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错,汕头潮南新发中英文学校。是由香港实业家郑木镇先生投资兴建。学校始建于2006年,由广东省原省长黄华华亲题校名,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现代化寄宿式、全日制民办完全学校;是汕头教育局批准设立、直属市教育局潮南区教育局代管的完全中学。
学校规模
学校座落在绿树成荫,风景秀丽的潮南区峡山镇大宅村田园里,位于政府规划的汕头教育文化、经济开发区域内,里充满丰厚的办学底蕴。学校占地68亩,环境幽雅、师资雄厚、设备齐全、管理科学,是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
投资新建的综合教学大楼即将投入使用,使用面积为15000平米,可容纳3500人就读,学校配备了高标准的塑胶环形跑道运动场,并按省一级学校标准配备了生化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钢琴房、科技功能室、图书阅览室、信息电教中心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新发中英文学校
乡邦先贤
唐伯元(1535—1592年):澄海区溪南镇仙门村人,明朝潮州名贤之一。公元1574年(明万历二年)中进士,历任万年、泰和知县。一生著作甚丰,著有《醉经楼集》、《二程语录纂》、《礼篇》、《易注》、《铨曹仪注》、《阴符经注》、《白沙文篇》等。
卢侗(1023—1094年):澄海区上华镇冠山人,潮州前八贤之一。博通经史,尤精《周易》。
张夔(1068—1157年):澄海区莲华镇隆城人,潮州前八贤之一。公元1118年(宋徽宗政和八年)进士,历任茂名知县、廉州通判等职。
林大春:潮阳区棉城镇人,公元1543年(明嘉靖二十二年)中举人,二十九年登进士,后官拜户部主事。四十二年回家为母服丧,后出任河南睢陈道佥事,因执法不避权贵,依法处置了宰相高拱的家臣,被高拱设计撤职。
萧端蒙:潮阳区棉城镇人,公元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中举人,翌年登进士选庶吉士。二十二年任山东道御史,掌管京城防务治安。三十二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他奉诏进京,挑选训练延安、绥德精兵,保卫京城,皇帝赏赐金绮。嗣后奉旨巡按江西,依法查处江西藩王,深得人心。
周光镐:潮南区峡山镇人,公元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中举人,公元1571年(隆庆五年)中进士。万历二十年,陕西宁夏卫原副总兵哱拜父子反叛,周光镐升调陕西按察使,驻咽喉要地临巩(今兰州附近),专职兵备道。宁夏之乱平定,次年晋都蔡院右佥都御史,任宁夏巡抚,佐理军务。修城堡,整军备,制外敌,饬内政。后晋大理寺卿。公元1596年秋(万历二十四年)告老返抵潮阳,在家乡兴辨公益,于峡山筑明农草堂,读书著述。
陈良弼(1603——1645年):【字】元扶(一作“兆扶”或“召扶”)【别名】陈良谋 。
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南砂乡人。明朝崇祯三年庚午科中举人,崇祯十年丁丑年科登进士,赐进士第文林郎,授行人司行人,册封为靖江、益藩副使。为官期间很操守,不受人馈赠,已卯年科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时,善于识别贤士,所选举子后来大都成为国家栋材,故享有盛誉,声名远播。后升任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正三品)。陈公还著有《太湖用兵纪略》一卷。
郑信(1734—1782年):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父郑镛为澄海区上华镇华富村人,公元1723—1735年(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娶暹罗女洛央为妻,生郑信。1767年4月,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郑信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基地,组织军队抗击缅军,于当年收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12月28日被拥立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称郑信为达信大帝。此后陆续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于1770年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外扩张,成为泰国历代幅员最大的王朝。
