大,应该取消英语考试或者降低分值。他无法认同英语能和中文相提并论,难道国人不该侧重本土学科的语文吗?郑强说出这番话过后,引来热议。
确实,很多人英语不好,失去了很多机会,但也有很多人就靠着英语拉成绩,如果取消英语的话,对他们并没有好处。如今的郑强,鲜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了,看来是息事宁人,安安分分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他所提出的这一观点,依旧有很大的影响。
从初中开始,英语就和语文、数学并列为三大主科。而且英语的分数占比也很高,是远超物化生、政史地的存在。无论是什么学科,都会有偏科的人存在。而作为大主科之一的英语,更是让英语不好的人难过。很多人因为英语不好,总成绩受到了影响,在高考中失去了竞争地位。而自己的语文,更是被英语分去了很多的精力。
一、取消英语,这是不可取的。
英语一直以来就是高考的重要学科,高考延续至今,都没有考虑过要降英语的分值,更别说取消英语考试了。由此看来,学习英语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
首先,全球化趋势加强,其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了。英语作为传播范围广的语言,自然而然就是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现在出国,就算你不会说韩语、日语等等,但是,只要你会说英语,就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这就是英语教育的重要性,能给我们带来交流的便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以前的英国是拥有殖民地最多的。这也就导致了英语传播范围较为广泛,也是被作为母语最多的语言。
美国也是使用英语作为母语。美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影响着全球的发展,如果我国取消学习英语,在多数人都无法出国的情况下,会说英语的人,就会变得很少,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大部分科技都聚焦在外国。我们查阅科研资料等等,都是需要流利的英文来作为辅助手段的。
更何况,如果取消英语,就等于大部分人都失去了硬性学习英语的条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其实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和条件较差的一些地方的学生,也不是好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公费学英语和自掏腰包学英语的区别。
就长远的发展来看,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肯定就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英语。但其他的地方的孩子呢?就等于完全失去了学习英语的机会了,也就失去了接触到更广阔世界的机会。
从英语本身来说,它没有语文的内容浩瀚,也没有数学题目的复杂。需要的也就是勤奋和努力罢了。二十六个字母的组合,即使单词千变万化,常用的也就那么几个,日积月累,总会记得的。况且英语的语法,可以分为几大类别用来学习,只要勤加锻炼,做题也会掌握的。
很多困难,其实靠自身就可以去克服。没有人天生下来就什么都懂,肯定是需要后期的学习和努力去巩固自己的学业的。
二、高考的公平不只体现在分数上。
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手段,这是很多人默许的。但高考的公平,并不是体现在每个人都可以用分数去敲开每一所大学的门。有偏科是正常,当然,综合发展是更好。除了少部分人偏科厉害之外,大部分学科的设置,其实都是在正常人可接受范围之内的。勤能补拙不是没有道理的,最难的就是下决心了。
数学好的话,那么他的分数会被数学拉上去。同样的,有的人英语好,那他的分数也会被英语拉上去。这也是一种公平,并不能说你自己某个学科不好,就要大张旗鼓地去支持它被取消。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作用,学好数学,能锻炼你的理科思维,学好语文,同样也能锻炼你的文学思维。而学好英语,就能让你掌握一门外语,得到更多交流的机会。
当然,高考需要不断地改进,以至于它更适合每个人,来更充分的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就目前高考的形式来看,已经引入了3+2模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副科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也能更尊重学生的意愿,给出更多机会。
因此,就以后的趋势来看,英语也不可能被取消。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英语都将作为主科,我国也更需要英语人才来进行对外交涉。就算真的取消了英语高考,确实满足了一些英语不好的人的需求,那又如何去面对那些英语好的人呢?所以,真正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取消英语学习,而是要培养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
三、郑强教授的说辞很片面。
就郑强教授的说辞,不理解英语为什么分值这么大,甚至能够与语文相提并论。他认为自己本土的语言都没有学好,又如何去接受外来文化?对此,只能说这个观点有些片面。
语文是一门语言,英语是一门语言。不能说作为母语就一定会学好,因为就语文来说,并不是口头上的交流那么简单。就像语文要学古诗词、文言文、写作和阅读理解,并不只是一两句口水话,会用多一点词就能概括的。
这是一个更专业性的要求,并不能说语文就一定得学好,或者是一定能学好。只能说,作为国人,天生就有一点基础,能更容易看懂题目罢了。
就像前文说的,语文是一门语言,英语是一门语言,又何必区别看待呢?语文确实很重要,但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也不一定能学好语文。如果把英语取消,把更大的分值分配给语文,就能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了吗?不得不说,这样的思想有些片面了。我们并不是盲目的要去学习外来文化,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工具。
四、掌握英语必不可少。
如果国内的人均英语水平不高,达不到简单交流的状态,未免有点不合适。除了一些小语种,英语可以说是比较简单的外语之一了。传播既然广泛,学习难度也比较低,那么学习英语,就是比较简单的提高对外交流能力的一种方式。
我国与全球接轨,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外交沟通能力,我们的实力难免会受到怀疑。所以,就总体形势来看,学习英语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五、中文和英文不能相互取代。
随着我国实力的增长,一些与我国交好的地区,他们已经开始建立起中文课程了,组织学生学习中文。但不管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发展上来说,中文并不能取代英文。
首先,中文博大精深,几乎被认定是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并不能做到更广的传播和认同,因为很多人就已经被它的学习难度所吓退。
其次,英文传播发展的历史十分漫长,中文是做不到完全取代英文的。现在的交流,几乎主要都是用英语来交流的。但我相信,随着我国的发展,中文总会达到英文这样的地位。但就目前来说,我们还是应该好好学习英语,而不是用取消英语来作为我们逃避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