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语课上能保持:
一点儿不困
用超过5种颜色的粗粗细细的笔,在笔记本上记录英语语法
老师要求背的课文都几乎滚瓜烂熟
默写单词、词组,从来都是认真准备
在我的每一本英语笔记本的扉页上,都写上这样一句话:English is my favourite.
从到高中,随着英语课业量的增多,我每个学期都会积累下两三本笔记本。并且每天的笔记内容我都会在当天回家的路上复习完毕。现在想来,也许那就是所谓的学霸了吧。但我从来都不会给自己贴上学霸的标签,毕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而我也只是按照自己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自己的笔记+老师的课程的英语学习习惯,我从义务教育阶段保持到了大学。
Stage two:新概念英语两天背一篇=潜移默化中磨炼出了英音
初高中那会儿,我会时不时复述哈利波特电影里的台词,来模仿英音的发音方式,但那算不上系统的训练,我也没把它当作是训练。但我潜意识里一直把英音当作目标,尤其是Emma Watson的牛津音(不是Daniel Radcliffe的伦敦音)。但真正系统的发音,来源于爸爸时让我两天一篇的新概念背诵。
那时候抵触心还是有的,从新概念第二册背起,每隔就背给爸爸听一次。一开始觉得挺有些难度,但是到了后来,我竟慢慢适应了。第二册背完之后,我竟然还自发地开始了第三册的背诵。较近,我又开始背第四册了,有一次,我花了一两个小时就背完了一篇新概念四里的长文,理解着背就不累了。这个方法也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仅供参考。
新概念有如下两个好处:
1.每篇文章生词的单词音标都是英式发音。(我一开始并没有注意这一点,只是因为在妈妈的建议下学了音标,然后就顺着音标来念发音了。)
2.磁带的发音基本都是英音。
而对于背诵文章的我来说,的依靠指标就是磁带+音标了,所以潜移默化中就变成了英音了吧。
走到国外,我经常会与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发生这样的对话:
—“But why do you have a British accent?”
—“Oh,it's just because I love Harry Pottter and that's everything about it.”
—“Well,I'm a Harry Potter fan too,but why am I not having one?”
—“waho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