学术科技
郭任远:潮阳区铜盂镇人,中国心理学奠基人;
李新魁:澄海区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
赵汀阳:市区人,中国著名哲学家;
林伦伦:澄海区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
刘遵义:潮阳区谷饶镇人,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吴贯因:澄海区人,著名史学家和语言学家;
黄际遇:澄海区人,著名数学家;
杜国庠:澄海区人,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澄海中学校长;
郑麐:潮阳区人,中国政治学开创者之一,精研古代历史哲学、英译先秦古籍;
黄赞发:市区鮀浦人,著名文艺家,原汕头大学党委书记;
李宏新:市区金砂乡人,著名文艺家,民俗学家
文化影视
郑正秋:潮南区成田镇人,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之一。1913年编导中国电影史上首部故事片《难夫难妻》,20年代创办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和明星新戏学校,培养出胡蝶等一大批电影艺术家。代表作有《自由之花》、《姐妹花》等。
蔡楚生:潮阳区铜盂镇人,1931年加入联华影片公司,任编剧和导演,曾编导出轰动一时的《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优秀影片,建国后曾担任国家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等,对我国电影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秦牧:澄海区人,1938年到广州参加抗加救亡宣传活动,后辗转于粤、桂、川各地从事编辑、教育工作,积极创作文艺作品。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主编《广东教育与文化》、《作品》等杂志,后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等。主要作品有《花城》、《艺海拾贝》、《语林采英》等数十部。
工商翘楚
谢国民:澄海区人,正大集团总裁,世界上最大的农牧工商一体经营公司,有“世界三大饲料厂”之称,在泰国十大集团中被称为“饲料王国”的最大跨国公司——泰国正大(卜峰)集团,以总资产超过35亿美元和年营业额50亿美元,跻身世界500强大企业行列。这艘“企业巨轮”的掌舵人谢国民,以他的精明能干和富于创新的经营策略享誉世界,《亚洲金融》杂志曾评他为“亚洲最杰出企业家”,泰国国王曾亲自授予他泰国政法大学“商业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对泰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因为泰国人每日三餐都少不了正大集团的食品,谢国民被人称为“农牧巨子”。投资大陆五十亿美元,建立两百多家企业。
高绳芝:澄海区人,清举人。历任汕头总商会会长、汕头民政长、全潮民政财政总长,是清末民国初期潮汕著名的华侨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蚁光炎:澄海区人,著名爱国侨领,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领导泰国华侨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39年为日伪枪杀。
陈有汉:潮南区峡山镇洋东乡人。泰国最大银行盘谷银行总裁。出生于泰国曼谷,为著名侨领陈弼臣之次子,1971年晋升为泰国盘谷银行常务董事兼助理总裁,1974午任副总裁,1980年任总裁。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先后获泰王授予三等白象勋章、二等白象勋章、一等皇冠大绶勋章和一等白象人绶勋章,并获红十字会一等奖章及自由奖章等荣誉。1992年被授予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
郑午楼:潮南区沙陇人,著名爱国慈善商人,银行家,京华银行董事长,为泰国四大银行之一。
林百欣:潮阳区人,著名爱国慈善商人,丽新集团董事长,香港亚洲电视董事长,香港十大财阀之一。其子为林建岳为寰亚娱乐老板,香港娱乐三巨头之一。
连瀛洲:潮阳区人,著名爱国慈善商人,银行家,新加坡最大银行大华银行创始人。
黄光裕:潮阳区人,国美电器等董事长,为2005、2006、2008胡润内地首富。
