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科该如何复习?附高三模考“攻略”
历史:复习注意细透活1.复习要细首先轮复习要尽可能全面细致,争取少留空白,避免复习盲点。细致复习要以教材为依托,熟悉文字描述,包括正文、注释和补充材料,能简要且完整地概括教材上的知识点;还要关注教材上的图片,包括地图、照片、图表、绘画等,这些图片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配套的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有很多拓展知识,对提高复习效果也很有帮助。

2.复习要透考生要透彻理解每个知识点,弄清三个关键问题:原因(背景、条件等)、内容(过程、表现等)、影响(作用、评价等)。对某个知识点如果不能把前因后果讲清楚,就不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考试时就不能做出准确地判断或联系上所学知识。此外,考生要善于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某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某个问题的阶段特征或某些问题的异同对比等。
3.复习要活复习中要避免对某些知识形成僵化认识,平时做题要思考题目考查的角度。复习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容易造成效率低下,可采取一些较为灵活的检测方式,比如与同学互问互答,与老师交流复习心得等。
与关注分数相比,考后更重要的是填补知识漏洞。在考试中发现知识漏洞后,考生要以此知识点为中心向四周拓展,把相关知识再梳理一遍或深化一点,日积月累,完善知识体系。
地理:思维导图建体系自然地理部分在高考中分值高、难度大,考生要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抓住主干知识的复习和解题能力的训练提升,提高复习效率。
1.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基础知识及形成知识体系结构。
考生要注意的是必须打破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原有章节体系,以自然环境的综合性与地域性特征构建各类自然要素为核心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大气部分,复习关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气候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特征是复习的要点。尤其是分析某些非地带性气候分布的成因时,考生要联系地球运动、地面状况、海陆分布、洋流等自然因素。
2.抓住地理特点,掌握图文信息的阅读使用。
自然地理部分抽象而宏观,各种示意图、原理图、分布图较多,考生使用得当会大大提升解题效果和效率。因此复习自然地理一定要加强读图训练。例如,在分析气候气温降水特征时,考生要有效利用降水量柱状图、温度曲线图、点状图、折线图,还有平面图和三维图等。
3.选择适宜难度和适当数量的题目练习,从而发现复习中存在的漏洞。
总有考生希望通过题海战术提升复习效果。题要做,但要有针对性。明确思路、掌握规律、熟悉方法是较重要的。
4.做好错题,积累反思,把平时练习中的错题按知识模块分门别类。
较后提示一点,每个人是有差异的,考生要选择符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和思路,不要盲从。