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保证学生睡眠?代表的建议
最近,全国人大代表许建议将高中生晚上10点睡觉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与机器人不同,学生可以在拔掉电源后睡着。《关于睡眠管理的通知》中要求每天八小时高质量睡眠、一小时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为了保证这一点,建议将此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或者以其他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有效保护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近年来,学生的睡眠问题备受关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的通知》,以保障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促进其身心健康。通知指出,睡眠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非常重要。各地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
近七成中小学生存在睡眠问题。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黄志立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竞争、工作压力、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睡眠障碍已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且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中国2020年睡眠调查显示,超过84.7%的“00后”学生每周熬夜两次以上,近七成中小学生存在睡眠问题。
“我们团队的研究表明,对于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睡眠剥夺和昼夜节律紊乱不仅会引起短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成绩下降,长期来看更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大脑功能,导致中小学生出现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冲动行为等情绪或行为问题,显著增加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损害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显示,约有25%的儿童患有或已经患有睡眠问题,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学业压力越来越大等等,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睡眠时间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儿童睡眠障碍诊疗中心主任范姜说。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指出,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原因复杂多样,如电子产品使用习惯不良、在校时间与生物钟不匹配、课内外学习任务繁重等。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孟慧认为,影响学生良好睡眠的因素有很多。从社会角度看,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根深蒂固。从评价体系来看,“五只”顽症、慢性病依然存在;从教育方式上看,“时间+汗水”仍然是部分老师的必经之路。
提高睡眠质量,需要“对症下药”
针对如何提高睡眠质量的问题,刘建议,要统筹安排好作息时间,学校要合理安排上午、中午、下午的课程和课后休息,严禁组织早读等变相提前上课时间,合理安排课间休息的次数、时长和方式 长短结合,每天上一节体育课,由班级自主安排休息时间和内容,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和休息效果。 教师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优化学习方法,探索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作业分层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引导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科学运动对改善主观睡眠质量、缩短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有明显作用。一是加强科学体育的宣传教育;二是形成物理和医疗相结合的睡眠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三是处理好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关系。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建议中小学围绕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围绕教会、勤练、勤赛的体育教学理念,多开展中等强度、简单易用、大众化的体育运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锻炼在促进和改善学生睡眠质量方面的效益。南京体育学院院长、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杨国庆说。
记者:王佳石
来自中国教育报、教育部官网、闪电新闻等。
编辑:叶松婷(实习)回归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