七十年来,学校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时代的巨变,由仅有123位学子的乡村学校发展到目前有着3000多学生的普通完全中学;从一个古老的祠堂,经过三次迁徙,逐步扩展到现在的规模:拥有将近100亩地,建筑面积达30767平方米,校舍新,规模大,拥有各种教学设施设备。这些巨大的变化,凝聚了该校历代教育前辈的心血,记载着他们的功绩,体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以及海内外有识之士、历届校友的赤诚之心。
回顾学校的历史,使人们更加感慨万千、无不豪情满怀。
以下叙述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饱经沧桑的岁月(1938—1949)
(二)稳步发展的年代(1950—1965)
(三)艰难跋涉的时期(1966—1994)
(四)高歌猛进的年华(1995—2008) (1938年—1949年)
1.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地处潮、普、惠三县边界地方的南山区,人口17万人。人民生活贫困,教育落后。
当时全潮阳只有县立简师、县立第一初中和区立六都初中等三所初级中学,高中尚未创办。
2.1935年,南山移垦区改为南山管理局。民众强烈要求在南山创办一所初级中学,以解决学子读书困难的问题。经过南山管理局的多次酝酿后,决定创办一所初中。
3.两英中学建校于1938年8月,当年校名是“南山公立初级中学”,它隶属于当时的南山管理局管理。第一任校长黄璞山先生(两英镇河浦乡人)。因当时找不到场地,只能借用河浦乡的一个祠堂(位于现在两英公园,即两英医院西侧的对面)作为临时校舍。
虽然校舍十分简陋,但还是招收了初一级1个班123人,并于当年9月1日开学上课。
4.1939年2月,校址第一次搬迁至两英公园内新建的民教馆。
到1940年9月,校舍又进行了第二次迁移,移至两英慰心埔(即原两英中学的正座)。此时,校舍虽有改善,但还十分狭窄。尽管如此,从1941年至43年期间,进校的学生仍是逐渐增多,这三年中在校学生分别是301人、332人和345人。
5.1944年12月,日寇流窜潮、普、惠、揭(揭阳)各县内地共两次,后一次到了两英及附近各乡,所到之处烧杀虏掠,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停学半年。
6. 1945年春,日寇侵犯两英,学校被破坏,校舍百孔千疮。同年8月,日寇投降,学校方得复课。
7.1949年5月,两英解放。刚解放,人民民主政权尚未建立,南山中学未能得到接管,教学经费无来源。因此,于49年5月起至50年1月,学校再次停学。
8.南山中学办学实属艰难,象图书、仪器、教具等极难购置,上理化课没办法做实验;上动物、植物课无挂图。
但当时的黄璞山校长信心十足,知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招生。从41到43年,除上课外,校长组织教员带学生下乡作抗日救国的宣传与演讲。学生的爱国情绪也很高。
9南山中学自创办到1949年,共招收三年制的初中班计15届(没有高中部)。这几年,初中毕业生共419人。校舍也从总座向东西两侧扩展。 (1950年—1965年)
10. 1950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撤消南山管理局,改设潮阳两英区,并将学校并入潮阳二中,成为“潮阳二中两英分校”。党和人民政府对学校给予莫大支 持,几经修缮,将原来的校舍进一步拓宽,使教室和宿舍得以扩充,此时办学条件比解放前有明显进步与发展。
1952年后,经县教育局多次拨款维修和扩建,全校计有教室、宿舍、生活用房及其它的辅助设施等,总建筑面积为8506平方米。
11.1952年2月,学校办有初中6个班,学生272人。当时学校购置了一些图书和仪器。在图仪室中,装有图书2橱(其中1橱是在二中分校时购置的)、仪器2橱。从此,学校初步改变了以前“一穷二白”的状况。
12.1954年,学校共办了8个班390人,当年教学秩序开始稳定。学校领导重视教学质量,每周都制定了行政领导听课表。要求教师上课讲普通话,领导听课时做记录。这样,各科的教学都有改进。
学校还要求教师互相听课,及时交流教学经验。当时教风良好。进校读书的学生留得住,学额巩固率高。
13. 1965年秋,根据当时的教育形势,潮阳教育局在两英的龙岭建起“潮阳农业学校”。可是不久,形势发生了变化,潮阳农校停办,其校舍(占地二十来亩)便转给我校使用。因此,从1957年9月开始,学校便在两英的龙岭处增设一个“两英龙岭分校”(分校共有12个教室和几间教师房间)。从1959年开始,学校又改名为“潮阳县两英中学”。
14. 在这段时期,学校从办学规模到校舍建设稳步发展,生源逐渐增加,在55年至58年的4年间,初中毕业生依次为85人、182人、184和196人,到1966年的上半年,学校共有14个初中班,学生784人,教职工57人。
学校的办学效益在当时深受社会的认可。 (1966年至1994年)
15. 1966年,与全国各地一样,学校开展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许多教师外出串联。67年,学校的运动全面铺开,部分教师遭批斗,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被废除,教学秩序混乱。
