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适应
大学生活伊始,步入一个全新环境。在大学一边磨合,一边摸索。大学生活相对独立,却又充满未知,易产生一些适应性问题。这是需要慢慢过渡的。比如饮食、集体活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
2、学习挫折
这是指在学习和智力活动中遭遇的挫折。如老师讲课内容自己听不懂,记忆力衰退,考试失败等。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调整学习节奏和学习状态,对于大学课程多、课时少,授课量大,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
高中式的努力也收效甚微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焦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对学习产生厌烦和倦怠心理。
3、人际交往挫折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交往的必然性。有的大学生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
然而大学是个大熔炉,天南海北性格迥异、价值观不同的个体在相处中难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个体的适应、包容性也较低,往往表现为郁闷不乐、消沉冷漠。
4、恋爱挫折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日臻成熟且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关注两性之间的关系,渴望接触异性,向往美好爱情。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往往事与愿违,容易出现单恋和失恋。
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许多严重问题往往是由爱情挫折引发的,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学习障碍、纪律问题、情绪问题,甚至自残等极端问题。
挫折的改善: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价值,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
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乐于与他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
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
3、热爱生活,乐于参加工作与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工作中,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将工作看作是乐趣。
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克服各种困难。
1.盲目自信。有些毕业生自我认识不准确,自认为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因而盲目自信,择业目标定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而与就业现状之间产生极大的落差。这样的毕业生倘若在就业中受挫,情绪则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苦、失落、烦躁等心理现象。
2.自卑畏怯。有些毕业生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总是觉得技不如人,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就业成功的大敌,也是心理挫折的主要原因,必须努力加以克服。
3.焦虑急躁。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少,加之心理发展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在就业时,引起焦虑的主要问题有:自己的理想能不能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又条件不错的单位;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等。这些焦虑情绪使毕业生精神负担沉重、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同时在行为上则表现出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和无所适从。
4.抑郁冷漠。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屡屡遭受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状。这种心态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宜的。
5.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一味地依赖学校、依赖亲戚朋友。
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主动参加“双选会”,不是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而是坐等学校提供面试机会,或是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甚至幻想着拿点钱买个职位等,这种心态也是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
6.保守心理。有的大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的长处及特色,毫无斗志,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有的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其实走出去前景会更广阔。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
一般对大学生来说,心理危机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成才性危机
每个大学生都期望成才,而且都会有超越他人的欲望。但事实上,这种竞争往往是激烈和残酷的,这个表现为自己在参与社会竞争活动中追求个人发展的一种失当行为。
(2)境遇性危机
这类危机主要是指如果出现罕见或突如其来的悲剧性事件时,个人对此事件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危机。
(3)现实存在性危机
随着重要的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未来发展等内部压力的冲突和焦虑。
(4)病理性心理危机
有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可能会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比如抑郁、焦虑和紧张等,这些都是由神经症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也有一部分是由于为异常引发的危机,比如品行障碍或违纪犯罪等。
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
1、注重开展大学生心理预防教育
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受到中学时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思想影响,将全部精力放在升学上,将成绩作为目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开展,因此到了大学后,就普遍缺少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
由此看来,在新入学的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丰富他们的心理学知识,从而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危机认识与应对能力,强化学生心理预防教育。
2、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及校园文化氛围
(1)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主要是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以要把握好两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就可以让大学生心理变得更加健康。
(2)学校是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里的文化氛围也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一个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心理素质。
(3)因此可以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确保大学生社会环境的改善,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使学生在精神和心理上都得到满足,从而充满自信地展现天赋才华,尽情挥洒激情以及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发挥群体的力量,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3、对大学生建立一个心理档案
(1)可以运用科学的量表测评,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客观、真实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
(2)大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家庭情况、个人生活事件、心理测量结果及综合评定、专业求助记录。根据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存储、分析和管理数据,来建立大学生数字化心理档案。
(3)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干预,筛选出高危的人群,对其进行长期跟踪,可以为危机干预提供重要的预警信息,从而及时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以上就是关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学分高考网,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