至68年1月,学校全面停课。变成派性斗争的场所,搞得人心惶惶。
16. 从68年5月起,学校改名为“潮阳红旗中学”。此时全面进行复课,并增办高中班,成了一所完全中学,学制二年。根据当时上级的要求,边办学边办农场,边上课边劳动。
17. 从1969年起,学校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农业基础知识、机电、化工、体育等学科,初中另设美术、音乐等学科;高中另设英语。直到1978年,高中停办专业班,复办普通班。至此,初、高中开设的课程与“文化大革命”前基本相同。
18.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经过拨乱反正,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到77年,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学校教育出现了一派生机,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质量有根本性提高。这期间,又恢复学校的校名为“潮阳县两英中学”。
同年,全国开始恢复高考统考制度。从77至79年,两英中学的教学气氛十分浓厚,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在这三年中,学校考上大专院校、中专、中师的学生共35人(计77年8人,78年20人,79年7人)。
19.从79年9月开始,学校一共办了四年的高中补习班。
据统计,从77年至85年的9年中,两英中学共向高等院校、中专学校等输送40位毕业生。解放后至85年,学校共有高中毕业班17届,初中毕业班33届。
20.由于高等院校的招生名额有限,为了解决高中生毕业后升学难的问题,县教育局决定将我县一些农村中学改为职业高中,让学生在高中阶段主学职业课(课程上级不作规定,由各校根据本身的条件去开设,没有统编教材)。
21. 从1983年开始,我校被列入办职业高中的试点学校之一。当年职业高中的学制有二年或三年,我校属三年制。
刚办职高班时,学校选取的职业课有家用电器与工艺美术,由于当时向外聘请这两种专业的专职教师比较困难,于是,便就地取才,由当时的物理老师陈绍强任家电课,由美术老师陈良伟上工艺美术课。此外,职高班开设的文化课(上面无统一规定)有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等。
22. 上级对职业高中没有定高考任务,毕业后,学生可以参加高考。主要考艺术类、职高类,如电工类、美术类、体育类等。职高班的生源来自潮阳各地,如海门、井都、贵屿、铜盂、陈店、司马浦、两英、峡山、谷饶等。
23. 县教育局为了扶持办职高的学校,曾几次拨款帮助学校解决一些专业设置中的困难,如家电中购置无线电元件、线路板、电视机等,工艺 美术中购置头像、画架、写生用具等。促使了职业课能正常上课,使学校职业课能办出特色。之后,学校便进一步上电工、音响技术等专业课,其效果甚好。
24.虽然从职高班毕业的学生能够升学的很少,每年仅有2至3人,且都是体育类、美术类、家电类等。但毕业后,学生大体上能学到一技之长。如首届毕业的学生肖松清、靳振创、侯佳斌等都在深圳、广州等地当上大公司的技术人员,有的自己开设了维修店、工艺制造公司等。
25. 职业高中在全县进一步扩大。至85年,全县便有8所学校办成职业高中。由于83年和84年我校采用三年制,而从85年起被上级定为二年制,到87年又改为三年制。因此,到了87年,我校就出现了在同一年有两届高中班同时毕业,而89年却没有毕业班的情况。直到87年起,职业高中一律采用三年制。这样,89年以后每年有一届高中毕业班了。
26.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两英作为潮阳的一个大镇,所在的完中(两英中学),其校舍与办学设备远落后于形势的要求。
93年,由两英镇镇委镇政府牵头,组成了“两英中学建设委员会”,向港澳同胞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发动捐资,兴建两英中学新校舍。
27. 以上的壮举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并纷纷捐资。在筹建的过程中,共有1700多人参与捐款,金额达400多万元。
28. 93年秋,两英中学新校舍破土动工。94年1月经上级批准,校名改为潮阳市第三中学。 (1995年—2012年)
29. 至95年8月,首期工程竣工,新校舍占地60亩,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阶梯教室、食堂等,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
95年9月7日,全体师生员工喜迁新校舍。.
30. 学校由原来的12个教学班,学生600多人,教职工61人,猛增到32个教学班,学生1714人,教职工129人。从此成为一所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初中为一体的完全中学。
31. 从这年起,学校开始招普高班,而职高班也比以前增加了,既有电脑班、财会班、英语专业班、也有幼师班。从96年起,学校连续办了三年的幼儿师范班。直至2001年最后一班幼师班毕业,学校的职高班才告结束。
32. 回顾93年至2001年长达9年的职高办学过程,学校不但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部分人才,而且毕业的学生从不同层次上学到了一技之长,如幼师班的学生,绝大多数被社会上的各种幼儿园聘用。经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胜任其教学工作。因此,应该肯定,学校在办职业高中的过程中,办出了一定的特色。
33. 鉴于学校办学规模的壮大,师资力量(特别是高中教师)薄弱的情况,从95年开始,学校每年都到内外地招聘教师。其中罗德安校长于96、97、98年亲自往潮阳人才交流中心招聘外地老师40多人;从98年以后,学校的普通高中规模迅速扩大。李桂生校长从99年至03年4次亲自到广州华师大、陕西师大等地招聘了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业教师几十人。充实了学校高中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有高学历,有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到04年,学校中的外地教师有48人。
34. 为了稳定学校教学秩序,维护学校安全,防止外人到校干扰教学,学校成立了保安队,负责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在校长室之下,分设教导处、教研室、政教处、体卫处、总务处、心理咨询室等室处。
35. 几年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齐开足课程,并开设第二课程活动,根据学生的特长,组织如球类、音乐、舞蹈、美术、电脑等的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96年起,学校每年组织一次艺术节,展示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
36. 2000年12月,学校被评为潮阳市一级学校,2003年底,又顺利地通过了潮南区教育局的复评验收。
37. 2003年,随着潮阳撤市设区,我校被命名为“汕头市潮南区两英中学”。
38. 现在,学校的占地面积已达104亩,各项教学设备基本齐全。其中:物理实验室3间、化学实验室2间、生物实验室1间、图书阅览室1间、多媒体教室2间、语言室1间、电脑室4间。此外,音乐舞蹈室、植物园、美术室、心理咨询室、校史室、电子课件制作室等各1间,4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也已基本建成。
39.校容校貌幽雅壮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中考一年上一个台阶,成为潮南区办学规模最大和办学效益显著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学。
40.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奋斗下,学校于2004年12月顺利通过了“汕头一级学校评估组”的评估通过。2006-2008年学校开展《如何在普通乡镇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省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并通过验收。
2013年高考,首次参加高考的汕头市潮南实验学校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报考人数430人,640分以上38人,600分以上107人;重点本科上线182人,重点本科上线率达42.3%;总上线人数426人,总上线率达99.1%.综合成绩位居全市第三名。其中,陈楚霞、连晓敏两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2014年中考,我校再创佳绩,38人达到金山中学计划录取分数线,91人达到汕头一中计划录取分数线,157人达到潮阳一中计划录取分数线,238人达到省重点高中计划录取分数线,吴捷健同学以772高分荣获潮阳潮南两区总分状元。
2014年高考,我校共报考428人,参加考试426人,600分以上95人;重点本科上线207人,重本率近50%,近60人达到中山大学录取线;总上线人数424人,总上线率99.53%.有3人进入全市单科前10名,欧阳依纯同学荣获汕头市理科语文状元.两年来,我校高考重本率、本科率、总上线率等各项主要指标稳居全市第三名。两年一本分数线人数达381人,被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一流大学录取的生学生层出不穷,继续抒写了高中教育“低进高出”的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